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 坛书法档案:第十一集 永:书法的黑匣子(上) 于钟华

 只是近黃昏 2016-02-22

  第十一集 永:书法的黑匣子(上))

  ■于钟华

  《兰亭序》开篇第一个字就是“永”字,无巧不成书,书法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恰恰就是“永”字,这不由得会让人多想。多想其实是对的,因为“永”字藏有书法的惊天秘密,也可以说,“永”字就是书法的黑匣子,书法的信息尽藏在这个“永”字中。

  为什么这样讲呢?“永”字的本意其实就是水,“永”字的篆书和“水”字比较一下你就知道,两个字似乎都是在水的流动过程之中截取了一段水。但是“永”和“水”有一点区别,“永”的意思是指常流不断之水。如果能够长久不息,能够长流不断,“永”自然就有美好的意义在其中。

  非常有意思的是,历朝皇帝都期盼自己的王朝能够长长久久,永葆平安,所以历代的年号中经常会用到“永”字。比如说《兰亭序》中“永和九年”的“永和”,其实就是东晋穆帝的年号,也就是公元345年到公元356年这段时间。除此之外,比如东汉时期,汉顺帝刘保也用过永和这个年号;十六国时期,后秦的末主姚泓义熙十二年(416年)即位,改元永和。这说明从汉朝一直到南北朝,“永和”很受欢迎。如果扩大一些范围,和“永”字相关联的年号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永熙、永平、永康、永安、永宁、永兴、永昌等。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就指出,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永”字在年号中的使用频率最高。


  图1永字八法示意图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时间内,正是中国文字从隶书到真书到行书的演变过程。当然,中间还有章草,还有草书。我在前面反复强调,说至迟在秦朝的时候,对书法有了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是希望通过书写承载中国人的智慧。这个智慧中有一个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落实为具体的书写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毛笔自身的性能,另一方面,要能够融合人手的先天运动。到了东汉末期和魏晋时期,真书的出现使得天人合一的理念最终完成,最终落实到文字的书写中,其书写的结果就是真书和行书。由隶书过渡到真书和行书的这一时期,恰恰是“永”字使用最频繁的时期,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

  在王羲之之前写的是隶书,到王羲之时,真书和行书成为主要的书体。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在某一天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所以不可能某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写着写着突然就顿悟了,这个也不现实。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经过长期不断地书写,不断地思考,最终在某一个点上获得突破。而这个点,可能不是很宽泛地去写所有的字,而应当是集中在某一个字上面,每天都写这个字,就像我们写我们的名字一样的,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之中,总想着要改善一下。在这个过程之中,魏晋时期使用频率最多的“永”字成为最有可能的候选。某个人,比如说是王羲之,在每天不断重复这个“永”的过程中,笔在手里随手就这么点了一下,于是,就点出来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一点,就从隶书冲向了真书。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图2隶书《礼器碑》中的“永”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正搞清楚了“永”字是怎样从隶书冲向真书的话,那么在书写真书或者行书的时候所有的汉字都会迎刃而解,它的秘密就藏在“永”字里面。所以我们才说,“永”字是书法的黑匣子。

  在“永”字这个黑匣子里面,它所包含的秘密其实有三个:

  第一,有真书笔画的奥秘。

  第二,有汉字间架结构的奥秘。

  第三,有真书、行书书写方式的奥秘。

  一般研究“永字八法”的论著很少提到第三个奥秘,而这恰恰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实,如果将这三个秘密合起来的话,可以合成一个,也就是第三个秘密。尽管第三个秘密可以囊括前面两个,但在我们研究和叙述过程中,还要从第一个秘密开始。

  第一个秘密是真书笔画的奥秘。说到笔画,必须要讲的是,首先,笔画是汉字区别于西方字母一个根本之处。我们写ABCD,虽然也是拿着笔写,但没有人考虑这边是不是顿一顿,是不是撇出去一下,那边是不是捺一笔。它只是一根线条,写出来就可以了。但是,汉字不行。比如,写一个最简单的“一”字,如果仅仅从表义层面上来讲,拿起笔写,不论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只要写出来一个横杠就好了,但实际上,虽然写出来的这个字是不错的,但它不符合汉字的书写方式。

  我是有过这个体会的。因为小的时候我是左撇子,有时候会用左手去写。母亲督导我练字时,就用个带子把我的手捆起来,不允许我那样写。因为长期是左手写字,总是喜欢从右到左写,有时母亲甚至打我的手,说一定要从左到右写。除此之外,我为了赶时间,有时候写得很快,可写完以后,母亲说你这个写得不行,写得没有笔锋,写得不是笔画。她非常重视这一点。而且,即便是电脑打出来的字,或者美术字,作为汉字,它里面都会有起笔、收笔。可见,中外文字的区别是很大的。


