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物志》:“雅士生活”之?禅衣

 知者众乐乐 2016-02-23


《长物志》(明)大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著,书成于崇祯七年(
1621),共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亦与园林有间接的关系。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依现代学科划分,可分为建筑、动物、植物、矿物、艺术、园艺、历史、造园等方面。

文震亨取长物一词,意指多余之物,实际上书中所指又并非多余之物,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物品非一般的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从生活的层面来看,它们大体上并非日常必需之物,器物不是作为生产之用,食物也不是果腹必需的粮食。这些物,在一开始归类时就没有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所以它们被称作(zhànɡ)”——多余的物,或者说奢侈的物。



《长物志》所写作对象是幽人、韵士,而非普通大众;所写不是奇物、怪物,而是平常日用之物,虽追求至雅,却带有一种生活的情味。


禅衣

以洒海刺为之,俗名琐哈刺,盖番语不易辨也。其形似胡羊毛片缕缕下垂,紧厚如毡,其用耐久,来自西域,闻彼中亦甚贵。

【注释】

1、洒海刺:织成的厚毡。

2、番语:外国语。

 

【译文】

禅衣是用厚毡做成的,俗名琐哈刺,是番语译音,不易辨别。它的外形像绵羊毛层层叠叠往下垂,厚密如毡子,经久耐用,来自西域,听说在西域也非常珍贵。

 

【点评】

文震亨介绍了深衣、月衣两种样式的道衣和一种厚毡做成的禅衣,语言很简略。道衣是修道之人穿的,禅衣是僧侣的衣服。

印度的僧侣最初只穿一件衣服,即粪扫衣,一般有垃圾堆或者坟墓上捡来的破衣服重新缝制而成,后来又发展成以各色碎步拼凑而成,这大约是表示要让人惜福,也可能让人通过朴素的穿着让人戒掉贪念。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服装也逐渐丰富。尤其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原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道教在中国土生土长,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早期的道教服饰没有严格的规范,以后发展成完整的道服体系,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服饰。普通的道袍都是窄袖,方便日常做事和修炼。文震亨介绍的深衣、月衣却是宽袍大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