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过元宵多为十四、十五两天,但在莆田,这才仅仅闹了一半。 莆田闹元宵从正月初六开始,并持续到二月初二,每天几乎都是昼夜同庆,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因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仪式多样等特色而闻名,可谓“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正月初三至初七 黄石江东村搭桔塔
黄石江东村是莆田最早闹元宵的村庄之一。正月初三上午,村民便会在浦口宫主殿梅妃神像前垒起15座桔塔,代表江东15个里社。这些桔塔最高达6米,需用一千多个红桔层层垒起,直至宫殿大梁。 红桔塔是专为祭祀而制作的果龛,是全国独有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工艺祭品。 初四至初七村中会连续进行演戏祭祀。初七上午梅妃等金身巡游,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彩旗飘扬,马队、车鼓队威严壮观。
正月初八 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引道
行傩神游是莆田元宵的重要内容,但风格不一。正月初八,枫亭镇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以皂隶舞引开道,神轿及各种彩驾队伍随后而行。 “麟山宫皂隶舞”已有160多年历史,表演动作十分简练,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声和大锣的敲击声,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令人望而敬畏。
正月初九 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 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的阵仗俨然如远古帝王出巡,行傩队伍或骑大马、坐花车;或肇执事;或护龙辇;或秉金瓜;或举金锤……队伍绵延数里,所到之处,乡民放炮迎拜,叩首祈福。
正月初十 湄洲妈祖巡安绕境布福 妈祖信俗在莆田元宵中占有重要分量。从正月初十开始,祖庙的妈祖金身开始出殿巡安,到各家巡安布福,保佑信众平安,一直到正月十四晚才回銮祖庙。那一刻人声鼎沸,人群如潮。争烧头支香的信众奔涌而来,蔚为壮观。 整个巡安过程中的民俗活动包括:妈祖过洋、妈祖驻跸、孩童摆棕轿、信众猜灯谜、信众游灯、乩童吃花、乩童转祖庙、送妈祖回宫等等,妈祖信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据悉,被美国记者评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妈祖绕境活动,其雏形便是妈祖故里妈祖金身巡安绕境布福活动。
正月十三 涵江延宁宫搭蔗塔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莆田,湄洲妈祖的后代携带妈祖神像到涵江延宁避难,并暂时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延宁宫内。后来,延宁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一座“灯塔”(航标塔)来祭祀妈祖。
每到正月十三,延宁人就会通过殿前殿后之间的天井上叠搭妈祖蔗塔的方式庆赏元宵。 蔗塔是一种造型艺术,即用甘蔗切成蔗节,搭叠成空心灯塔,搭一座蔗塔约需三天时间。延宁蔗塔形成已有百年之久,搭叠数百层不倒,塔身常叠上元祈福等红色吉祥字样,营造出神圣,瑞祥,和谐的节日气氛。
莆田元宵到正月十五进入高潮阶段,俗称元宵心。 摆棕轿 莆田许多村庄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同时闹元宵,其中摆棕轿是最常见、最热闹的传统元宵活动。而规模最大的摆棕轿区域要属城厢区南门。
当天境内里社的棕轿队在绕境之后,便回到纠察庙入埕。休息过后,当代表各里社的数堆干草被点燃时,各社棕轿队就会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摆棕轿,看谁摆得快、转得猛,直到百担干草烧完为止。
从中可窥见,莆田人将自己从农耕时代开始对火和力量的认知和崇拜,融入到摆棕轿表演的美感当中。
做福首
在莆田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会根据年龄辈份轮流选出“福首”,在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
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较劲,都想把自己家里的布置和排场搞得盛大。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
新度锦墩村砂花迎神
新度锦墩村砂花迎神是传承了三百多年的传统绝活。将铁烧融之后,人们会将铁水泼向空中,飞溅到茂密的大树上,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观。这样闹元宵的方式跟当地居民多以铸铁为业相关。
仙游枫亭镇游灯 枫亭兰友街的游灯也是在正月十五晚上开始举行。当夜幕降临,这座古镇便热闹起来,连闽南一带的群众也慕名赶来观赏。