  图3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永”

  此外,从汉字的内部系统,从篆书到隶书到真书的演变过程之中,你也会发现笔画的不同。篆书的线条就是一根圆鼓鼓的线,而到了隶变(在文字学里面,从篆书到隶书,是很有讲究的一点,叫做隶变,在隶变之前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叫做古文字,而从隶书开始的隶书、草书、真书、行书这些叫今文字)的时候,最重要的变化就在于解散线条、走向笔画。也就是说,隶书开始出现笔画了,这是文字演变的一个重大突破。

  再缩小一点,在今文字中,我们又会看到一组对比:同样是笔画,一个叫隶书的笔画,一个叫真书的笔画。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我刚才讲的“永字八法”中第一个秘密叫真书笔画的奥秘。但是,真书笔画和隶书笔画的区别在哪里呢?主要区别就在于,真书笔画在书写的起笔上和隶书的笔画是不一样的,在收笔上也不一样。我们后边还会专门细讲,先暂时放到这里。但是只要想到笔画,我们脑子里就会出来笔画的形状:横画,起笔的时候顿笔,拉出来再顿,收笔;撇画,即落下来,前面重,后面轻;捺笔一定有个捺角出来。

  每个笔画都会有一个形状,那么这个形状是谁规定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才算是对的呢?历史上并没有哪个大人物规定了笔画就必须是这样的,必须按照他的规则来执行,也没哪个皇帝下过这样的命令。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如果查查文献资料就会发现,“永”字的笔画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固定为现在的形状,哪个人作了规定,这些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必须要认真加以追问的是,真书笔画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必然会牵涉到“永字八法”。

  一般意义上讲,“永字八法”指的就是构成楷书“永”的八个笔画,而且它的每一个笔画除了我们通常知道的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一个别名:点叫侧,横叫勒,竖叫努,钩叫趯(tì),提叫策,长撇叫掠,短撇叫啄,捺笔叫磔(zhé)(图1)。之所以我们称其为“永字八法”,就是因为有八个笔法在里面。

  当然,有的学者认为“永字八法”只是古人的故弄玄虚。我在研究古代书论的时候,觉得影响很大的一点就是,我们总认为就书法的研究而言,我们超越了古人。也就是说,很多的书法理论研究者,认为书法的研究有进步论,或者说是进化论的论调,总认为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是比较低级的,然后慢慢开始高级了。而且,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始终没有系统化,只有到今天,这个理论才开始长篇大论,做得非常系统了。

  但这种倾向恰恰忽略了源头的书法理论,其实它才是纯粹的书法理论。我们站在今胜于古的立场上,所以总是认为古代的理论做得一般,总是搞不清楚古代的东西后就认为古代的人做不好,做的是故弄玄虚。“永字八法”其实就是被我们当代人否定的理论。还有人认为,“永字八法”只是八种笔画的书写方法,汉字难道就这八种笔画吗?汉字里面有一些笔画,比如还有撇折等许多笔画,“永字八法”中都没有涵盖,所以即便学好一个“永”字,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字都写好。

  当然,有的研究者也认为,如果只是写八个笔画的话的确太简单了,所以他们通过研究指出,其实“永字八法”讲的是八种笔式。但在我看来,首先我们要相信,魏晋时期作为中国书法的源头,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峰,那时的理论可能是最好的。有时候人文学科不一定是像自然科技一样一代胜过一代,最简单的说法,我们现在会不会再写一个中医理论,能推翻《伤寒杂病论》,能推翻《黄帝内经》,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要正视古代的书法理论,而“永字八法”尤为值得正视。

  通过研究发现,“永”字其实就是一个加了密的关于书法的黑匣子。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走到这个“永”字黑匣子旁边,看了一眼就走开了。

  回到“永字八法”,它和汉字笔画,或者和书法的这些秘密的内在关联在哪里呢?怎么样才能把这个黑匣子打开呢?打开这个黑匣子的第一把钥匙就是“永”字的第一个点。这个点在“永”字里面叫侧。原来我也搞不清楚,好好的一个点不叫点,为什么会叫侧呢?“永字八法”中给出的解释是:“如鸟之翻然侧下。”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

  如果我们把隶书的“永”字(图2)和真书的“永”字(图3)并列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第一笔的区别:隶书的第一笔是一个短横,而楷书的第一笔是一个点,这是一个表面的区别。

  反过来讲,对一个每天可能都要写隶书的人来说,写这个横是要费点劲的,因为毛笔要落下去,还要有一个持续的行笔过程。但实际上,我们一动笔的话,最省事的会是怎样?顺手一落。毛笔可能在哪一天写的过程中顺手这么一落,就落出来了一个点。这个顺手一落,很值得考究。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