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3——69集

 杏坛归客 2016-02-20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三集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汗~露怯!

自学诗以来,但重意旨风骨,对诗歌形式重视不够,每每还以此自以为得计,自作诗词每每出律出韵,朋友多次指出,不思悔改。于今开此栏目评诗论诗,捉襟见肘,于格律形式处多有疏漏,蒙朋友指点斧正,在此一并致谢,希望此地成为大家交流讨论作诗论诗的一方绿洲,自知浅陋,惟抛砖引玉,开博客论诗之先,扬诗坛风骨之正,为弘扬国粹献一瓣心香,为爱诗朋友辟一块乐土。

 

 

其一、十七孔桥神会颐和园系列之十

 樾下客

秋景潇湘雨,青山澹晚烟。

凉风惊苑木,古韵入舟弦。

虹卧清霄处,浪飞微暮前。

凝情波迥影,明月照南天。

 

这是樾下客先生的一组行摄游记,如五律组诗题目所言,诗人的笔,也像是摄影机的镜头,随着诗人的脚步,且行且摄,一路风光尽收笔底,自然的印象,自然的音响,自然的节奏,自然的凹凸。看似不着力处,尽是剪裁点染的心思。

诗的开篇就是一片雾雨茫茫的深秋景致,潇湘二字,让人心结愁绪暗生怜惜,镜头起处便已经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青山句,“澹”为主体,不仅画出了青山掩于雾雨朦胧的晚烟中的淡雅景致,又悄悄淡化了潇湘秋雨给人带来的一点愁肠,却轻轻一笔含而不露,镜头像是抹上一层烟色,自然风光变形成诗人眼中的世界展示给读者。

颔联近景,宫苑的草木在凉风中颤抖,不说吹而说惊,起到了渲染的作用,草木也像是主动地活跃起来,给下句的古韵更增添一份情趣。一个入字更见工巧,舟中的弦歌声与自然的音声融于一体,诗人的镜头也在朦胧的画面外奏起了和谐的音乐背景声。

颈联方才写到诗人此次游览的目的地——十七孔桥,说桥若彩虹,无甚奇处,奇的是这虹并非如我们想当然地那样,卧于碧波之上,而是卧在“清霄处”,“清霄”或可理解,可一个处字极尽机关,把一个时间的符号固定在一个处字上,恍然间时间似乎也为之停下了奔流的脚步,而惊叹于这一个虹桥卧波的晚景,灵动的诗心竟然拉来了时间为它助兴让人叹为观止。下句的“浪飞微暮前”异曲同工,比之上句的发人联想,下句有更强的画面感,显得更直观更简洁。

结句仿佛长舒了一口气,也卸载了刚刚用浓烈的诗笔牵住光阴,给读者带来的紧张感,陶醉在此间的诗人凝视着清波倒影,不觉间明月已上南天,虽然诗至此已经结束,可是诗人却还舍不得读者就此离去,读者还要在他的“明月照南天”句子里流连,不知此一景致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而无论水中还是天上,都是令人回味无穷联想不尽的高远境界。

这首诗的得力处在语言功底,每个字都精心提炼意味无穷,使得全诗给人紧凑丰满的感觉,浓缩着超出字句之外的含义,处处留着弦外之音韵外之趣,像“凝情波迥影”字字见色,字字着力,同样的句子就能够传达出更多的诗情画意,个人以为,这是诗人最令人敬佩之处。

 

其二、西楼原创七古(1首)

西楼孤灯

夜读一海粟诗词,临屏慨吟

 

君不见大海穹沧粟起涛,风扶碧岛韵成骚。

君不见蓬莱自古住仙客,偶对瑶池敢弄刀。

破浪兰舟时念月,心怜钩月作云袍。

鲲鹏无语九天外,鸿雁有音三界翱。

望断蜃楼烟雨重,横帆摇雪影清高。

惊叹律缚易安骨,切慕雅挥文姬毫。

翠微冷,桂宫聊,悠然探梦醉逍遥。

人间陈俗未言问,身伴彩虹一路飘。

 

