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的老板在喊去地产化,想好你要咋办了吗?

 royang 2016-02-23

我们正在雾中行走,踏入“无人区”。

对于今天(2月19日)出台的房地产减税政策,我一点都不兴奋,反而很可悲。供给侧的改革,最后依然沦为了需求面的刺激。证明了我们根本没有打算在房地产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而是基于GDP考量,再一次选择了“房地产经济”。

就像制造业产能过剩一样,如果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让市场去自我调整不好吗?谁说的开发商就一定要赚钱而不是亏钱呢?

1、非核心城市,政策刺激恰是减仓的机会

谈主题。

一个朋友春节去北京考察潘石屹的3Q项目,就在芳草地旁边,回来说:很关心转型。3Q项目原本是一个购物中心,现在三层3万多平米全部改成了创客中心,3000多个卡位,按周出租,租者都是大学毕业生以及海龟。小潘使用了会员制,从而掌握了创客的大数据。

据我所知,这应该是第一个把购物中心改成创客中心的吧,够大手笔。

潘石屹的3Q,深圳有没有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

还记得万科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不:创客是中国未来20年最重要的故事。

潘石屹打掉了购物中心,改成创客中心,只是过去2年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缩影。只要是中型以上的开发商、中介代理商、物业公司,都和几年前的面目完全不同了。而这样的不同,不会因为去库存、减税、降首付的政策刺激,而有任何减缓。

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未来首先面对的是市场规模的萎缩,尤其是住宅市场的规模。过去2年,非一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量的奇高无比,只是在宣告这个时代的开始。

虽然我们继续使用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刺激,但是不要指望房地产还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对于开发商来说,核心发达城市之外的房地产市场,每一次政策刺激,每一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政策刺激可以在短期内消化掉高库存,但并不能够扭转房地产全行业增速下滑的大趋势。

2、开发商纷纷“去住宅化”,你要怎么想?

大中型的开发商都在去住宅化,降低住宅业务比重带来的直观结果是:职业经理人的转型,或者是分流,最差是裁员。

王健林在春节之后,明确提出了万达“去地产化”,我最想问的是:万达地产业务规模的萎缩,那些曾经被高薪挖过去的地产人怎么办?继续在万达做地产开发的那些职员,对自己的未来又想了什么?就像我们的企业大都按照每年9%以上的全国GDP增长制定了人才规模和生产规模,而一旦GDP掉到了6.5%,企业规模的萎缩一定会带来大裁员一样。万达的地产业务规模开始萎缩,带来的也会是原有职员的分流。

对于王健林来说,他关心的是传奇。对于你来说,要掌握主动权。

上到地产公司的老板,中到地产公司的品牌经理,下到一线销售员,外到中介代理行业,以及上下游的供应商们,都在受到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冲击。而且,这个冲击是双重的:

一是行业本身运行规律的冲击。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经过了10多年的黄金时代,每年10亿平米的房屋销售量,到了这两年,全国的房屋供求关系进入了基本均衡期,我觉得宁可相信它而不是否认它,会更有指导性。这意味着住宅的投资回报率会下滑,住宅市场规模会慢慢萎缩。所以,你看到开发商开始纷纷加强对非住宅业务的倚重,而降低住宅业务的比重。

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两个故事版本:一是,有开发商在房地产行业里玩细分,相关多元化,比如万科,加重对产业地产、物流地产、养老地产的投资倾斜。二是,更多的开发商则直接跨出去,寻找更多的风口行业,几乎大点的开发商都开始玩金融,尤其是保险,像万达、恒大、绿地、碧桂园等等,中型企业也都在申请保险牌照了。还有文化、互联网等等产业。这些开发商统一展现出来的共同点是:不一定是去地产化,但绝对是去住宅化,去商业化。

无论有没有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出现,房地产白银时代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主导开发商全面转型的根本原因。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它来的更快而已。

3、你有互联网思维,你就不干前端了?

