分享

散人: 我的股市心路历程(三) 本自以为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能够在股市里...

 涌金先生 2016-02-20
本自以为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能够在股市里生存了, 但2012年的收益率却似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我突然又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懂'了。 投资这个行业和别的任何一个行业的根本差别就是错误的奖励(做错了,却因为股市的随机性赚了钱), 所以成功的经验总结往往不一定是正确的, 失败的教训才是真正的财富,越是失败的时候越需要总结。
      2008收益率-55%,2009收益率300%, 2010及2011年的收益率都大约10%左右,2012年损失了-15%,从数字上看似乎也不太糟糕, 但实际上2012年的资金量比2009年的大了,实际效果是将4年盈利总额的三分之一还了回去,个人投资者和基金不同,重要的是赚了多少,收益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欺骗性。打击更大的是股票仓位并不重,主要是所持有的股票跌幅太大,最高个股跌幅达到70%, 所以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 零零碎碎的思考了半年,感觉东西很多,但不清晰,是时候记录整理了。

投资机会

    一. 烟蒂股      首先, 浮亏最严重的是太阳能光伏,在买股票之前,我就已经有了准备,光伏产业的不确定性非常大,贸易保护摩擦,补贴,汇率等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行业变动。从报表上看,英利和天合还行,最危险的是赛维和尚德,我也知道行业要洗牌,不少企业要倒闭,但按净资产一半的的价格买行业里的优质企业,应该还是有价值的。记得当时英利的净资产是接近10块, 我是5.5的成本,现在价格仅仅1.7, 教训深刻啊,这就是价值陷阱。展开来说,就是烟蒂股,在美股和港股里有不少这样的股票,市盈率1-2或者市净率低于0.5,表面上看价值远低于价格,问题在于股票的价格是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期,这其实也是做实业和做股票之间的根本差异之一,买股票是小股东,无法变现,如果英利和天合被收购,清算或者私有化了,价值才能体现。如果企业一直亏损下去,那么股票未来的价值也就是零。

还有一种况是香港说的老千股,或者说是管理层不诚信的股票,即使现在有价值,未来也会不停的被大股东抽水,直至价值趋近于零。或者甚至报表都是假的或者注水的,例子就不举了,做过港股的都知道。经历过这2年美股中概的也大致知道一二。

     概括来说,有些企业创造价值,有些企业毁灭价值。记得美国200历史的统计,大约债券的平均收益率是6%,房地产7%,股市8%,也即是说社会资本的股权平均收益率(也是股权资金成本)8%,严格来说,长期ROE低于8%的企业都是价值毁灭者,长期投资这类股票很危险。市场之所以给这类股票这么低的价格,特别是非股灾的时候,说明市场预期这些股票是价值的毁灭者,因此有时0.5PB并不便宜,因为它有可能跌到零,我想这也是格雷厄姆主张在捡烟蒂的时候要多元化组合,而且2年之内不涨就卖掉的原因吧。

     但从博弈的角度看,有时也孕藏着收益巨大的机会,因为市场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因为行业的周期性不景气而造成全行业亏损时,行业里的优秀企业渡过了衰退期后,将获得估值与预期的双击。譬如运输业,特别是海运企业,在经济衰退期和现在太阳能光伏有类似的境况,罗杰斯在911后买入航空股就是典型。这种状况下,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博弈方式而不是价值投资的买入并持有方式,介入的时机是关键,一定要等到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候买入,而不能单纯的只看现在的价值和价格的差异。具体一点, 我在市场预期转差的开始阶段(补贴减少)买入的,这时报表盈利虽然下降了,但仍然还是盈利的,之后供大于求,价格暴跌,贸易摩擦等等接踵而至,财报也开始出现亏损,净资产从$9.50跌到$4.66,预期更糟,所以股价进一步下跌也就顺理成章了。正确的介入时机应该是在财报亏损,预期最糟糕的时点之后介入,也就是常说的右侧交易,当然也要控制好仓位。对冲也是一种方式,即买入行业里竞争力强的股票,卖出行业里竞争力弱的股票, 如果当初我买入英利和天合的时候,卖空同等金额的赛维和尚德,那么现在也盈利不少。

