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中的“闲趣”

 弘雅书房 2022-06-06 发布于浙江

前言

《长物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清玩之物“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长物志》中“长物”这两个字,从读音到意思也充满了纠葛。

对此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长物”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cháng wù,意思是“好的东西”,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土地庙》:“市无长物,惟花厂鸽市差为可观。”

另一个读作zhàng wù,意为“多余的东西”,《长物志》中的“长物”读此音。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的一个故事:王恭从会稽回来,邻居见他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 恭无言。邻居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他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就坐在草垫上。邻居听说后很震惊:"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王恭回答:"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意思就是"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 明末叶刊本 文震亨撰 《长物志》

· 国家图书馆藏

《长物志》中的那些“长物”究竟是多余之物,还是晚明文人生活中的必需之物呢?

本次展览通过明代小资文艺青年文震亨(1586-1645)书写的《长物志》中的“书画”和“器具”两个章节为线索,探索古人游赏于物的点滴细节。通过“文房清玩”、“赏玩之趣”、“满目琳琅”三大模块,从江南的视野了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实分外讲究质感,别有一番趣味的日常。尝试从古人对待身外之物的态度,回看现代的人与物的关系。

文震亨为何人?

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对文震亨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提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大家也许就耳熟能详了。

文震亨画像

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字启美,号木鸡生,被誉为懂生活、讲品味、有格调的“殿堂级大咖”。他出身自明代苏州极具影响力的文艺世家。自其曾祖父文徵明(1470-1559)开始,文氏一族不乏以诗文书画名著一时者。文震亨为明代后期承继家族艺文传统的代表人物。他的活动范围不限于家乡苏州,亦扩至四方菁英汇聚的南京、杭州等地,与众多文人交游结社,诗文酬唱。

文震亨挟着苏州文氏丰厚的文化资本,将自己对琴棋书画、焚香饮馔、服饰器用、造园布景的涵养见识,汇编《长物志》一书,成为晚明文雅品味的代表指南,也透露当时风雅文士对生活各层面细腻讲究的生活态度。

明代 文震亨 明末二十名家书画册-文震亨画山水 1644年

绫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自幽静水阁离去的文士,回首眺望仙境般的石梁飞瀑。此画作于清兵入关的1644年,似为文震亨对原本闲雅生活的追念。

明末叶刊本 文震亨撰 《长物志》

国家图书馆

本书作于十七世纪初期。长,读音为zhàng,“长物”一词出自《世说新语》“身无长物”的典故,原指身外多余之物。此处呈现文震亨日常所居、所见、所感的居所及用物,看似闲事余物,却处处可见韵味才情。

《长物志》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写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美好。《长物志》中表达了诗意生活的取向,一室一庐,一草一木,投射了他的审美趣味。忙碌之余,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鸟语花香的园林世界,为自己寻找一方暂时的心灵净土,汲取前行的勇气。

文房清玩

文房清玩反映出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承载着文人出世与入世的内外施行之道。

砚台、墨床、砚滴、笔洗、纸镇、香炉还有花瓶等器物,共同创造出十七世纪文人的生活情境。这些可供清玩或点缀书斋的用具,展现了特定时空下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带有藏家姓名款识的文物,反映文人雅士及收藏家们的心之所好及经济能力。清玩之物的选择,在细微之处体现了文震亨及其友人们的知识素养和品味判断。在时节流转之间,文人们将身心安顿在物品构筑的世界当中。

明早期 佚名 龙泉窑 青瓷划花凤尾瓶

高41.0cm 口径18.5cm 底径1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六世纪晚期开始,江南地区的文人逐渐将花艺与花器纳入日常生活常规,不仅营造古雅氛围也鉴赏花瓶。依照文震亨的说法,较高的龙泉窑瓶适合插梅花。

<<  滑动查看

日本江户时代 佚名 桐莳绘小箱

长33.0cm 宽26.0cm 高22.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物志》〈厢(箱)〉条中提及“倭厢”,即日本莳绘漆盒,由于质轻且做工精良,故被认为适合贮放“古玉重器或晋唐小卷”又或“卷轴、香药、杂玩”等此类古玩且书斋中宜多贮存以备用。

<<  滑动查看

明末清初 陆子刚(款) 雕玉竹节臂搁

长11.5cm 宽5.5cm 厚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陆子刚相传是明代嘉靖、万历间琢玉工名工。起凸阳纹、镂空透雕、阴线刻划皆尽其妙,尤其擅长平面减地技法,表现出类似浅浮雕的效果。本件确实符合史料所记载的风格。《长物志》向来贬斥金玉,却有如下记载:“吴中如⋯.陆子冈皆后来继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卷7,〈器具〉)