这首评诗之作本身也是古风精品,洋洋洒洒自由奔放的韵律之外,还有精致工巧的细节耐人寻味。

起句大海穹苍浩瀚无际,波浪翻涌居然是因微不足道的一粟掀起,既嵌入了一海粟这个名字,又别出心裁地化用沧海一粟的典故反其道而行,用一粟激起千重浪来赞美所评的诗家,气魄了得,声势了得?在这排空直上的浪涛声中,诗人又大笔一挥,拦住了滔滔巨流的声势,“风扶碧岛韵成骚”,浪至岛前,形成回流之势,九曲八弯,以此比喻海粟诗的韵致风流,暗含唱叹之功。这两个起句本身就是大气滂沱倏忽竟成峰回路转之势,在这一推一挽之间,诗人的气魄襟怀已经一展无遗。接下来诗人通过各种物象和一连串的典故,继续抒发自己对海粟诗的观感:用蓬莱仙客比喻诗的超迈脱俗,潇洒奔放,用瑶池弄刀说明诗的无拘无束大气洒脱,舟月云袍之誉,喻其风流雅致,破浪怜心之说,言其风骨情怀;鲲鹏鸿雁之飞扬,三界九天之广袤,蜃楼帆影之灵动,烟雨雪雾之朦胧,……把海粟诗的韵致骨力节奏留白说的淋漓尽致,却无一个诗字,只是静心拣选这些景致抒发一下感慨。像一阵破雾穿云的疾风暴雨,卷遍了海粟诗的各个角落,然后灵飙一转,由海粟想起了前代才女,遂惊叹于格律形式束缚不了飞扬灵动的易安韵致,风雅随顺拘束不住挥洒自如的文姬风骨,诗人至此已经深深地陶醉于海粟诗的优美意境中不知今夕何夕了,在探索和感受的过程中逍遥徜徉,仿佛时间人事都不复存在,自己此刻置身于天界仙境驾着彩虹一路飘飞……

全篇浑然一体一气贯通,自由挥洒无拘无束,古风,尤其是七言,贵在气通,惟在气通,一气呵成方为上品。便以此诗论之,虽说意在评海粟诗稿,其实也是西楼先生的夫子自道。临屏之作而能如此,实在难得。

 

 

其三、重游牛田洋四首

马鸿父

序:大学毕业遇文革,到牛田洋解放军生产基地锻炼实践。此次重游,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稻田不见见鱼塘,棋布星罗潋滟光。

水鸟成群如候我,翩翩飞舞上穹苍。

 

蹀躞海滩寻旧踪,竹篷营地杳成空,

长堤相对犹相识,百感纷纭不语中。

一望沧波漾彩霞,百年世事浪淘沙。

千淘万簸多辛苦,淘出真金鬓已华。

 

慷慨捐身泣鬼神,河清海宴慰英魂。

行人谁识当年事,唯愿人间代代春。

 注:1969年7月28日,55军驻守牛田洋生产基地的部队官兵与在该基地锻炼实践的2183名大学生,参加了抗击强台风和大海潮的战斗,在抢救海堤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有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在莲塘一座小山包上,“七二八烈士”纪念碑静静地俯瞰着牛田洋。

 

这组七绝是马鸿父先生故地重游的感怀之作,四十年过去,山川依旧,别样风光,昔日的稻田不见了,这里已经变成重要的海产养殖基地,只有成群的水鸟迎接归来的游子。开篇粗看上去节奏很轻快,景色也是明亮的,但是一个“不见”却像是给这欢乐的气氛钉了一个楔子,“潋滟光”也有种冷森森的感受,再看水鸟候人,却排空入云,难免令人怅然若失。就此欢乐的景色已然蒙上了一层纱雾,深深攫住读者的心,看来似有隐情。

第二首从远景拉近,直抒胸臆,写诗人蹒跚在海滩上寻找旧踪,一无所获,看来这也是个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情景了,旧住地没有了,难免心生感慨,但若说“百感纷纭不语中”似乎言重了,这结句告诉我们当年的竹蓬营地,十里长堤曾经发生过一些十分重大的事件,至少对诗人来说如此。又一笔悬念,不是诗人有意为之,只是通过那欲言又止的痛楚让人感悟到的。

正在我们百思不解想要寻求诗人内心轨迹的当口,第三首又将这思路陡然一转,转到人世沧桑变迁的感慨上来。化用刘禹锡的意境,感叹四十年过去,大浪淘沙一般,“淘出真金鬓已华”,这感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点令人失落的感觉了,读者的期待被这平淡无奇的感叹给冲淡了,失望之余也感觉松了一口气,终于没什么重大事件。

这只是一个缓冲,在第四首调子突然扬起,激昂的诗笔向天挥去,诗人压抑不住的奔腾的情感,在这一刻终于爆发了,原来这里曾经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年轻的诗人曾亲历了那一幕,战友同窗献身的情景突现在眼前,那壮烈的夜晚像要荡平海岸的强台风一样撞击着诗人的心:“慷慨捐身泣鬼神,河清海宴慰英魂。”数百年轻的生命被卷入大海,瞬间无影无踪,强风过后,一切竟归于宁静,就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一样,这就是大海的残酷,这也就是时间的残酷,看着平静清澈的海面,诗人无限的感慨都无从说起了,“行人谁识当年事,唯愿人间代代春。”,这是一个苍凉深沉又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结尾,经历了这样的牺牲和四十年风雨人生的历练,诗人的心已经平静下来,死者长已矣,前头万木春,这才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四首诗浑然一组,由远及近,起伏跌宕,随着诗人寻旧的脚步,一点一点地展开,在情绪爆发前夕,还有一个欲扬先抑的过片(第三首)做铺垫,高潮部分虽然像一声嘶喊,可是诗人也是压着嗓子把它变成一声低吼,从中感受出沉重的压抑着的巨大痛苦,最后结束在浪潮过后的平静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收于中道余味无穷。

