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吹响心中的魔角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2-23


广州交响乐团在1月30日晚的乐季音乐会是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场。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和马勒《少年魔角》这两部音乐会正式曲目尽管不是一般人所言的“大部头”,却折射出德奥体系的另外一层风貌。这两部作品都是德奥音乐历史上两个巨人早期的艺术探索结晶,日后他们的艺术语言和理念都可以从这两部作品中窥见。担纲指挥的青年指挥家林大叶曾经多次指挥广交演绎马勒的作品,戏剧性和音乐表现力自然毋庸置疑;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戈埃内的加盟让听众感受到最“根正苗红”的德语艺术歌曲。  

如果闭上眼睛聆听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头两个乐章的话,犹如一部海顿的交响曲;然而从第三乐章开始的快板宣告了贝多芬时代的真正来临。林大叶棒下的这部作品既有18世纪末维也纳音乐的典雅庄重,后半部分又让人感到一股充满青年气息的活力。第四乐章更是出现第一主题那种带着呼吸和心跳的有血有肉的感觉,足见乐团表现力不俗。  

下半场与戈埃内合作的《少年魔角》,从15首作品中选取5首具有代表性的选段,情绪与主题十分多样化。对马勒音乐熟悉的听众应该能从中找到很多马勒其他作品的元素。德语是一门非常适合咏唱的语言,其清晰铿锵的辅音和饱满的元音能够在宽广的空间内传播,即使是脱离音乐的阅读也能够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诚然,戈埃内的胸腔共振厚重,比很多演唱艺术歌曲的男中音歌唱家要浑厚,低沉而富有张力的嗓音非常适合瓦格纳角色的塑造。而在《少年魔角》的演绎中,戈埃内的音色能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吐字和气息在关键字眼上处理得恰到好处,其中《原光》和《晨号》最有代表性。《原光》可以说是一部探讨由死往生的作品,这与马勒自小经历的死亡有关。“亲爱的上帝会赐予我光,照亮我永恒幸福的生命”原文中“永恒幸福的生命”戈埃内尽管用最弱的气息唱出,吐字却无比清晰铿锵,其中“生命”一词更加成为一个烙印那样打在整部作品的最关键点。我们可以在马勒的“复活”交响曲中听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旋律和配器,然而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唱出的旋律此时由男中音唱出,与乐团双簧管的对答更加有一种贤哲思辨的味道。返场的瓦格纳咏叹调《晚星》更加显出歌唱家的实力,低沉犹如挽歌般的引子转折到歌颂爱情的深沉夜曲,都散发出男中音的独特光泽与悲剧色彩。

                                 文 | 何任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