经过千年传承,枫亭游灯已发展出妆架、彩车、文艺表演等新内容,传统的菜头灯和高台上饰演传统人物形象,也在光、声、电的粉饰中展现出更多迷离的色彩。枫亭游灯因独具特色,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沙金沙宫长龙圈灯
当天晚上,东沙各家各户都会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在金沙宫前集合。而后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之间,绕境一圈,这一元宵习俗俗称为圈灯,有着古朴和不可言明的情韵在。
正月十八 南日岛浮叶村 抬神冲海
南日岛浮叶村的村民靠海为生,常年累月和海打交道,所以元宵和大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抬神冲海是当地独具一格的闹元宵方式,十几顶神轿由年轻人抬着,冲向大海。据说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意味着这一年出海平安,打的鱼也越多。
正月十九 莆禧古城爬刀梯
莆禧十九日是莆田民间对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直接概括。正月十九这天,莆禧城隍庙前,会竖起十六米高的21级刀梯,刀梯的支架与刀背上贴满符咒与祈求平安的红字。 僮身赤脚踩着刀刃,沿着刀梯缓慢向上爬去。在万人仰望下,僮身会一步步登到刀梯最顶端,解开系在顶端的铜串,把象征赐福平安的铜钱撒向围观百姓,供人捡拾。
正月二十三 白塘镇镇江村踩炭火 白塘镇闹元宵的方式较为挑战人类极限。正月二十三晚,村民会按例铺上近二十米的木柴堆并将其点燃,等到木柴烧成灰烬,化成一堆炭火,再由数十位光着上身,身穿白短裤,赤脚的男子,在锣鼓声中依次跑过炭火,火星在脚后跟飞舞,叫人大饱眼福。
正月二十九 莆田市区文峰宫妈祖尾瞑灯
当天文峰宫的大厅里摆满各种制作精巧的宴桌。宫外点上烛山,烛船,即在木架上装上数以千计的烛钉,将一对对红烛燃在木架上,煞是壮观。
当夜人们会来到这里,点上一支红红的蜡烛,祈求平安如意。
二月初二 黄石镇下江头村坐刀轿、打铁球
黄石镇下江村的闹元宵方式颇为野性,往年均在二月初二举行。
在当天,僮身会在庙前起乩请神,神明上身后便脱去上衣,坐上刀轿,沿路不停地用多根锋利的铁针制作而成的铁球,甩打自己裸露的背部,血迹斑斑,令观者愕然。
据传,“僮身由神选,个人无法选择”。每年二十六起,隆显坛每晚都会主持念咒,念咒期间,会有若干个村民不知不觉伴随咒语跳起来,并来到隆显坛,这些人就是打铁球的僮身,当地村民称这为“菩萨上身”。 因这野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下江头村的坐刀轿、打铁球的闹元宵活动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过元宵多为十四、十五两天,但在莆田,这才仅仅闹了一半。 莆田闹元宵从正月初六开始,并持续到二月初二,每天几乎都是昼夜同庆,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因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仪式多样等特色而闻名,可谓“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正月初三至初七 黄石江东村搭桔塔
黄石江东村是莆田最早闹元宵的村庄之一。正月初三上午,村民便会在浦口宫主殿梅妃神像前垒起15座桔塔,代表江东15个里社。这些桔塔最高达6米,需用一千多个红桔层层垒起,直至宫殿大梁。 红桔塔是专为祭祀而制作的果龛,是全国独有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工艺祭品。 初四至初七村中会连续进行演戏祭祀。初七上午梅妃等金身巡游,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彩旗飘扬,马队、车鼓队威严壮观。
正月初八 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引道
行傩神游是莆田元宵的重要内容,但风格不一。正月初八,枫亭镇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以皂隶舞引开道,神轿及各种彩驾队伍随后而行。 “麟山宫皂隶舞”已有160多年历史,表演动作十分简练,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声和大锣的敲击声,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令人望而敬畏。
正月初九 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 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的阵仗俨然如远古帝王出巡,行傩队伍或骑大马、坐花车;或肇执事;或护龙辇;或秉金瓜;或举金锤……队伍绵延数里,所到之处,乡民放炮迎拜,叩首祈福。
正月初十 湄洲妈祖巡安绕境布福 妈祖信俗在莆田元宵中占有重要分量。从正月初十开始,祖庙的妈祖金身开始出殿巡安,到各家巡安布福,保佑信众平安,一直到正月十四晚才回銮祖庙。那一刻人声鼎沸,人群如潮。争烧头支香的信众奔涌而来,蔚为壮观。 整个巡安过程中的民俗活动包括:妈祖过洋、妈祖驻跸、孩童摆棕轿、信众猜灯谜、信众游灯、乩童吃花、乩童转祖庙、送妈祖回宫等等,妈祖信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据悉,被美国记者评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妈祖绕境活动,其雏形便是妈祖故里妈祖金身巡安绕境布福活动。