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原来的玩法都在发生改变,改变快的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开发商的冲击,实质是对职业经理人的冲击,原来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要面临挑战,都需要被更新。

在产品、服务、乃至盈利模式上,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房地产行业进行了猛烈的改造,就像它对其它行业进行的改造一样。这些改造很突出的体现在中介行业、物业行业以及营销模式的变革上。

比如中介、物业,都在“扔掉前端,去干后端的生意”。

作为一家中介,陈劲松这几年不断的在收购物业公司,不断的进军金融领域,他收购物业公司并不是看中了物业费吧,他是看中了在科技园里办公的那些科技公司,拿到了那些大数据,他可以为他们提供房屋买卖和资管服务。

在二手房交易领域,搜房打出了只收0.5%的佣金,链家喊出未来开店可以不赚钱,如果你的后端金融服务足够强大,开店的确可以不赚钱。每个人都期待着未来的二手房交易,能像彩生活的物业收费一样低廉,但服务不要像它。

就像中国的报纸从来没有靠着发行赚钱而是通过广告贴补一样,社区未来的再开发,未来的二手房交易,代理公司的策划代理费,都会越来越便宜,不想便宜是不是会被革新掉?

这些都是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各个方面都会冲击着现有的房地产从业人员,更新你的知识结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如果你抗拒。。。即便你抗拒,也阻挡不了。

4、出走的房企高管有几个还在玩住宅? 

这样的时代冲击,对于地产人的影响已经显现了,越是高管,越是提前感受到巨大的危机感。但是,即便你是基层的一线员工,或者是以为稳如磐石的吃技术饭的,下面也一样会轮到你,只是时间问题。

对比一下,过去的几年里,从各大地产公司离家出走的高管们,他们现在都在干嘛?

肖莉没有去另一家地产公司,去了房多多。毛大庆没有去另一家地产公司,做了优客工场。刘爱明虽然还在做地产,但主要是产业地产,住宅的分量很轻。佳兆业原总裁金志刚没有去另一家地产公司,选择了创业孵化器。他们大多都选择了创业,大多带有“互联网+”色彩,即便那些继续选择了房地产开发的,他们也没有人再选择做传统的住宅开发或者商业地产。

而想一想3年前,每一个地产公司的高管干的不爽离开了,他的选择十有八九是再去一家地产公司,而且工作性质基本一致。

我相信他们不是脑子一热想赶时髦就钻进了互联网大潮里去了。他们的选择,很好的证明了未来的房地产开发,尤其是住宅开发的前景。

我并不是说住宅开发就一下子断崖式下滑了,那是崩盘。但住宅市场的萎缩,不会因为去库存政策的刺激,而改变它的趋势。即便2016年因为去库存的政策刺激,全中国的住宅销售额创历史记录,也改变不了这样的趋势。

但对于一个企业里的一个员工来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转型,比如他做了10年的地产开发,现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去做商业运营,可以去玩互联网金融,可以去做保险,可以拍电影搞院线?

这是地产人面临的新挑战,再像原来那样玩也能玩得下去,但会越来越难玩。还有什么比预期危机更严重的危机?

我们只看到互联网思维对房地产的冲击,但却忽视白银时代到来的危机,尤其在国家又一次启动针对房地产的大规模政策刺激的时候,人民又开始担心房价再度高涨。当然了,每一次的货币放水、财政刺激,都会带来房价上涨,也许这一次也不例外。但这个行业面临的基本面并没有改观,去库存能改变什么?房子卖掉了能证明什么?能证明需求依然旺盛吗?当你连农民工都开始刺激的时候,你还指望谁来当下一波的接盘侠?

没必要只看到房价涨,当你的老板都在说要去地产化甚至开始大搞多元化的时候,你还是有必要坐下来想一想自己。总之,在变局来临的时候,不要做一只温水里的青蛙。

(原标题为:当你的老板都在喊“去地产化”,想好你要咋办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