<<  滑动查看

明代 孙克弘 销闲清课图

纸本设色 279cmx133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描绘二十种明代后期文人的闲雅生活,每段加上点题数语。透过图像与文字,可感受到不少与文震亨类似的生活讲究。

灯一龛:小斋幽寂,夜雨篝灯,坐对终夕,为戴发僧。

高枕:樊笼解脱,每遇暑画时,饮食缓行,继以偃息,自欣骨节有少趣。

礼佛:非能雅究三昧,五蕴全空,第奉皈依,以警妄衷。

烹茗:顾渚天地,吴越所尚,中冷惠泉,须知火候,一盏风生,其乐奚如。

展画:宋元名笔,不及尽睹。独于近代名家,时获鉴赏,以清胸臆。

焚香:磁炉沉速,爇火时温。幽芬馡满,四壁生馨。

月上:几树梧桐,一轮初驾。微风飘拂,景色可喜。

主客真率:床头积酝,鱼菜可辨。往来无拘,形骸殊适。

灌花:盆草时卉,窗前种种植之,以见生意。

竹(上疑缺一字):数竿苍玉,青翠如沐。日影筛金,风奏瑶琴。

摹帖:前代遗墨,性拙不能尽得其彀。时切效颦,庶几腕中自有生意。

<<  滑动查看

山游:小艇摇曳,秋水清泚。寻名山以遨游,畅然而得真趣。

薄醉:醇酒清歌,聊适余兴。毋蹈沉酣,德仪兼令。

夜坐:蒲团孤坐,万籁俱寂。人境自远,此际不知在尘埃间着。

听雨:人事不扰,坐听雨声。北窗微风,凉飔时袭。于此悠然入庄周之境。

<<  滑动查看

阅耕:游目青畬,茕哉夏畦。歌发缓行,筋力忘疲。

观史:理学名书,老眼不入。裨谈杂志,聊以永日。

新笋:春芽可羹,亦能佐茗。良友剧谈,胜事可人。

洗砚:临池涤垢,端歙时润。雾卷松膏,千军常胜。

<<  滑动查看

赏雪:长林初霁,玦瑶盈尺。呼僮命觞,心胆澄澈。

明代 沈士充 天香书屋图 1623年

纸本设色 131.6x4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以枯劲之笔,填札满幅,布置精当,意在王蒙而自出面目。门前润水,回环左右,丛阴蒙羃,更作桂花林于树隙蕉阴。所谓天香者,盖指此也。背山巃嵸而起,悬泉挂于其左,为涧水之本源。

本作描绘草屋简澹,主人于屋中操琴、焚香,而室内桌上陈列匙瓶。皆符合“随瓶制置大小倭几之上,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堂屋宜大,书屋宜小。”(卷8,〈位置〉)足证文人即使是“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卷1,〈室庐〉)但草屋内依然俭而不苟,雅道不替。

沈士充,生卒不详,作品见于公元1618年-1634年间。字子居,华亭人。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所作山水,丘壑蒨葱,皴染淹润。

明代 王綦 东篱秋色图 1626年

纸本设色 65.9x4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綦此作以菊花奇石为题,设色雅澹又不乏细节,根据《长物志》〈悬画月令〉一条,应即为适合九、十月悬挂的应景图像。

赏玩之趣

与文震亨心灵契合的收藏家们在经济无虞的情况下,开始注重生活中看似无用的身外之物,这些收藏家们用来彰显卓越地位与识见眼界的器与物、书与画,遂变成日常物品。如何从日常中寻出不平凡处,就成了收藏家蕴藏的赏鉴功力。

如何鉴别古铜瓷器、法书绘画、宋元善本,无不从取法古人,自创新意谈起。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论器之源流,考证辨析精确,成为后代赏鉴家的指南书籍;稍早于文震亨出生的赏鉴家张应文、项元汴、屠隆等人则各有所好、尚古质雅。这些与文震亨同时期的赏鉴家们,从古法中找到赏玩乐趣,器物虽古,生活则是处处新鲜,日日有味。

<<  滑动查看

明代 文徵明 林榭煎茶图

纸本设色  全卷:25.7cm×222cm,

画心:25.7cm×114.9cm

天津博物馆

图绘竹篱围成的院落,主人凭窗远眺,童子室外烹茶,远处一人拄杖前来探访。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画出文人悠闲安适的生活,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文征明传世绘画中有一定比例。图中山石的画法引人注目、在用花青、赭石色染后、作者以焦墨干笔反复皴擦,墨色浓重。这种画法文微明画作中较为少见,或为其一种尝试。

