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米芾技法十讲(一)

 聽雨軒sjh 2018-05-31


郭名高

目录:

第一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二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三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四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五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六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七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八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第九讲:浅析米芾行书的结体

第十讲:浅析米芾作品的章法

 

第一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侧,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1-2):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3 引天应地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1-3):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1-4):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1-5):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6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1-6):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7 坠石点
   
 此点多逆锋入笔,行笔或左下或右上,围转下顿,回锋收笔,如高山坠石,势劲而深陷红壤,破石穿木。如图(1-7):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8 弯月点
    逆锋起笔,按笔左下围转,提笔回锋收之。如图(1-8):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1

   

除此之外,米芾行书作品中又有许多侧法的异势现象,如带下点两向点等,皆由以上侧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尽述。(  2006-4-5

注:参考米芾作品有《苕溪诗》、《蜀素帖》、《芾非才当剧帖》、《研山铭》、《致葛君德忱尺牍》、《箧中帖》、《李太师帖》、《与知府帖》、《适意帖》、《拜中岳帖》、《向乱帖》、《闻张都大宣》、《致知府大夫丈帖》、《清和帖》、《多景楼诗帖》、《元日帖》、《德行帖》、《伯充帖》、《砂步诗帖》

第二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
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
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
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
1
 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2-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2 圆头下顿横
  
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2):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大头横  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2-3):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4 扁担横
  
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如图(2-4):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5 呼天喊地横
  
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如图(2-5):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6 大头下钩横  
  
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如图(2-6):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7 平头下钩横
  
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如图(2-7):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8 尖头上挑横
  
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如图(2-8):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9 尖头横
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如图(2-9):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10 梭子横    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如图(2-10):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11 铁杵横
   
 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如图(2-11):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2

第三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弩,又作字八法之一,指竖画的写法。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现就米芾作品中的写法略作分析。
悬针竖
   
 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在此,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
1
 尖头外拓悬针竖
   
 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如图(3-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2 尖头悬针内擫竖
   
 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如图(3-2):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3 露锋悬针竖
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如图(3-3):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4 藏锋悬针竖
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如图(3-4):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5 柳叶竖
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如图(3-5):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垂露竖
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
6
 尖头垂露竖
  
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如图(3-6):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7 垂露内擫竖
  
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如图(3-7):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8 垂露外拓竖
  
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如图(3-8):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铁柱竖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等字用之。
  
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如图(3-9):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如图(3-10):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3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第四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永字八法之一,指钩的写法。作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趯起。正如李世民《笔法论》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清代《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然亦分三体:左如字,须长趯以应右。右如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字,趯须朝上。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征,将其分为左中右三大类。笔者拟就此思路,浅析米芾作品中的写法。
1
 戈字钩
  
又称斜弯钩。在米芾作品中,此类钩法多一带而过,钩角小,常与下一笔形成连带关系。也有在趯处略顿收笔的。如图(4-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2 反立刀钩
  
弩画收尾处驻笔侧锋向右拖出继而上挑收笔,常与次笔画形连。如图(4-2):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3 鹅尾钩
  
笔行至弩画末端,右转平行,进而蹲锋上挑。在这里,又有两种现象:A 以右转平出略顿代趯;B 以右转平出下带勾替趯。此皆鹅尾勾的异势现象。如图(4-3):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4 蟹爪勾
在弩画末端蹲锋向右平拖少许,继而向上迅速挑出。这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笔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且常与下一笔拈连。如图(4-4):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5 平拖勾
  
笔行于钩处,顿笔蓄势,向左平拖而出。如图(4-5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6 上挑勾
  
行笔于勾处,向左蹲锋蓄势,得势上趯。如图(4-6):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7 拖下勾
  
起笔发力由轻及重,至弩画末端,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提而收之。如图(4-7):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种现象,即以弩画代替竖钩,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以垂露竖代替竖钩,如图(4-8):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9            以悬悬针竖代替竖钩,如图(4-9):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10 以柳叶竖代替竖钩,如图(4-10):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11 心字钩
  
裹锋起笔,右斜下按,继之拖锋向右平行,驻笔蹲锋向左上方趯出,常与下一笔拈连。如图(4-1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4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第五讲:浅析米芾作品中“策”的写法 

,“字八法之一。指仰横的写法。又称折异画。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就策的称谓而言,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
  
品读米芾行书作品,法各异。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
1
 点策
   
 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图(5-1):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2 木策
   
指禾木旁与木字旁。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是掠与侧的组合体。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如图(5-2):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3 虫策
   
 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字的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如图(5-3):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4 手策
   
 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如图(5-4):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5 永策
   
 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如图(5-5):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6 丝策
  
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图(5-6):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7 女策
  
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如图(5-7):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8 言策
  
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字。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如图(5-8):

 转郭名高---米芾技法十讲10-5

 

当然,并非以上所罗列者仅用之,但因其形态或用笔与上述相类,故而不再一一尽述。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