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笔法——开头与结尾:《彦和帖》解析

 土是上人 2016-02-21

现代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我们看东西会重于两头而略于中段。其实,这个视觉规律是中国古代南朝宋虞和在装治书法卷轴时最早提出来的:“锐于开卷”和“不觉终卷”(见《论述表》)。钱钟书先生《管锥篇》中明确指明了这一点。我们常说唐楷,如颜柳夸张笔画的两端,再往前走一步,就会成为清代学者诟病的“中怯”,笔画中段软弱。笔者以为,唐楷夸张笔画两头与重视两端的视觉规律相关。


米芾早年集古字主要是学唐人。据曹宝麟先生考证,米芾32岁时去黄州拜访苏轼“雪堂”,听从东坡先生教诲,改学晋人。约同时,东坡先生创作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曾自诩收笔出锋的锋尖有小黍米,用力留至笔端,而《黄州寒食诗帖》可见笔端的小黍米。行书《彦和帖》是米芾晚年53岁时的力作,笔法炉火纯青,恰好又遇上了日本二玄社的高清本,可以清楚的看到米芾笔法之妙。图1中“复”字、“和”字、“试”字、“视”、“暂”字,图2字“背”字、“候”字、“其”、“背”字,每一点画起笔、收笔都能看到如此精美的浓墨重彩。米芾把东坡先生的力留笔端发挥到极致。这多少应该与米芾早年取法唐人有一定的关联。当然,开头、结尾的浓墨重彩也是重视两端的视觉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


笔者一直在探寻米芾笔法与晋人的关系。近来书法微信发了 “米芾笔法”的“刷”(1月10日)、“跳”(1月13日)、“挫”(1月18日)、“留”(1月20日),又发了“盯眼看和眯眼看:《彦和帖》与《阁帖》”,提出米芾笔法与晋人的关系问题,但一直心揣疑虑,王羲之无传手笔墨本,无法指实。近来笔者习字日课与古为徒,反复临习王羲之草书法帖复制品,竟然笔底也频频出现浓墨的开头与结尾(图3是拙笔草书 “辛”字、“何处一”3字),近乎米芾笔法,所以斗胆拿出来作为米芾行书起笔、收笔的技法与晋人关系的佐证,拟推测米芾学习晋人的传承与创新。


楷书的起笔、收笔比较简略。行书、草书的起笔、收笔千变万化。起笔,除了第一字和添墨外,都是承上笔而凌空取势;收笔除了最后一字和添墨外,都有意在下笔的蓄势和引势。米芾起笔、收笔的浓墨重彩,就有承前启后之势,诚可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也(陆机《文赋》)。


END


请点击“原文阅读”浏览完整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