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近系调 有鉴于青年的习乐者,在和声的使用上,常被局限在一个调中,仅是使用一个音阶中的三个大三和弦与三个小三和弦。 其实,和弦的素材极多,极为丰富,我们要突破一个调、一个音阶的限制,海阔天空的如人类离开地球的限制,而游走在浩瀚的宇宙之间。 首先,我们学了重属和弦,这重属和弦就是离开本调而进入它的属调。 我们在前两课也学了关系调,由大调进入关系小调。 其实,还有别的素材等我们去开发使用,这些素材离我们最近的就是近系调。现在,就来介绍近系调。 近系调是:相邻一个调号的大小调。 一个调号表示大、小两个调。(要懂得这个问题,你必须要将前方的第三、四课的音阶学到纯熟。) 例如:调号没有#(升记号)也没有b(降记号),它表示的是C大调,也是A小调(Am)。
A小调可写成:Am,或a,或am,在我们的课程中一律以Am表示A小调。 它们分别带起两个不同的音阶:
所谓相邻一个调号,如C大调,A小调(Am),它们的调号没有#,也没有b。因此它的相邻调就是一个#(G大调)与一个b(F)大调,也就是它的上(完全)5度调与下(完全)5度调。也就是它的属调与下属调:
下属调 — F大调的音阶:
但一个调号表示大、小两个调, 一个#是G大调,也是E小调(Em)。 E小调的音阶(和声小音阶):
1个b是F大调,但也是D小调(Dm): D小调的音阶(和声小音阶):
因此,C大调有5个近系调: 与C大调同调号的关系调是Am(A小调), 它的属调 — G大调与其关系调是Em(E小调), 它的下属调 — F大调与其关系调是Dm(D小调)。 因此,C大调有5个近系调,就是:
另举个例子:D大调的近系调呢? D大调的调号是2个#,它的关系小调是Bm(B小调), 与它相邻一个调号的调是3个#的A大调与 #Fm(#F小调), 与它相邻一个调号的调是1个#的G大调与Em(E小调) 因此,它的5个近系调是:
它们之间音阶的不同音:
再举一例子:bE大调的近系调与其各调音阶之不同音: (小心:bE的属是bB(在右),是上5度,下属才是bA,下属在左,是下5度,小心写反了。) bE大调与各近系调的不同音,在音阶上一目了然,因此,将音阶写出来,加以比较就清楚了。
现在将这些近系调的不同音,都写在上列近系调的表上:请返回去看看,并比照着所写的,自己写出别的调。 另:在bE的5 个近系调中,依其重要性,分别标出:1属调(上5度调)、2下属调(下5度调)、3关系小调、4下属调的关系小调,最后一个:5属调的关系小调。 现在,请你写出下列各大调的近系调,并写出本调与各近系调的不同音(用固定唱名写出来,若不熟练可先将音阶写出来加以比对,但最好要熟知各大、小音阶的构造,能在心中掌握,而不要依靠写谱比对。) (a)F大调
(b)E大调
答案:(下列所附以上各题答案只供校对,不可抄袭)
(a)F大调 (b)E大调
(c)G大调 (d)A大调
(e)bB大调 (f)bA大调
近系调的应用:转调(包括转入近系调)的法则: (A)不同的音出现:由本调转入其近系调,必须在旋律或和声中出现两者的不同音,这不同音的出现就证明已由本调转入其近系调。 (B)一定要新调(其近系调)的V(7)(属(7))接I(主)。(以后会再教授导(7)和弦代替属(7)和弦。) 两调的不同音常包含在新调的属(7)和弦中,因此两个法则其实可以说是二者合一的。 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这是美国作曲家Foster的名作,其名为The Old Folks at Home。他本来的和弦是单纯的主、下属与属三个和弦:
在我们学了近系调后,这首传统的使用I、IV、V旋律,在和声上有了新的处理: 首先是(前)乐句的结尾用了先前教过的重属和弦,这重属和弦就出现了不同的音 — #fa的出现,并且这D7-G就是新调(G大调)的属(7)接主,这个重属和弦是何等精彩,它的效果不是本来的I(C)接V(G)所能比拟的。 在第2小节中,本来的C(I)接F(IV),现在改成C7接F,C7是什么呢?
F大调的V7-I。这个bsi的音就是F大调与C大 调的不同音;不同的音出现,新调(F大调)的 V7-I就完成了转调的音响要求。 最后一个:在第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将其改用E7,而第二小节前两拍改用Am。
是新调(Am)的V7-I。这也就是上一课所授 的大调转入关系小调。
当我们使用了近系调的和弦,就会发现其音响要比原作者传统的使用三个正三和弦,更为精彩。 在下一课将继续谈近系调的应用。
|
|
来自: 渴慕shen > 《第三单元和弦及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