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里的元宵节(图)

 昵称903511 2016-02-21

诗词里的元宵节(图)

2016-02-21 05:55:55 来源: 华西都市报(成都)

(原标题:诗词里的元宵节(图))
正月


  正月 十 五闹元宵,是过年期间欢乐气氛的高潮,也是“过年”的尾声,因为过了十五,年就过完了。

  和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元宵节从出现到成为风行全国的盛事,历经了不短的时间。有学者考证,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元宵节多是统治者祭祀娱神、祈求昌盛平安的时刻,严肃庄重,与欢乐庆典没有太多关联。到了唐宋时期,元宵节已然是游乐之时,不止于纯粹的燃灯礼佛。

  成都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延续了上千年,这天晚上处处张灯结彩,整座城市化作灯的海洋。在元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元节这天有放灯的习俗,唐明皇在京城放灯,有个道士叶法善说:成都灯亦盛,用方术引着唐明皇到了成都,还在富春坊买酒喝。

  这自然是传说,但至少说明在当时,上元节这天的热闹非凡是每年一度的盛事。

  【唐朝】

  元宵灯火辉煌宫女混入民间回自家

  这样的盛景,自然也少不了文字的记载。成都诗人向以鲜说,在唐诗中有大量关于元宵的诗作。在唐代,元宵还被叫做上元节、元夜,摆脱了早期的释道宗教色彩,以狂欢节的形式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也在诗人们的笔下留有痕迹。“从这些元宵诗作的作者来看,上至帝王,比如唐玄宗、唐文宗,下至普通人,比如卢照邻、韦述、张祜等等,无所不包。”

  向以鲜介绍,“而且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从初唐、盛唐一直到中晚唐,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他说,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唐诗文献中,学者统计,有近70首专写或者与元宵节紧密相连的诗作。

  在众多的唐代元宵诗作中,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崔液的《上元夜六首》、顾况的《上元夜忆长安》、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王维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和韩偓的《元夜即席》等都是比较知名的诗作。

  向以鲜还提到了卢照邻和他笔下的成都灯会。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向以鲜说:“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写的就是成都的上元夜盛景。”他说,卢照邻是初唐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是幽州范阳人,在今天的河北涿州一带,出身当地的望族。做过益州新都尉,就在成都附近。”卢照邻在唐高宗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入蜀为官,在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离开四川到长安,总共在四川生活了将近6年时间。“他的这首诗歌,大约作于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后。当时,卢照邻是新都县尉,诗中描写的正是初唐成都的元宵节盛况。”

  “从这首诗中,读者不仅能闻到唐代成都华宴的芬芳,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灯光,那是唐代欢乐的灯光。”向以鲜举例说,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那灯火不仅明亮,而且高远,几乎可以与星月一较高下。”

  在唐代,赏灯是元宵节盛行的活动。到了这一夜,无论宫廷庙堂还是街道市井,到处张灯结彩,而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官府和富贵人家还要搭建华丽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这景象,端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向以鲜感叹。

  另外还有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称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在其他的元宵唐诗中,节日的风光、肆意表达欢畅的场面是其主要内容,向以鲜说,这也是因为在上元这一夜中,灯会和闹热是主题,所以在唐诗中的元宵节诗大多都欢快明朗、光芒四溢,表现出强烈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时光的珍惜以及对青春对爱情和理想的赞美。

  初唐诗人苏味道的代表作之一是有关元宵节的《正月十五夜》。这首诗也是讲元宵节的知名唐诗之一。可以说,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元宵节灯火的盛况和游乐活动。也是从这首诗中,“火树银花”“星桥铁锁”都成为了后人在元宵节诗词中常常用到的意象。

  在唐代,普通晚上是要宵禁的,但是正月十五这天是特殊的,金吾弛禁,普通百姓也能在外面尽情欢乐,所以崔液连写六首关于元宵的诗词。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中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家家户户皆出门赏灯、万人空巷、尽情欢乐,尽兴才归。

  史料记载,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元宵节非常闹热,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的上元夜,唐中宗与皇后微服出宫观灯,还放出来数千名宫女观灯赏月。不少宫女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趁机混入民间不回去了。

  【宋朝】

  被当做“情人节”女性的节日 情侣短暂幽会

  到 了宋代,元宵节的热闹有过之而无不及。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周裕锴介绍,这与宋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相当的关联。宋代的元宵节不仅市民参与性强,节日的狂欢意味更加浓厚。观赏的彩灯也不满足于灯楼、灯树,而是做出了更壮观的“鳌山”。比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李持正写的《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词中,红莲、鳌山都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灯景。

  有学者统计,关于元宵节的宋词超过了300首,而与唐诗相比,宋代的元宵词则表达了更丰富的内容,不仅是元宵节本身。

  周裕锴说,元宵节往往是女性的节日。短暂幽会的爱情,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理由就是欧阳修的这阕词,“人约黄昏后”。周裕锴说,这是因为,在元宵节当天,青年女性可以出去玩耍,也能和青年男子进行幽会。但这幽会毕竟是短暂的,所以欧阳修才会在词里说“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周裕锴说,北宋有一位很有名的诗僧,叫惠洪,曾经写过《上元·京师观驾二首》,里面就有提到当时上元这天比较开放的风气。这两句是“白面郎敲金鐙过,红妆人揭绣帘看”。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收录这首诗的时候还点评说和尚写这个不正经,“无耻下流”,“其实惠洪写的也就是当时他的所见所闻而已。一个俊朗的少年骑着马从街上走过,引得闺中少女纷纷把门、窗的帘子揭开,偷偷打望俊朗少年的长相。”类似的场景在曾巩的《上元》中也有体现——金鞍驰骋属儿曹,半夜喧滇意气豪。

