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白山诗词述论

 LOVE天使的外婆 2016-02-22
    摘要:长白山诗词是中华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诗词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中,长白山诗词与中原诗词的发展同潮共涌,互相激荡,同时又具有自己的铿锵步履和独特情怀。长白山诗词起源旱,形成时期漫长,年代跨越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长白山诗词群体、流派形成、主旋律等问题予以考察和梳理,不但对长白山诗词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还为研究长白山诗词的特点、演进提供有效的研究视角,对今后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起推动作用。
    关键词:长白山诗词;主旋律;中华诗词;诗词史;中原诗词
  一、关东大地崛起的诗人群体
  在中原诗词繁荣灿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东大地从来没有缺席过。从长白山诗词发展的轨迹看,关东大地在不同时期崛起过不同类型的诗群。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文学流派类型。例如,艾斐在《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一书中,将文学流派分为乡土型、思潮型、社团型、题材型、方法型和审美型六大部类。①长白山诗词群体的创作风格是多样的、杂揉的,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某一作者的作品归为豪放派或是婉约派。因此,本文以人群类型之差异为标准,而不以诗词风格的差异为标准来归纳长白山诗词群体,就是为了避免一人同在多种不同群体的弊端。
   1.皇家贵族群体。这是长白山诗词创作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从词的创始人隋场帝,到唐太宗,辽太祖耶律億、太祖朝太子东丹王耶律倍、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七世圣宗耶律隆绪、八世兴宗耶律宗真,九世道宗耶律洪基、道宗郭德皇后萧观音、末世天柞帝文妃萧瑟瑟;金四世废帝海陵王完颜亮、五世世宗完颜雍、世宗朝宣孝太子完颜允恭、六世章宗完颜璟、章宗元妃李师儿,元世祖忽必烈、十三世元文宗图帖睦尔、末世元顺帝妥灌帖睦尔存、顺帝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后为北元昭宗),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纳兰性德等。一大批皇家贵族构成了清朝以前长白山诗词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
   2.官宦群体。据张福有先生辑笺的《长白山诗词选》考察,隋朝至清朝写长白山诗词的官宦群体人数众多,主要有隋朝的王胃、无名氏2人,唐朝的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王建等39人,宋朝的苏轼、陆游、范成大等20余人,金代的王寂、赵秉文、蔡松年、元好问等10多人,元朝的王结、刘敏忠、梁寅等10余人,明朝的王之浩、张弼、张鳌等20余人,清朝的吴伟业、沈荃、高士奇、吴兆赛、吴大激、吴禄贞、沈兆提、沈承瑞、刘建封等100余人。?这是长白山诗词流派形成时期一个主要的创作群体。
   隋唐时期的诗人多是中原文人,他们有人到过长白山地区,有许多人并没有到过长白山地区,但是并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到过长白山地区,就否定他们在长白山诗词流派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这些中原文人的奋笔讴歌,才有了不同风格的长白山诗词;正是他们的不朽诗篇,才使得长白山的风土人情得以传扬和保存。隋唐时期长白山诗词多为中原文人创作,风格也与中原并无二致。辽、金、元以后,长白山诗词的创作者们与前代有了显著的不同,他们更多地带有长白山地区的地域特色和豪放洒脱的性格,特别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与中原农业文明相碰撞,产生了一种异常瑰丽的长白山诗词。至清代,长白山诗词开始走向成熟。
   3.流人群体。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所谓流人,大多是被清王朝罢黜的官员和因为文字狱而获罪的人,也有一些因其他情况而被流放的人。这些流人中的文士创作了许多有关长白山地区山川形胜、民俗风情的诗文。
  据张玉兴先生考证,清朝流人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48位,还有6位流人后裔。这些流人及其后裔的诗词,都被收录在张玉兴选著的《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中。如流放沈阳的有函可、季开生、陈之遴等人,函可因招诸人组为“冰天诗社”,凡33人。清初先后流放到宁古塔的有方拱乾、方孝标、吴兆赛、祁班孙、杨友声、张绍彦等人。吴兆赛与那些江南来的迁客骚人组成“七滴之会”,月凡三集,分题角韵,饮酒赋诗,互相酬答。流放吉林的还有号称“苔中三钱”的钱丹季、钱虞仲、钱方叔,还有张贡、卢震、李方远、铁保、朱履中和涂以辘、方玄成、方式济、刘风浩、马瑞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流人诗词创作者。6位流人后裔是:杨宾,宁古塔流人杨越之子;吴振臣,吴兆赛之子;方观承,方式济次子;樊莹;王锡深及王贞仪,王者辅子及孙女。这些流人后裔有的是生于戍所,而大部分是来东北探视其长辈。