      林奇的所谓反转股也是这种类型,但一般能反转的,企业本身应该是有竞争力的,要抓这类机会,关键是判断企业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段永平投资网易的例子是典型,当时网易的股价低于每股现金,这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但最关键的不是这个,而是段能看出网易在游戏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股市是未来价值的博弈而不是现在价值的变现,最近美股中概股的私有化浪潮就是价值的变现, 如果在私有化价格之上买入的 ,即使当时买的时候有价值,也一样亏损。段永平虽然有网易的经典一例,但在其他反转股的投资上也有失败的,可见要预测企业的未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根烟蒂变成成长黑马白马,其概率恐怕比中彩票还要小,可遇不可求。

二. 成长股    第二个浮亏严重的是中国动向,在行业刚出问题的时候就抄底,2.3的成本,最低跌到0.6,现在是0.97, 也是贪便宜陷入成长陷阱。我还算是比较保守的,没有在股价最高的时候入场,而是在跌了50%之后入的场,即使这样,都还浮亏严重。这里也得出一个教训,如果是行业增长导致所有企业都增长的,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种情况下往往供应的增长会远大于需求的增长,说不定突然有一天会从快速增长变为下降,股价也会遭受估值和预期的双杀,跌幅巨大,企业基于竞争力的增长比基于行业的增长要稳妥得多,但市场的预期总有惯性,而且一般不分情况,只要是增长,都会给予高估值,一旦高增长停止,就遭遇双杀。这类股票,展开来说,就是成长股,成长股的关键是要能找出成长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企业的竞争力,有些是因为受益于整个行业的增长;有些是实实在在的有业绩支撑的成长,有些则是无业绩支撑的市场预期的成长。
       有财报业绩支撑的成长股,白马股,股价一般不低,因为市场已经预期到了其成长性,股价往往已经反映甚至透支了其预期的成长,如果能识别其竞争力和增长空间,即使是高位,如果财报利润不断增长,股价仍然能继续攀升,如腾讯,百度,苹果等等,当然,前提是能看懂,其风险在于行业的天花板,如果触及天花板,白马会变为蓝筹,因为这类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龙头,即使到了天花板,其业绩应该能保持相对的平稳状态,因此,风险其实不算大,不至于遭遇估值和预期的双杀。白马股往往在经历几年的成长之后,跌落到蓝筹的价格,因为市场认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如果能看懂企业还可以继续增长的话,这时还是不错的投资机会。无业绩支撑的成长股就不一样了,价格的变动会非常大,例如 facebook, 新浪,奇虎,报表业绩并不能支撑其成长性的股价,市场情绪对这类股票的价格影响会非常大,当然市场之所以给这类股票成长性的预期,一定是看好企业的竞争力或者其商业模式: facebook的用户数及其用户粘性,新浪的微博等等。这类企业要么真的能从黑马变成白马,成为腾讯,百度或者亚马逊,google, 但也有可能马失前蹄,成为AOL,所以,股价的大幅波动是其特征也就合情合理了。就我个人而言,这类股票还是比较适合以博弈的方式介入,而非买入并持有的投资方式,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人能看得懂这类企业。

     成长股最大的风险就是估值与预期双杀,其跌幅之大不是只在A股这个小池塘里划船的所能体会的,做过美股小中概的或者港股的都有过体会。一旦成长停止或负增长,绝不可轻易抄底,需等到估值与预期的双杀之后才可介入。当然,介入的前提是能看懂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的发展。我仍然看好体育装备行业,将匹克与动向换成了安踏和特步。

三. 蓝筹股    所谓蓝筹,我理解是有竞争力但市场预期已经面临天花板的行业龙头,道琼斯指数就是30个行业龙头的股票组合,标普500是各个行业及子行业的500家龙头公司。之所以80%的基金经理跑不过指数,也说明了这些指数成份股的确最有可能是其行业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说所谓的专业人士团队,经过精心分析挑选股票的主动型基金完败于行业龙头组合的被动型基金,一方面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行业龙头确实是行业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也说明要从非龙头企业里挑选出黑马的难度系数之高。当然,在市场预期到了天花板而给出蓝筹的股价时,能看出这是只成长股,也是风险很小的投资机会,例如可口可乐,格力电器。