  还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周裕锴介绍,说到元宵节和爱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另一阕传唱度极高,不能不说的词。周裕锴解读这阕词的时候说,这阕词分了三个层次,上半阕是第一层,写了元宵节的灯、光、色、声、舞,也就是人们在元宵节上的视觉、嗅觉、听觉带来的感观刺激。“东方夜放花千树,这是视觉,颜色五彩缤纷,而到了宝马雕车香满路这里,又是嗅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里面,又有光线的变化和舞蹈的热闹。”下半阕的开头,从写灯转为写人,这是整首词的第二层,一群穿戴华贵的妇人言笑晏晏,走过带过一阵暗香。这群妇人不见得是官宦家中的千金小姐,很可能就是城市平民,在这天精心打扮,上街游玩。而这句里是“暗香去”,对比前半阕的“香满路”,表明作者已经到了一个不那么喧闹的环境。

  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零落,与前面的热闹有鲜明对比,然而这一句又展现了作者作为士大夫,与普通市民不一样的审美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种孤独、孤寂,而普通人则是越热闹越开心,所以他欣赏的那位优美的女性,是在灯火阑珊处而不是最闹热的地方。”

  文人多写汴京的灯会,自然也与汴京为京城的特殊地位有关,汴京的灯会热闹本身也是原因之一,周裕锴说,关于汴京的灯会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国王非常推崇与羡慕宋朝的文化,特别向往的是汴京的元宵灯会,每年都派遣有留学生、使者到宋朝去,听他们回高丽后讲述在宋朝的见闻。大概是国王的这种向往已经成为一种执念,他做梦梦见自己到了汴京的元宵灯会。醒

  来后,发现自己仍 在 宫 殿中,一切不过是梦以后,非常失落,这也被记载进了高丽史中。当然在汴京之外,一些大一点的城市也有热闹的元宵灯会。成都也不例外,在大慈寺要举办宴会,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陆游在《丁酉上元》,《初秋怀成都》,田况在《上元·灯夕》中都有提到成都的热闹灯会。周裕锴说,元宵节的热闹和春节还有区别,春节是辞旧迎新,是家人的团聚,而元宵节就是全民的狂欢。“一般来说,元宵已经是初春时节,天气转暖,柳树发芽,早春的花也开始绽放,可谓是花好月圆。而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又是农闲时节,所以很受重视。”

  周裕锴还提到陆游的《初秋怀成都》:我昔薄游西适秦,归到锦城逢旱春。五市收灯药市近,小桃妖妍狂杀人。另外,还有一首田况的《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上元灯夕》:

  予赏观四方,无不乐嬉游。惟兹全蜀区,民物繁它州。春宵宝灯然,锦里香烟浮。连城悉奔骛,千里穷边陬。衯裶合绣袂,辘轳驰香辀。人声辰雷远,火树华星稠。鼓吹匝地喧,月光斜汉流。欢多无永漏,坐久凭高楼。民心感上恩,释呗歌神猷。齐音祝东北,帝寿长嵩邱。

  【明清】

  彩灯挂满街头“狮子龙灯竹马全”

  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更加热闹了,这个时候的元宵节,要用“闹”来形容:“元宵节是要用闹的。”这天是灯的海洋,“城里面到处有灯,城中百姓也要出来看灯,地方戏种里还有夫妻观灯的戏文。”在成都,观灯的地方不止一处,青羊宫有道灯,昭觉寺有佛灯,大慈寺前的解玉溪有水灯。

  这一天晚上,成都城内华灯万盏,热闹非凡,有诗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灯照人。灯如火树披银花,星群灿烂到仙家”,这就是对成都元宵灯会最贴切的赞美。刘孝昌说。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来因为“大廷议”事件被皇帝流放至云南永昌卫,并在那里终老。在异乡的元宵节,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何况在成都这样一座休闲享乐深入骨髓的城市,元宵节本身又很热闹。

  以前,公馆门口都要在过年期间高悬红灯笼,初九开始就要上灯了。灯笼是方形的,用白油纸糊,外面套上红绸纸,里面点上蜡烛。

  刘孝昌介绍,比如明朝杨慎的《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还有清朝李调元的《元宵》: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锦城年景竹枝词》花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唯有采莲船。《芙蓉话旧录》里面有提到,初九开始春灯彩盛,繁盛街道。在最繁华的东大街,彩灯从街头一直连到街尾。当时有猜灯谜的习俗,东大街上的大铺子,像绸缎铺、布匹铺子还会挂出灯谜供游人猜。


  在描写成都市井生活的竹枝词中有一首就描写了成都元宵猜灯谜的情况,《春节游竹枝词》是这样的:“春灯迷子递相猜,惹得过迂学子来。露下二更人影散,可怜灯下尚徘徊。”刘孝昌笑言:“游人都走完了,这些迂夫子还在猜,哎呀,这个灯谜出得是太精巧了,就是猜不出来。”

  元宵当天除了看灯,还有耍龙舞狮的。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还有过年期间东大街看舞龙的情节。刘孝昌说四川的龙还分大龙、花龙、草龙,耍法还分文龙和武龙。舞龙的花样更多,如同龙乘风破浪、翻江倒海一般。配合热闹的闹年锣鼓,热闹非凡。

  刘孝昌特别提到,到民国抗战,成都的元宵灯会停办,在此之前,元宵节上的玩意多得很。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netease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