  这些流人及其后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人来自关内不同的省份,官阶有高有低,文化背景迥异。作为流人,一方面他们仕途受挫,政治抱负不得伸展,精神郁闷而痛苦,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东北酷寒之地,倍感生活之艰辛与思乡之折磨,他们或长歌当哭,抒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感;另一方面东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等边塞风光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因此,他们结社赋诗,感慨抒怀。他们或登山临水,歌咏长白山风光土俗,或凭吊怀古,歌咏先贤英烈。他们的诗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别具一格。梁启超说:“边檄地理之研究,大率由好学之滴宦或流寓发其端。”④苦难的流放生活,惊险艰难的遭遇、思慕哀怨的感情、奇特新鲜的见闻,长白山多样的民俗民风,铸就了他们诗歌幽怨凄婉、苍凉悲壮、雄阔大气的风格。
   4.本土诗人群体。所谓本土诗人是指土生土长的本地诗人。即诗人出生在这片土地,同时,这片土地又是诗人一生主要活动之地。
   清末民初,产生了大量的长白山诗作,据张福有先生辑笺的引《长白山诗词选》记载,有91人书写了关于长白山的诗词。其中,能够充分认定为本土诗人的有27人,他们是顾春、金朝勤、多隆阿、张玉纶、宝林、王树滋、魏燮均、富森、荣文达、房玉深 ,缪润、张济川、钟涛、萧亮飞、沈淑英、周家树、宋小濂、成多禄、徐鼐霖、张之汉、别金相、顾晋昌、宋玉奎、张学良、徐万善、曹阁、张元俊、牛善堂、刘维清。其中成多禄、宋小濂、徐鼐霖,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吉林三杰”。⑤
   流人及中原人士来到东北之后多以客居者的身份来书写诗歌,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是他乡的风物以及对原有家乡的思念,而本土诗人,是以主人翁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家乡,他们并无边塞之感,对家乡充满无比的热爱和自豪,无论是诗歌的视角、内容乃至情感等方面都与流人及中原人士的诗歌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本土诗人的崛起,是长白山诗词流派中最为重要的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吉林三杰作为晚清民国时期长白山诗歌群体崛起的重要代表,在全国己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长白山诗词渐成流派
   从长白山诗词流派形成的时间与发展状态来看,长白山诗词流派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长白山诗词产生至清代以前,这是长白山诗词流派的萌芽时期。长白山诗词多散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中。作者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原文人对长白山人文风物的纪咏,一类是生活在长白山地区各个古代先民的诗歌。他们都有共同的文化烙印,反映长白山的风土人情,这是文学流派蒙昧时期非自觉状态下的一种自然倾向。这一时期,辽金以前长白山诗词有大量作品而没有形成派别,辽金的皇家诗词创作群体是重要的创作力量,他们的诗歌既有长白山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游牧民族特有的马背雄风,还有皇族气息,因此被称为“国朝文派”。这时期的长白山诗词流派既有自己的创作群体,诗词作品,也有了派别之名。很明显,长白山诗词己具备文学流派雏形的特质。
   第二阶段:清代至民国初年。这是长白山诗词流派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长白山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从自觉走向独立,初步奠定了长白山诗词在中华诗词史上的历史地位。清朝皇帝对长白山的特殊尊崇以及封禁政策,一方面使长白山原生态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长白山的神秘感。这时期长白山诗词创作群体有了很大变化,一是清朝皇帝及皇族的诗作,二是清朝驻留东北官员的诗作,三是清朝流人的诗作,四是本土诗人的创作。著名的“吉林三杰”就是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这时期,许多诗人己经有了自觉的流派意识,他们的作品会以“长白”或“白山”等文字冠名。长白山诗词流派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己经初见端倪。最早以长白山诗词冠名者,为清雍正年间由伊福纳编纂的《白山诗钞》四十余卷,此外还有多部诗词集用白山冠名。
   第三阶段:当代。这是长白山诗词流派的完型期。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分别成立了省诗词学会。各省内陆市县的诗词学会和诗社亦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若以长白山诗词流派完型来考察,当代以吉林省为主。吉林省继诗词学会成立后即成立了长白山诗社,出版了全国性诗刊《长白山诗词》。
   清朝,随着满人的入关,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长白山诗词也走进中原,长白山诗词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为了凸显自己的家乡特色和民族优越感,他们纷纷以“长白”或“白山”来命名自己的诗集或作品。在名字前冠以“长白”,一时成为盛事。《白山诗钞》、《白山诗存》、《白山诗介》,《白山词介》等诗集、词集纷纷问世。清代八旗文人把诗词作品辑成总集,冠以“白山”的做法自然催生了“白山诗词流派”的诞生,刘世南出版的《清诗流派史》一书中指出:长白山诗派在当时己经成为显赫一时的“万派之宗”。