     也因为蓝筹没有了成长预期,而企业又具备竞争力,因此,股价变动幅度没有小盘股的变动大。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不屑于理会蓝筹,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看来今后股票池的建立,首先得从指数成份股------蓝筹开始研究筛选。毕竟只是单纯的持有指数基金,就已经超越80%的公墓与私募基金的专业人士了。

价值与博弈:财报,预期,竞争力,价值

     股市的博弈是对股票价值的预期的博弈,价值是基础,但这个价值却不容易理解,准确的,可以说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难点在于“未来”,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上就是------预期。人们喜欢贴标签,捡烟蒂的,贴价值投资,以格雷厄姆为代表;买预期的,贴成长股投资,以费雪为代表;然后去讨论巴菲特是多少比例的格雷厄姆和多少比例的费雪。实际上,不管是烟蒂,成长还是蓝筹,实质上都一样,都是基于“未来的价值”而不是“现在的价值”,捡烟蒂的风险并不比追白马的风险小,买股票买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吃了亏了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点。

     从企业的报表,预期,竞争力,价值的角度看股票,似乎感觉更全面一些。例如,A股的银行股,首先,报表盈利很好,正常情况下,估值应该能达到2-3倍的PB;第二,市场预期银行业将出现不可估量的坏账,因此银行的估值几乎垫底,甚至比ST股票的估值还低。第三,银行现在的价格已经包含了比较悲观的预期,未来的风险只有估值下降的风险,没有预期与估值双杀的风险,并且估值下降的风险也不大了,毕竟已经到了1PB,5PE左右,唯一的风险是坏账增加到6%以上(可以测算)的价值重估风险。第四,即使银行业如市场的预期出现大量坏账,风险控制得好的银行未必坏账超过6%。第五,个人认为只要不是通胀高企,ZF一定会印刷货币避免经济衰退,因此,在通胀高企之前,不用太担心银行业的坏账问题,这一点上,市场先生可能是错误的。综合以上5点,我持有招商和兴业,但同时也做好了准备,如果通胀高企后,银行业如市场预期一样出现大量坏账,我也有资金入市抄底,如果在通胀高企前银行就出问题了,那么我的损失有可能是多大?能否承受?这就是仓位控制与投资组合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同样的,喝酒吃药在A股这两年风光无限,以茅台为例,第一,报表盈利仍然增加,有到顶的趋势(预收款下降)。第二,市场预期白酒和医药不受宏观经济影响,因此在银行,钢铁等周期股大跌的同时,医药和白酒高位震荡。第三,尽管市场预期不错,茅台现在的市盈率20PE左右,包含了部分成长预期,但没有太高的成长预期,说明市场预期有一定的分歧,毕竟树不会长到天上去。第四,茅台还是有护城河的企业。总体而言,目前我无法判断茅台的高速增长是否能够持续,但是我觉得茅台缓慢增长并维持一定的利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暂时的回落也极有可能,因此,如果价格回落到12.5PE,我会介入,否则宁可错过。

     银行股和白酒医药的投资者现在似乎是水火不容,单纯从现在的价值看,银行似乎很便宜,白酒医药似乎很贵,但从未来的价值看,两者的风险都差不多,介入的都需要能看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未来的价值。

市场先生
     可能受老巴的影响吧,中巴们把市场先生看成一个智力低下的疯子,都认为比市场先生聪明,但我觉得市场先生大部分时间是正常而且聪明的,极少数时间才出错。这也是为什么80%的基金经理跑不过市场先生(大盘指数)的原因吧,认为自己比市场先生聪明的,要么和老巴一样是神人,要么就是人们常说的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傻瓜的,自己才是那个傻瓜。在傻瓜都能看到价格明显低于价值的股票,特别要留意市场先生的看法,只有在自己确定市场先生是错误的时候才介入,特别是市场先生认为是老千股的那些股票。

     蓝筹股是衡量市场先生情绪的风向标,市场先生和人一样(市场先生就是群体智慧),一般是在极度的亢奋或抑郁中才会犯错误,按8%的社会平均股权资金成本,年回报率如果是8%,大致的PE=12.5,高于12.5的,市场就应该包含了增长预期,如果既没有增长预期,PE又高于12.5,多半就是市场先生的情绪亢奋了。同样的,蓝筹的PE小于12.5的,如果没有盈利下降的预期,多半是市场先生的情绪抑郁了。