卷尾款署“微明为禄之作”,禄之即是苏州著名画家王谷祥,拖尾有文微明为王谷祥作行书七律二首。卷中铃有清内府和近人张叔诚鉴藏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作品虽未署纪年款,推测应为作者70岁左右的作品。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衡山居士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画学沈周,尤长于山水画创作,多写江南湖山庭院与文人生活,画风细致温雅,门人众多,形成“吴门派”,对明代画坛有重要影响。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

 明代 唐寅 煎茶图

纸本设色 106.9x4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系画一文士趺坐蒲团,执蒲扇,于竹石前煎茶。文士侧有纠结奇木,旁置朱漆翘头矮几,上有白瓷撇口盏与盏托,旁列炉瓶盒三件倂匙箸,以及一卷图轴。煮茶器皿系铜炉、侧把提梁陶或瓦壶、盛水陶缶、白瓷汤瓶,旁为炭斗。

考察众多晚明著名的烹茶图、煎茶图、品茗图,除了本幅之外,难找到主人翁自煎的图样。《长物志》亦云“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卷1,〈室庐〉)。多数都如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均是僮仆备办,主人品饮。本图为何例外?

若以器具论,炉上的陶瓦壶是明代型制,但晚明已经不会把茶叶装进茶壶放在炉上烹煮了。《长物志》对瓷汤瓶直斥为“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卷12,〈香茗〉)。白瓷撇口斗笠型茶盏与盏托,在明代已不风行,且图中型制颇类宋代定窑,《长物志》对定窑茶盏则评为“如白定等窑,藏为玩器,不宜日用”、“旧窑器熁热则易损,不可不知”(卷12,〈香茗〉)。且图中未见水注、水勺,竟不知如何倾注。无论作为唐宋还是明代的茶道而言,本图的茶具皆不完善。

图中所有茶具中唯一完全与《长物志》标准相合者为炉:“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垆”(卷12,〈香茗〉)。而焚香品茗,且具炉瓶盒三事,确系明代作风。图中物件既有前代名物,又有当代宝玩,且列一画轴于几上,此皆彰显描绘画中人实乃赏鉴玩古。而煮茶也者,意不在茶。是故煮茗不是本画的要点,其操作与明代品茗实况亦有扞格。将此图视为明代版“赏鉴图”、“博古图”较契深意。赏鉴也,博古也,背景不在堂屋,而在远高于人体比例的竹石前,且主人翁斜倚虬结奇木,益证此图并非写生,实乃寄情天然,优游林下,涵泳古今。就尺幅观之,本幅相当可能是为张挂书斋或茶室而作。

南宋 佚名 龙泉窑 青瓷纸槌瓶

高30.7cm 口径11.2cm 底径1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文人鉴藏家收集古玩的同时,也掀起一股插花、品器的风尚,对花材、用器的分类与使用,特别强调务必合宜合时。

以此品为例,器底的乾隆御制诗句“纸硾传官式”说明此一器形即为“纸槌瓶”,完全可以呼应张谦德《瓶花谱》(1595)中的“可用花瓶”。

<<  滑动查看

南宋 佚名 官窑 青瓷蔗段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

笔洗是古代书房必备品之一,文震亨笔下综列铜、瓷、玉各类质材,又以宋、明两朝(十二到十五世纪)瓷器占多数,反映出古代文青广收古董文具的情景。

<<  滑动查看

明代 佚名 青花瓷莲塘鱼藻纹花口洗    

高4.6cm 口径18.0cm 底径1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青花洗作十瓣花口,器内底及外壁绘有游鱼、水草纹样,正是文震亨认可宣德瓷器中可用的书房佳器。

明代 唐寅 采菊图

纸本墨笔 画心:76.6x29.4cm 全幅:268.6x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名贤像”亦受《长物志》肯定为最高等级画题。此图描绘文人偶像陶渊明,应即为明末可归类为“古名贤像”类型的作品。

<<  滑动查看

商晚期 佚名 史鼎 配 元代 花间行龙玉顶

高2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烹煮食物的铜鼎经常被明代文人配置木盖,改制成香炉。但这些铜器并不被认为是好的香具,而是做为高级的收藏品及摆设。

宋代 刘松年(传)博古图 1211年

绢本设色 128.3cmx5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应作于十七世纪前后。画中男女专注于品鉴青铜器与瓷器,不乏出自《宣和博古图》者,可感受晚明探究欣赏古器物的热潮。

