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医堂 是隶属于国医战队旗下专属于中医人的微信,是中医纯学术人才交流平台!这里分享最专业的中医知识! 【提要】 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及大小承气汤的证治。 【讲解】 本条可分三段理解。 从“阳明病”至“大承气汤主之”为第―段,辨阳明病可攻及大承气汤的证治。 脉迟:阳明里实证,此种脉迟必迟而有力,非脉来迟缓,一息不足以四至之脉迟可比,是因阳明燥热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气血流行受阻,脉道不利所致。 汗出不恶寒:知已离太阳之表,而邪热归于阳明,阳明外证显露,则身热、反恶热等症自在其中。身重:热能伤气,复因燥实内阻,气机为之壅滞。腹胀满:燥热结实,腑气壅滞,当有不大便等症。短气、喘息:邪热炽盛,燥屎阻结,气不下行而上逆于肺,轻则短气,重则喘息。 发潮热:邪归阳明,腑实热盛。手足谶然汗出:四肢禀气于脾胃,肠胃燥实,热邪蒸迫,津液外泄。病已至此,阳明腑实证具且见大实大满之象,故当用大承气汤攻里。 从“若汗多”至“未可与承气汤”为第二段,辨里实兼表禁用大承气汤。 阳明里实,自有腹满痛、大便不通等症存在,“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因其微热,知里热未盛。且有恶寒,表证存在,宜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兼顾之治法,而不可径与承气汤攻下。 从“若腹大满不通者”至“勿令至大泄下”为第三段,是承第二段申言可下之例。 如果表证已解,而腹部胀满特甚,大便不通,是病属阳明里实,痞满显著,然无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知内热较轻,燥坚不甚,则宜用小承气汤轻下,而不宜用大承气汤峻下。 【彭子益注】 论阳明腑病初成之微下法。 此迟字乃缓象,阳明之缓有 实象,非虚缓。但有恶寒,即是表证尚在。未成阳之据。 阳明病脉迟而实,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此表证已解,里热已实,可以攻里。再看其手足濈然汗出,手足秉气于中土,中土热实,则手足汗出,是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气汤以攻里。若汗多发热而仍恶寒,是表证仍在,其热不潮,不可用大承气汤。但虽不可用大承气而腹大满不通,是胃热已实,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提要】 【讲解】
小便不利,尿赤:湿热相合,郁阻三焦,湿邪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下泄。 腹满:湿热互结,气机被阻,腑气壅滞的表现。 此外还有但头汗出或无汗、口渴、心中懊等表现。发热如果能见汗出,这是里热能向外发越的表现,热既能外越,就不会与湿相合,因而就不能发黄。若汗出只局限于头部,至颈部而止,周身无汗,这是由于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所致,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渴引水浆,为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所致。心中懊,是湿热互结,郁热扰心所致。 证属湿热互结,瘀热在里之发黄。 【治法】 【彭子益注】 论太阴脾脏湿郁木气,木郁生热证。 热因湿瘀,湿因热聚,热下 尿通,湿乃出去。 黄病而至腹满,小便不利,乃湿热结聚之实证。大黄下结聚,栀子茵陈清湿热也。大阴阴湿,小便不利,不可下之。惟湿热结聚之小便不利,非下去湿热之结聚,小便不能利也。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提要】 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烦懊,亦是本条应见之证。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所说:“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
论太阴脾脏湿郁木气,木郁生热证。 身黄发热,尿必不利,热瘀湿中故也。 脾湿夹热则发黄。栀子柏皮清热以行湿,炙草补中以培土也。 ·END· 天医堂 医路风景医路歌, 我们医志在中医。 长按二维码 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小伙伴们,中医故事的专栏开播啦,中药故事以及学医之路已经出炉,在微信输入栏(非回复栏哟)中回复关键词“中医故事”即可阅读美文,快来试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