在此不谈格律技巧,我总觉得在神圣的内容和情感面前谈格律技巧是种亵渎,而且我相信在这样的诗中即便看出了什么技巧也一定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情到自然成的结果。

 

 

其四、游桔子洲头

一只米老鼠

 

江流飞素袖,红桔戴洲头。

岳麓多材士,湖湘尽世雄。

平波三百里,浊浪一生中。

拍岸新潮起,危樯正鼓风。

 

没有去过桔子洲头,可是一直对那里充满向往,一代伟人曾在那里读书思考,将那里的一山一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看到米老鼠朋友的这首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私下里觉得,对桔子洲头的全部观感一如先生所言,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

循着诗笔,想象着江流正如广袖炫舞,灵动轻盈,眼前幻化出那个孕育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的地方,竟是这样的婉媚母性的世界吗?一个戴字,将嵌入江流中间的一片绿洲神化了,这一片浑茫的江水还真的就成了一个正在翩翩劲舞的美人,那一方桔子洲头像美人头上舞动的火红的王冠。起笔的景致已是这样的引人入胜,接下来颔联承上生发感慨,“岳麓多材士,湖湘尽世雄”说的人心服口服,自古岳麓代有才人名播海内,湖湘一带几多枭雄?由景致说到人事,都是世间翘楚,须仰视得见,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停留于此,诗人还要在形而上的世界里继续吊我这没到过此地的人的胃口。颈联“平波三百里,浊浪一生中”,将人的心绪引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表面看上去,这似乎是将颔联的内容更进一步虚化了,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现代人,看到此联还是更容易将它与毛泽东的波澜壮阔的一生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里不着一字,实际上却是将画面拉近,聚焦在毛泽东的丰功伟业上来,看着平波浩渺的江面,诗人所联想到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段,看到的是一代伟人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的足迹。这是全诗的高潮,却不露痕迹甚至不动声色,只有看似平静的心底滚动着的汹涌澎湃的暗流。结句从容一笔,挥洒出人事代谢后继有人的洒脱的信念:“拍岸新潮起,危樯正鼓风”,伟人的身后,平波千里,新潮荡漾,风帆正鼓,一往无前……

全诗通篇韵调高昂,节奏明快,色彩艳丽,语言平实,用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口气,有效地传达出信心和勇气,让我更生出到此一游的向往,想要亲自去体验一下那红色圣地带给人的力量与鼓舞……

颈联“平波三百里,浊浪一生中”,不只对仗工巧,也是意味深长的暗喻,令人浮想联翩,收到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

 

 

 

其五、

题青云浦(八大山人终老处)

愚庐主人

 

纷披草木压斜垣,谁让王孙老此园。

最是大才惊艺苑,好留高塚傍云根。

清波枉见骚人面,残稿犹符旧浦痕。

哭笑平生忧患重,荣名身后怎堪论。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开篇就向我们展示出断壁残墙草木缠绕的衰败荒凉的古园景色,由景及情生发感慨,为八大山人朱耷的不幸身世扼腕叹息,“谁让王孙老此园”,既是对身世的不平,也是对天才的惋惜,情绪饱满深沉,与前句的景致描写十分相得,接续了黯淡凄凉甚至还有些愤懑不平的情绪。颔联进一步抒写这情绪的缘由,“最是大才惊艺苑,好留高塚傍云根”,极为概括地总揽了朱耷的才华和性情遭际,这么一颗耀眼的艺术之星,就这样将自己裹在阴冷孤傲的道袍中终老于此,他的生命印记永远地埋葬在这片荒山中,云天之间只有这荒冢孤坟,好像还默念着他当年光照寰宇的耀眼才华。颔联中的流水对意味深长,把那种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变迁感表现得很透彻,节奏韵律也带着一唱三叹的深沉感慨,在读者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颈联紧扣主旨,清波与骚人,残稿与旧浦的连用,有意渲染人与物的同一感,强调主人公朱耷与青云浦的血肉相融、共生共存的关系,把人世沧桑时光流转的无奈感展示得更加充分,自然而然地生出结句的感叹:“哭笑平生忧患重,荣名身后怎堪论”面对自然,人的喜怒哀乐忧患荣名都是不足一道也不能道尽的。

全篇笼罩着浓郁的伤感苍凉的气氛,唱叹深婉,一波三回,古韵清幽,诗格高雅,两处对仗更是工巧精致,尤其是利用对句的独特限制表达更为精到的内容和难以言传的意境,更见功力深厚,把这戴着沉重镣铐的舞蹈跳的从容潇洒,实属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