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一场叙事

 江山携手 2016-02-21

我喜欢文字,这一点毋容置疑。

初二那年,一篇仅500多字的习作在《作文通讯》上变成了铅字,就注定了我与文字之间难以割舍的故事。有痛,有悲,有喜,有乐。

高中三年,准确地说是两年半,一段残缺不全的高中生活,我做着一个同样残缺不全的文学梦。那个时候,已经不再把作文发表当成荣耀的事情,似乎那已经太过于稚嫩。开始写诗,近乎疯狂地写诗,也可能那段岁月就是属于诗的。组建文学社,油印的诗歌报,跨越校际的文学联盟……这些疯狂,有激情,有不谙世事的快乐,有挥霍,有繁华落幕后的寂寞。最终,我没有属于诗歌,诗歌也没有属于我,只是给我留下了一段比别人更加艰难的生活。

高考前夕的无奈,两年多临时工生活的挫折,最终让我开始冷静下来,属于诗歌的浪漫与轻狂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静默下来。这时,散文走进了我的生活。朴实的,真实的,对于生活的记录与思考。没有了那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收获却越来越多,散文成了支撑我生活的脊背。从小不善言辞,木讷而又沉默,倒是文字替我说了很多感悟和思考。关于生活的,命运的,曾经的,未来的。

直至做了真正的老师,散文仍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教学之余,写点小文,记点惊喜,抒点情怀。偶尔,作为作协的成员,也会与那些有名的作家们到很远的地方采风,甚至高谈阔论,关于文学的、艺术的,甚至是很玄很炫的哲学。

2002年,投给《中国教育报》的一篇小文被选用,除了样报,还有编辑写的一封短信。信中说,这种来自一线的教育叙事文章很短缺,希望我能坚持写下去。其实,这篇文章我是作为散文投寄的,完全是冲着报纸的副刊而去,没想到却收获了一个名词——教育叙事。虽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名词,还是一种文体。我只知道,这种文章很好写,比起文学创作来,这只能算是练手的活儿。就这样,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基础的文学作品来写,一直把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替身来写。

直至2006年,外省的一位校长在《人民教育》读到了我的文章后要我去他们学校谈教育叙事的写作,直到与那位校长进行过深入交流后我才知道,教育叙事其实已经在很多地方,在很多老师中成为了一种研究,一种成长的方式。也就从那时起,我才开始专门关注教育叙事,才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叙事写作之中,也才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反思和草根研究之路。

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秋雨细细地冷着周身。我一遍遍地翻找着关于故事的、教育的文字,写在纸上的,留在博客的,发表的,未发表的,只是段落的,成为文章的。我无法估计到底有多少,但是我知道它应该用百万字为单位来衡量。每翻开一片,就是一个故事,长的、短的、痛苦的、快乐的、愤怒的、愉快的;每读起一段,就是一种心情,感动、欣喜、回味。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或平凡,或壮观。作为教师的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故事的海洋,天天有故事,时时有故事,只要关注,只要倾听,就足以打动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形成一个个令人为之感动,为之欣喜,为之沉思的小故事,让别人在解读这些小故事的过程中,来一次心灵对话和交流,那么打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人。

终于明白,教育就是一场叙事,在叙事中感动、反思,直至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