     关于市场先生------群体智慧,羊群效应,黄睿强的博客里有精彩的博文:《三个模式探讨开始投资的必要》,《成交量背后》。

好生意:竞争优势(护城河,管理层)
     既然股市是企业未来价值的博弈, “价值”,“未来” 是核心,只有了解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才有可能判断企业未来的价值。

     之前一直是从财务报表分析出发,试图从报表数据中去“发现”一些投资标的或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连锁超市,从低毛利,高周转的特征倒推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考察乡村基后,越来越感觉财务报表分析,仅仅是验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很难“倒推”其原因,必须先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然后通过财务报表分析验证核实对企业的判断,而不是相反,其实逻辑也很简单,从原因导出结果很自然,要从结果推论原因不现实,也不符合逻辑,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结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是原因,因此股票的定性分析是根本,定量分析仅仅是跟踪和验证定性分析的判断。

    如何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最大问题。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盈利模式:所有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外乎四种:低周转高毛利;高周转低毛利;高杠杆;高毛利且高周转;盈利模式没有优劣之分,高毛利企业未必就一定比低毛利高周转企业价值高,企业日子是否好过,核心是竞争,过度竞争的行业,日子肯定难过。竞争没有白热化的行业,日子相对好过一些。盈利模式的分类,在于更好的识别企业的特征和风险,例如高毛利低周转的,特别要考察其毛利率及资产状况;低毛利高周转的,特别要观察其周转率;高杠杆的特别要注意考察其风险而不是利润;高毛利高周转的,特别要注意考察其市场份额及其变化情况;

二. 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资源,有些企业具备一些特殊的,别的企业不具备的资源,就是大家已经听到耳朵起茧的“护城河”,所谓的“规模,品牌,文化,网络,客户转换成本”等等,几年的实践体会下来,这些总结在事后似乎都有道理,但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记得自己在1994年大学读MBA的案例分析时,就自以为懂了,结果1995年开始经营企业,后来到1997年才明白自己就是”猪一样“,教科书上一句'渠道的设计要注意长短宽窄以及渠道冲突”这句话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数十百万资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同样地,给企业套用书本上的所谓护城河的分类如同刻舟求剑,企业经营是一个体系的运作,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战略策略运用执行的综合结果,能否理解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与要素,是一种我现在还说不清楚的洞察能力,这种能力和个人的经历(特别是企业经营经历)以及对商业本质的理解领悟密切相关,正如战场上的将军对战场的洞察与判断一样,不是纸上谈兵的简单套用。我最近的体会是从产品的差异化及复制难度来判断分析企业的资源优势,思路是如果作为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如何打败它,哪些方面不可战胜?具体的见博文文章。

     2. 企业的战略策略,企业文化与执行。特别是企业的“愿景”,读书的时候就没真正理解企业的愿景,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之后自己经营的企业也是小企业,谈不上什么愿景,这两年从段永平在雪球上的发言,渐渐开始对企业愿景有了一点点的理解,正如段所言:“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之前一段时间,记得我还困惑过“是管理层重要还是企业的护城河重要”的愚蠢问题,现在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正如战场上两军对垒一样,有时正确的战略策略与执行,可以以少胜多,以劣胜强;有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有时一方的优势太过强大,即使对方是天才的军事家也无法扭转局势,如像“猴子也能经营的企业”。

     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如何利用之与竞争对手在战略策略及执行上的综合体现,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如同判断战场上交战两军的未来胜负一样,有时天才将军的战略策略及执行决定了战场胜负;有时,资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是天才的军事家也无法挽回,如拿破仑战败滑铁卢;

