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谣言”生产过程全揭秘

 激扬文字 2016-02-21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是说有识之士不会传播所听到的谣言,但并不意识着谣言传播到智者那里就不再传播了。反过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谣言往往起于智者。一个愚蠢的人造谣容易识破,而一个智者的谣言则富有生机与生命。所以谣言往往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更迭无不是先从谣言开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谣言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谣言的影响巨大,所以往往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勾当。

所以,一提起谣言,大家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且不说钱财上的损失,单就觉得受到了智商上的侮辱,情感上的欺骗,就足以让人恨之入骨。而且谣言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前赴后继,此起彼伏,但是从来没人想过这些谣言都是谁发布的?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并主动参与传播这些谣言?即便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也宁愿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

从古人的“挖井得人”到现在的“玩掌上设备危害视力”,谣言随着时代的变化,内容也更加与时俱进。其实,谣言是只“纸老虎”,打败谣言的方法说来也不难,既然技术的进步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那么用技术来识别谣言,阻断谣言也绝非天方夜谭。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谣言,终有一天会被识破,被粉碎。

最近,就有人在谣言这件事上动了脑筋。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借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帮助,对新浪微博上2011年8月到2015年5月期间出现的9079条谣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大部分微博谣言会在其发布的一周内被举报并辟谣。看来人民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

就谣言的整体影响力而言,大多数微博谣言的影响力都比较小,转发和评论数在500次以下的微博占到整体的84%。只有极少量的微博谣言具有极广的传播范围和强大的影响力。

所举报的谣言往往与自己有关。这个也好理解,涉及到自身利益,当然要正当防卫。比如微博上某股票分析师,就曾严正声明微博账号只有一个,并曾多次举报冒用自己名字的行为。

谣言的制造者,往往带有网络水军的性质,有微博用户仅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发布了几十条微博,之后就再未发过微博。

从谣言的类别来看,相对于经济类谣言、欺诈类谣言、常识类谣言、绝大多数谣言属于政治类谣言和社会生活类谣言,占比约为70%。

通常,由于常识类谣言受众广,辟谣难度较大,往往会反复被人们提及,出现多次爆发,约70%的常识类谣言通常有多个转发峰值。而关于名人或知名机构的谣言,由于关注人数众多,辟谣难度较小,因此发布之初就会出现较大转发峰值,但很快会被辟谣,约60%的此类谣言会在一周内消亡。

研究人员还将人们相信谣言的原因进行了归类:知识受限,即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误信或无法辨认的谣言。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治疗急性心脏病;时空受限谣言,即由于地域和时间限制无法辨认的谣言。

在对谣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试图建立一个自动辟谣机制。当然现在还在理论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在谣言发布早期,通过用户举报和对可疑用户的监控建立疑似谣言的集合。一方面,将疑似谣言和谣言库中进行比对;另一方面,对于在谣言库中没有匹配内容的谣言,通过查询该领域的专家库,推荐若干专家对该疑似谣言进行鉴别。然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分析疑似谣言的传播模式,判定该信息是否为谣言。对于判定为谣言的信息,将其加入谣言库;对信息发布人进行可信性分析,确定其信用等级,将信用等级低于一定阈值的用户加入可疑用户库,在一段时间内对其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监控等。

提醒那些谣言易感人群,凡事多问问为什么,多一些理性,多一些质疑,用智慧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行动抵制谣言,社会就会多一份健康和温馨。(文/紫月 图/网络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