  长白山诗词得到全国的认可,被业内方家冠名是在当代。1998年9月4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先生在白山市首次提出“长白山诗词流派”的命题。2009年9月29日,中华诗词论坛张驰先生在江源诗会上提出了“关东诗阵现象’、“吉林诗词现象”评语。2010年3月21日,吉林省农安县召开诗词研讨会,杨金亭先生在发言时高兴地说:“可以说,长白山诗词流派,现在己经初步形成。”长白山诗词文化研究始于1994年,首倡之功当属蒋力华先生,他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并建议张福有主编《长白山诗词选》。2000年10月29日,在张福有先生率领下成立了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至2012年己经召开了7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
三、长白山诗词的主旋律
  在浩如烟海的长白山诗词中究竟流淌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实质呢?透过对长白山诗词的粗略探究,不难发现,有三大精神澎湃在长白山诗词的长河之中。
   1.一脉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犹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贯穿长白山诗词的整个发展过程。 例如,在《吉林金代文学》《金代吉林文学》中收录的金代宇文虚中的《又和九日》:“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一持族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该诗抒发了沉痛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于故国的命运寄以无限关注。
   清张贲《宁古台杂诗》其七:‘渡海惊烽火,殊形怪老枪。双瞳鹰眼碧,乱发茧丝黄。五月飞寒雪,三更拂剑霜。军威歼劲敌,贺捷报长杨。”⑥以饱满的笔墨讴歌了黑龙江各少数民族对沙俄的愤慨,以及在严寒之下万众一心抗击沙俄的豪情壮志。
  2.粗犷豪迈的民族团结精神。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关东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片美丽的热土上逐渐形成了牢不可破、粗犷豪迈的民族团结精神。各个时期的长白山诗词都充分地表达、讴歌和弘扬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隋炀帝杨广的《纪辽东二首》(其一):“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②唐太宗李世民的《辽城望月》:“玄冤月初明,澄辉照辽褐。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树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烨俯丸都,停观妖氛灭。”⑦当我们分析这两首诗的价值取向时,如果撇去民族战争的正义性不谈,在“风云万里清”和“停观妖氛灭”等诗句中既表达了两个帝王开疆拓土的政治抱负,实际上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3.乐观向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关东人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关东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披荆斩棘,不断拓荒,尽管身处“雁飞白草年年雪”的奇寒之地,常常是“冰河四月冻初消”,人们却能够“雪岭三更人尚猎”。在这种战天斗地,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也不断地改造了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不畏苦寒的坚强性格和勤劳勇敢的艰苦奋斗精神。
   长百山诗词流派是从历史上白山文学流派中析出的一支。辽金元明时期长白山诗派活动处于初始阶段,这时期诗词所表现出的民族、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无限的张力,被称为“国朝文派”。清朝皇族、官宦、流民及清末民初诗派活动最为频繁,不仅这时期诗人群体作品丰硕,而且诗人活动频繁,领袖人物涌现,己经自觉以“长白”或“白山”而命名。“白山诗派”或“长白诗派”与辽金时期的“国朝文派”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作品风格己经与前代有较大不同,受汉文化影响日深,马背民族特色有所减弱,中原文化气息日盛,但仍保留着长白山特有的气韵与神采。长白山诗词由群体发展成流派不是偶然的,它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作者简介:黄春华,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培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诗学。
   ①艾斐《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②张福有主编《长自山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4-618页。
  ③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沈阳:辽沈书社,1988年。
  ④梁启超《中国近二白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⑤张福有主编《长自山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61-799页。
  ⑥张福有主编《长自山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7页。
  ⑦张福有主编《长自山诗词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