    相对来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充满了竞争,绝对的垄断不存在,因此,“猴子也能经营的企业”是极少数的,也是相对的,大部分企业的未来决定于其战略策略及执行的管理优势。 茅台,五粮液就是典型的“猴子也能经营好'的企业,五粮液如果真的是让猴子经营的话,恐怕不至于把第一的宝座让给了茅台。格力电器则是典型的战略策略及执行成功的典型,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处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投资与交易
   经过几年的价值投资,趋势投资,波段操作,我已经感觉不出投资与投机有什么矛盾了,它们完全是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中巴们(很多还是大名鼎鼎的)似乎都在抨击投资与投机的结合,我怀疑他们是否做过足够多次数的交易,例如上万次的交易。这里仅记录我自己的体会:

一. 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经济总是周期性的循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金融市场自然也如此。

    1. 如春夏秋冬一样,经济衰退期如冬天,也正好是股灾之时,价值投资的买入时机;

    2. 随着政府的刺激及市场等因素,经济复苏,如冬天进入春天;

    3. 随着经济的复苏,工厂需求恢复,订单增加,企业扩张,投资扩产;犹如企业的扩张总是大于需求增加的,道理很简单,谁都想 在竞争中获胜,做到行业第一,于是大家都扩产,经济进入过热期,这时的股市也如春季进入夏季,往往价格高于价值,是价值投资这卖出之时;

    4. 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供大于求,经济进入滞涨期,股市如秋季;最后供大于求之后,产能过剩的行业需要结构优化,一些企业破产,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经济又回到衰退期。

    在这一个循环中,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完全是有机的联系,可以在经济周期的判断和股市价值与价格的判断上相互印证以决定投资的机会与仓位的控制。

二. 价值投资与波段操作,我的交易系统借鉴了混沌交易系统的框架:在没有新的对企业价值形成重新估值的信息下,股价在以60日最高价和最低价位的区间内混沌运行。股价突破区间的顶部或底部,一般是有了新的信息形成了新的预期及新的估值,这时要么是企业的财报超过预期,要么是市场对宏观经济有了新的预期(如QE3,宏观经济周期的改变等等),如果这两方面信息都没有,极有可能就是假突破,

    1.  如果股票的价格区间和价值区间大致吻合,在没有新的信息(财报或其他重大信息)的前提下,在60日最低价附近买入,在60日最高价附近卖出,做波段操作。

    2. 如果这时手里拿着的股票是极度低估的股票,价值远低于价格,则不宜做波段,应该持仓耐心等待股价随着预期和估值的不断修复重估向上突破,这就和专门做这种向上突破的海归交易法相吻合,我在富国银行上的操作失败之处也在这里,我给富国银行的股价是保守24,中间34,乐观47,股价区间在22.5至27.5之间时,在23-24之间买入,27.5卖出一部分,突破后的区间顶部31清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持有大部分仓位等待价值回归:等待股价不断向上突破34,卖出部分仓位,留着部分仓位等突破34之后的区间顶部卖出;

    3. 如果股价突破区间底部,价值投资的理论是越跌越买,没有止损,而交易是靠止损来控制风险,两者似乎非常矛盾,实际上还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我在抄底太阳能光伏和体育服装时就犯了这个错误,陷入价值陷阱后机械地在区间底部买入,自以为是面包越低越值得买入,这时应该是止损,至少应该是卖出部分仓位,然后在股价向下突破后形成新的混沌区间之后,在新的区间底部买入,道理很简单:市场有了新的信息,股价需要反应出新的估值与预期的双杀。