正月十三 涵江延宁宫搭蔗塔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莆田,湄洲妈祖的后代携带妈祖神像到涵江延宁避难,并暂时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延宁宫内。后来,延宁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一座“灯塔”(航标塔)来祭祀妈祖。
每到正月十三,延宁人就会通过殿前殿后之间的天井上叠搭妈祖蔗塔的方式庆赏元宵。 蔗塔是一种造型艺术,即用甘蔗切成蔗节,搭叠成空心灯塔,搭一座蔗塔约需三天时间。延宁蔗塔形成已有百年之久,搭叠数百层不倒,塔身常叠上元祈福等红色吉祥字样,营造出神圣,瑞祥,和谐的节日气氛。
莆田元宵到正月十五进入高潮阶段,俗称元宵心。 摆棕轿 莆田许多村庄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同时闹元宵,其中摆棕轿是最常见、最热闹的传统元宵活动。而规模最大的摆棕轿区域要属城厢区南门。
当天境内里社的棕轿队在绕境之后,便回到纠察庙入埕。休息过后,当代表各里社的数堆干草被点燃时,各社棕轿队就会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摆棕轿,看谁摆得快、转得猛,直到百担干草烧完为止。
从中可窥见,莆田人将自己从农耕时代开始对火和力量的认知和崇拜,融入到摆棕轿表演的美感当中。
做福首
在莆田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会根据年龄辈份轮流选出“福首”,在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
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较劲,都想把自己家里的布置和排场搞得盛大。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
新度锦墩村砂花迎神
新度锦墩村砂花迎神是传承了三百多年的传统绝活。将铁烧融之后,人们会将铁水泼向空中,飞溅到茂密的大树上,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观。这样闹元宵的方式跟当地居民多以铸铁为业相关。
仙游枫亭镇游灯 枫亭兰友街的游灯也是在正月十五晚上开始举行。当夜幕降临,这座古镇便热闹起来,连闽南一带的群众也慕名赶来观赏。
经过千年传承,枫亭游灯已发展出妆架、彩车、文艺表演等新内容,传统的菜头灯和高台上饰演传统人物形象,也在光、声、电的粉饰中展现出更多迷离的色彩。枫亭游灯因独具特色,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沙金沙宫长龙圈灯
当天晚上,东沙各家各户都会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在金沙宫前集合。而后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之间,绕境一圈,这一元宵习俗俗称为圈灯,有着古朴和不可言明的情韵在。
正月十八 南日岛浮叶村 抬神冲海
南日岛浮叶村的村民靠海为生,常年累月和海打交道,所以元宵和大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抬神冲海是当地独具一格的闹元宵方式,十几顶神轿由年轻人抬着,冲向大海。据说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意味着这一年出海平安,打的鱼也越多。
正月十九 莆禧古城爬刀梯
莆禧十九日是莆田民间对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直接概括。正月十九这天,莆禧城隍庙前,会竖起十六米高的21级刀梯,刀梯的支架与刀背上贴满符咒与祈求平安的红字。 僮身赤脚踩着刀刃,沿着刀梯缓慢向上爬去。在万人仰望下,僮身会一步步登到刀梯最顶端,解开系在顶端的铜串,把象征赐福平安的铜钱撒向围观百姓,供人捡拾。
正月二十三 白塘镇镇江村踩炭火 白塘镇闹元宵的方式较为挑战人类极限。正月二十三晚,村民会按例铺上近二十米的木柴堆并将其点燃,等到木柴烧成灰烬,化成一堆炭火,再由数十位光着上身,身穿白短裤,赤脚的男子,在锣鼓声中依次跑过炭火,火星在脚后跟飞舞,叫人大饱眼福。
正月二十九 莆田市区文峰宫妈祖尾瞑灯
当天文峰宫的大厅里摆满各种制作精巧的宴桌。宫外点上烛山,烛船,即在木架上装上数以千计的烛钉,将一对对红烛燃在木架上,煞是壮观。
当夜人们会来到这里,点上一支红红的蜡烛,祈求平安如意。
二月初二 黄石镇下江头村坐刀轿、打铁球
黄石镇下江村的闹元宵方式颇为野性,往年均在二月初二举行。
在当天,僮身会在庙前起乩请神,神明上身后便脱去上衣,坐上刀轿,沿路不停地用多根锋利的铁针制作而成的铁球,甩打自己裸露的背部,血迹斑斑,令观者愕然。
据传,“僮身由神选,个人无法选择”。每年二十六起,隆显坛每晚都会主持念咒,念咒期间,会有若干个村民不知不觉伴随咒语跳起来,并来到隆显坛,这些人就是打铁球的僮身,当地村民称这为“菩萨上身”。 因这野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下江头村的坐刀轿、打铁球的闹元宵活动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视频:莆田市文广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遇见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