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行回眸(七):晨光中的红袈裟

 tangaolus 2016-02-20



南行回眸(七):晨光中的红袈裟

 

  不算20多年前的第一次,我在3年里两次来到老挝的琅勃拉邦,都都住在同一个区域,都去看清晨的布施。第二次没有第一次那样的场面和规模了。这是综合两次的图片和感受。


  我们居住的旅馆附近,一边是湄公河,一边是琅勃拉邦最繁华的街道——西萨旺冯国王大街。这条街上有琅勃拉邦的一些主要建筑,许多寺庙也集中在这里。每天清晨,这里闪动飘移着一排排桔红色袈裟的身影,善男信女向僧人布施成为琅勃拉邦的一大景观。


  老挝与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一样,信奉小乘佛教。琅勃拉邦不仅是个古都,也是老挝佛教中心。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中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30多座,其中香通寺、维崇寺等被列为东南亚名寺。仅3万人口中,有僧人数百名。僧人在寺庙中一般不生火做饭,靠向信徒化缘生活。每天清晨,身穿桔红色袈裟的僧人排成长长的队列在街上鱼贯而行,等待布施的信徒沿街跪立,等各个寺庙的和尚十来个排着队到来时,信徒便跪献上各种施物。其实布施在信奉小乘佛教的许多国家都可以见到,但是琅勃拉邦的清晨布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因此也最为著名。


  到达琅勃拉邦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们就摸黑起了床,来到布施的地方。


  天还没有亮,街边的路灯下已经有等待的人群,有当地人,也有许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步行道铺的地毯上面席地而坐,旁边摆着盛装饭食的竹编小盒,安静地等待。


  6点钟左右,远处开始有一队僧人鱼贯而来,跪坐的人们直起身子,有人双手合什致礼,有人准备布施的食物。等僧侣们经过时,他们从饭盒里拿出食物小心地放到僧侣腰间的盛器里,其中有糯米饭、水果、饼干、粽子、粑粑等,还有钱币。有的单手送上,也有的双手举过头顶奉上。有的人还带自己的孩子来,把施物先递给孩子,再通过孩子稚嫩的小手送上去。可能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吧,培养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爱。僧侣们不时地停下来接受布施,静静的,没有话语,也没有感谢,只有僧人赤脚走过的脚步声。此时布施与接受布施,似乎成为一个冥冥之中在佛祖注目下的庄严仪式。


  其实布施确实很像一种宗教仪式。施者不是施舍,更像是对佛的奉献,送上财物还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受施者也不是乞讨,好像这一切是佛主的安排,接受得平静自然。僧人也不是单纯受施,他们不时把接受的食物又转施给一些等待施舍的孩子们。这种做法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我想起20多年前在同样的地方看到同样的景象,不过那时没有这么多游客,接受施物的容器是竹篓,不是现在锃亮的金属器具。


  天亮了,琅勃拉邦的清晨布施也到了尾声,僧人们逐渐隐没在各自的寺庙中,观看的游客也都散去。当太阳驱散清晨的云雾,从湄公河岸边渐渐升起,阳光斜斜打在寺庙的金顶上形成闪耀的金星,如同佛光普照,世间万象沐浴在他的的光辉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