投资体系:策略,组合及仓位控制
     长期来看,如果被动持有指数基金已经比80%的专业基金经理强,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加上择时,恐怕应该比90%以上的基金经理强了吧。中巴们总强调择时不可行,实际上也完全有可能,每5-7年都有一次股灾,正如前面说的趋势投资一样,找到股市的冬天就行了。我给非职业做股票的朋友的建议就是在股灾时买入指数ETF, 在过热时卖出。业余投资者具如何判断是股灾呢?也很简单,可以看股市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特别是市净率,如果在底部,应该就是股灾了。如果连市盈率和市净率也不知道,就看媒体,财经版的新闻一般都能反映是否是股灾,周围的亲友也是指示灯,聚在一起时,都不谈股票,券商营业部冷冷清清;当然股市的底部是哪个点位,什么时间到就如同要预报今年冬天那一天最冷,什么温度一样,谁也不知道,但现在是冬季还是秋季,不用天气预报大家也都知道,只要是在冬季买股票就行了。夏天和春天比较难判断,能等到夏天卖出当然是最好的,判断的标准依然是媒体和亲友,当亲友们谈股论金,俨然都是股神的时候,肯定是盛夏时节,可以清仓等下一个冬天了。当然,心急的,可以从春天就开始分批卖。只要抓住了冬天买这个关键点,收益率应该不会比被动持有指数基金差。
     同样的,即使是职业投资者,选股以指数成份股(各行业的龙头)为组合,择时依据经济周期的趋势投资策略,估计已经能超越90%甚至95%的专业基金经理了,如果还能在投资组合及波段操作上进一步优化,再结合仓位控制,我想长期业绩应该能超越95%以上的基金经理了吧,如能达到如此业绩,夫复何求?这又错了,收益率的欺骗性,资金的大小不同,收益率的可能性完全不同,资金规模越大,收益率越接近平均水平,资金规模小的,不能和基金经理们比收益率,资金量不大的职业散户,收益率应该远远超过基金经理们才是硬道理,巴菲特之所以神,是因为他的资金量而不是收益率(他的收益率高是和其他基金经理比较的,而非散户)。资金量小的职业散户,如果只有老巴的收益率,在若干年通胀和生活费的蚕食后,本金就剩不了多少啦------呵呵,中巴们漫天的砖头要拍过来了。
     09年底我就开始将股票仓位减至50%左右,因为深知均值回归的道理,所以特别小心,但还是犯了错误,将三分之一的利润还了回去。问题出在选股和择时上,第一是选股,明知道太阳能光伏的问题,贪便宜陷入价值陷阱;第二是择时,前面已经详细写了,抄底时未等到双杀之后,被后面一杀击中。总的来说,主要还是选股的问题,应该选择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而不是表面便宜的股票,否则宁可买入指数ETF。成功之处就是仓位控制得好,否则就几乎是灭顶之灾了。虽然选股错误,但只伤及肌肤,未及筋骨,总结教训,准备下一战。一直在考虑一些网友的始终满仓的策略,现在看来,我个人肯定不合适这种策略。
     和业余投资者不同,职业投资散户,拿着现金,特别是零利息的现金,那滋味确实难熬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平时的日常生活开销也有压力,所以在冬天买,夏天卖的策略基础上,还要考虑平时的现金流。一,交易,本打算做日交易维持日常现金流的,无奈占用时间太多,没时间研究企业,因此,将来只做波段操作。二,卖option, 其实质和做波段一样,只不过是另一种工具而已,提供了不同的收益和风险组合。
     所谓价值投资的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其集中,也是相对的集中,对企业未来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即使是老巴这样的神人,也有失败的时候,因此,以安全边际与投资组合来避免风险是必要的,很多'大神”全仓持有一只股票,只能说其是业余的了,职业的如果这样做破产是唯一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当然中了彩票的除外。长期投资的前提是识别未来长期能增长的股票,只要企业长期利润是不断增加的,其股价区间必然是长期向上不断突破的,因此,长期持有此类股票,比波段操作收益率更高,但识别企业竞争力与行业发展趋势如同军事家洞察和判断战场势态的能力一样,而判断企业未来的价值如同判断战场结果一样,不是读几本价值投资的书籍,背几句价值投资的口号就可以具备的,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经历,如同军校的毕业生一样,千万万万的军校毕业生,最终成为百战不殆的将军,屈指可数。
     正因为绝大部分人不具备准确识别企业竞争优势,判断企业未来的能力,所以,风险控制是核心,虽然价值是基础,正如老巴所言,其实投资并不需要价值作为前缀,没有人不根据价值进行投资, 安全边际,投资组合,仓位控制,宏观趋势判断,波段交易都是控制风险的手段,价值投资,趋势投资(投机),波段交易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待同一问题,有的用一种工具,有的用几种工具的结合,没有优劣,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并随着能力与条件的变化而演化。
     股市是企业未来价值的博弈,价值是基础,博弈是手段。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判断企业的未来的能力是关键,记得大学时一位教授说过“大学毕业并不证明你学了什么,只证明了你具备学习的能力,真正的学习从工作开始。” 有大学毕业的感觉了,得开始工作了。

(闲散之人于2012年11月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