满目琳琅

明晚期的江南,市场活络,大众对古董及奢侈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鉴赏知识的渴求,也带动了出版的发展。各类物品的鉴赏书籍,如《阳羡茗壶系》、《方氏墨谱》等等收藏品鉴书籍的出现,成为随之而来的文化现象。

王公贵族依照自己的品味订制器物,附庸风雅的士人追求古代图录载录的三代铜器,市井作坊商铺也推出自家店号的商品。手艺卓绝的匠人,如瓷器名家周丹泉、银匠朱碧山、玉匠陆子刚,以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市场竞逐的标的。但真品价高难求,且具有辨识能力者少,大量迎合市场需求托古仿作的书画作品及器物在市场流动,并成为主流,与鉴赏书籍陈述的文人理想有相当差距。

<<  滑动查看

元代 佚名 景德镇窑 卵白釉印花番莲纹碗 内壁印“枢府”款

高4.5cm 口径12.0cm 足径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震亨曾提到“又有元烧枢府字号亦有可取”。所指得应即是此类卵白釉带“枢”、“府”款识的作品。

<<  滑动查看

明代 佚名 娇黄釉锥拱兽面纹鼎

高16.8cm 口径1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丹泉是十六世纪末活跃于古董收藏界的仿古高手,传说有一次他在唐太常(1571年的进士)家看到一件定窑白瓷三足圆鼎,于是跟主人借来观赏,并仔细抄录纹样,而且也如实仿制出一件和原作一模样的瓷鼎,而且逼真到难以和原作有所区分,以至于让唐太常爱不释手而买下作为副本。

这件作品同为三足圆鼎造型,底部虽写“周丹泉造”款识,但因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它确实是出自周丹泉之手,故在展览中,我们把它看成是随着口耳相传故事而产出的名家商标。

<<  滑动查看

明代 佚名 娇黄凸雕九龙纹方盂 “吴为制”款

高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沿着口沿,有一圈戳印而出的款识。“万历年吴为制”几个字说明这件装饰九龙图案的小瓷器出自吴为之手。吴为是至今仅见少数留名在作品上的陶艺家,传说他擅长修坯,能够充分控制火候,制作像蛋壳一样薄可透光的小瓷杯。

<<  滑动查看

明代或清代 佚名 仿宋姜氏铸铜方炉

通高8cm 盖长14.5x11.5cm 底长14.3x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姜娘子铸造的器物被认为是铜器名品,因而在明代出现了许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制作的仿制品。

<<  滑动查看

元代至明代 朱碧山(款) “张骞乘槎”银槎

长23.6cm 宽11.3cm 高1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末著录,如王世贞《觚不觚录》纪载朱氏以冶银出名,其作品与当时不同工种的名匠皆“比常价再倍”。足见市场上对名家作品之追求。

宋代 马远(传)寒岩积雪图

绢本浅设色 156.7x82.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物志》将数位“浙派”画家标为“画中邪学”,务请读者排除在购藏之列。钟礼便是其中之一。这应该为此画伪造马远款的重要原因。

结语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人间世篇》

当下的我们,每天都是快节奏的生活,也接触到各式各样新与旧的事物,除了日常必需品之外,你是否曾想过哪些是生活中缺一不可的用品?

虽然本次展览重建的是一个以物作为身份象征,区分一群人的同好与否,但从展品的解读中,也提供一个再造舒适、娴雅生活的提案。

当人生顺意之时,清玩是生活里的一桩闲事,是闲人闲趣,而一旦人生不如意,清玩便可能是那副使困顿之人不被打倒的盔甲,是内心深处的寄托、慰藉,甚至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这一份“闲趣”或许于他人无用,而于己却有大用。最后,希望各位观者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生活美学中的那份“闲趣”。

参考文献:

[1] (明)文震亨. 长物志[M]. 商务印书馆, 1936.

[2](英)柯律格. 高昕丹,陈恒译;洪再新校. 长物 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3]黄永泰、余佩瑾. 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M].台北故宫博物院2019.

[4]孙宁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二十四节气》(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21.

[5]胡舒菁. 晚明江南文人笔记中器物的生活美学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6]梁晓萍,肖覃文. “瓶花清供”与晚明“长物”美学[J]. 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2):110-116.

[7]黄玄龙,刘礼福. 翦淞阁:以晚明为榜样,回归文人简约生活[J]. 艺术市场,2020,(11):46-49.

[8]虞敏. 晚明文人生活中的陶瓷茶器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9]何志刚. 晚明苏式家具中的文人审美趣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10]王琳琳. 文震亨“以雅化俗”观念与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D].西南大学,2017.

[11]曾婷婷. “生”: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旨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4):64-68.

[12]田军.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