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葫堂●学术论坛】笔墨与实践——清华大学刘怀勇书画工作室课堂笔记

 涤砚堂 2016-02-24

1222日上午,万葫堂美术馆三楼教室,刘怀勇教授为大家讲解“笔墨与实践”课程,工作室及高研班全体学员聆听了此次讲座。

现全文整理刘怀勇老师课稿,以飨读者。

一、总纲:笔墨是什么?

1、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关系。

任何文化,任何画种,都有其语言关系。用什么工具是次要的,语言是主要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笔墨则是中国画的语言,与其他画种的语言不同。

2、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是中国画的命脉。

“写”是中国画的灵魂。舍弃了笔墨,中国画和西画还有什么区别?

3、笔墨是形而下的技法,又是形而上的精神,二者相合,谓之笔墨,谓之道。

笔墨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任何体系都分正反两个方面,即分为阴和阳,虚和实。“笔”和“墨”相合则完整,分则为小道。

4、笔墨是广义的,不要仅仅局限于笔和墨之间。

如用刷子画画也是“笔”,用朱砂画也是“墨”,不要局限于毛笔和墨汁这两种材料。

二、笔墨的形质

1、笔有四德:尖、圆、齐、健。分则技耳,合则通道。

尖、圆、齐,是指形,健,一是讲物理的弹性,二是讲笔的生命意蕴,这是毛笔的四种意象。“八面出锋”与尖、圆、齐、健有很大关系。用笔尖书画只追求“尖”,中锋用笔只追求“圆”,铺毫用笔追求“齐”,以及只追求弹性“健”,都是不够的,要综合毛笔的四德来使用毛笔。

2、八面出锋:米芾语,“唐人书写只有一面,我却八面出锋”。

唐楷的书写只用了一面,即中锋,至米芾开宗立派,八面出锋。我讲过,绘画时在纸上调色、在纸上调墨、在纸上调锋,是谓“三调法”。不要总强调中锋用笔,而忽略了侧锋,只追求阳刚,阴柔哪里去了?只追求中锋,侧锋哪里去了?因此讲中国画用笔要丰富。

3、“锋”与“面”的关系:中锋、侧锋、铺毫。

八面出锋有两个关键词,“锋”与“面”。铺毫不同于侧锋,锋倒笔不倒。毛笔捏扁成刷子状,一笔就是一个面,虽铺毫但还是中锋用笔,毛笔的锋在两边。

4、笔与墨的关系

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体,相互依存,相互生发。聚则活,分则死。

笔和墨不可分开,有人玩技法,用盆泼墨,贻害无穷。中国画所有点、线、面的形质都离不开笔。离开笔的使用,所有的墨色均为“烂墨”,没有精气神,这样是立不住的。

5、“提、按、顿、挫,轻、重、徐、疾”与“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都是笔墨的形质关系。

如何使笔墨丰富,以上十六个字灵活使用即可变化无穷。拿出其中之一也可以完成作品,但是太单薄,综合用之,是谓笔墨。现代工笔画应称之为“工细画”,因其笔墨单一,不讲求笔墨关系,已不符合中国画笔墨要求。

以上十六个字,前八个字讲用笔,后八个字讲用墨,前者为形,后者为质。

6、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平”、“圆”、“留”、“重”、“变”,“浓”、“淡”、“破”、“泼”、“积”、“焦”、“宿”。

学习黄宾虹不要学习表面,要学方法,要从精神意蕴上学习。

7、我的法则,即“刘怀勇八法”:“松、毛、圆、厚,积、揉、泼、破”

松:松动。用笔松,画面松,心情松;

毛:如王蒙的画,用笔毛,不要光,毛则虚,虚则纳物;

圆:圆满、圆融。要完整,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用笔不可“板、结、刻、滞”,要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厚:中国画不追求立体,追求“厚”,中国画的空间为心理空间,即:高远、深远、平远,从心理上感觉到厚,厚重;

积:积墨,不积不厚;

揉:如揉面,将多个“干、湿、浓、淡”笔墨关系揉到一起,用笔也要有“揉”的动作;

泼:画面中增加一块泼墨,提神,画面响亮;

破:不破不润,不破不浑厚,破,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墨与黑

用墨不讲“黑”,黑气、阴气则不吉祥,中国画追求阳光、温暖的意象。

黑气、阴气为国画所忌,要用墨来说明问题。

三、笔墨的意象

1、浓墨:浓墨有提神与响亮的效果,为墨之极也。

2、焦墨:墨之损也,不可独用,救笔墨与水火之中,只宜在救画、破墨、破色中使用。

3、淡墨:淡墨怡神、抒情、隽逸、和雅、清远、无为,可入禅境。可入道境。

4、干笔:枯笔即干笔,枯则燥,燥即不安,不安则乱,故枯笔不宜多用。

5、湿笔:湿笔、湿墨宜表现鲜嫩、湿润、秀润……水墨淋漓的意象。

干笔、湿笔分开都不好,二者相互结合使用才符合大道。

6、渴笔:渴墨亦即渴笔,渴,介乎于干和湿之间,得中庸之美。

王蒙的用笔是渴笔,四王的用笔较之王蒙就干了些,董其昌的渴笔用的好,即松又毛。

7、积墨:积墨分两种,一种是干积,通常讲积墨大部分是“干积”,另一种是“湿积”。干积苍厚,湿积苍润。龚贤多干积,干积出来的笔墨关系缺少了画意,黄宾虹用湿积,因而浑厚、华滋。

8、破墨:干与湿、浓与淡、水与墨、墨与色,皆是一种独立的状态,将他们相互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生发,相互融合。

9、泼墨:泼墨不一定是一种形式,单一去泼,也就是一种技法,用在某一个画面中,会通气,通神。泼墨其技巧较难,应让人感觉里面有东西,有内容。如老子所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要简约而不简单。

10、宿墨:宿墨即是脱胶之墨,在生宣上宜出“渍”的效果。亦小技耳,不宜夸大用之。

11、色:我们在谈笔墨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色的存在,墨亦色也,色亦墨也,用色同样讲究浓淡干湿,同样讲究用笔。

12、中锋、短锋、长锋的笔墨形质

锋的长短不一样,其表现的笔墨意向也不同。如,“唯长锋而奇怪生焉”,表现婀娜多姿的意象宜用中长锋。

13、硬毫、兼毫、软毫的笔墨形质

硬毫,适合表现北派山石的峻峭;软毫、羊毫,适合表现内敛、平静、虚怀若谷的笔墨意向;兼毫,立于中庸之道,其笔墨意向更为丰富。

14、中锋、侧锋、铺毫、绞转的笔墨意象

中锋表现的笔墨意象,如折钗股,如铁画银钩;侧锋则可表现出秀美的意象;画兰草时则有绞转的动作……

15、提按顿挫、轻重徐疾,浓淡干湿、皴擦点染,是笔墨的大关系。合则大美,分则小技耳。

16、石涛“一画”说之真解

将以上所说的笔墨关系还原到“一”,在一画之中要有提按顿挫、轻重徐疾、浓淡干湿、皴擦点染的笔墨意象,一笔之中要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学而化之,将所学化为自己的,也即是“一”。

四、笔墨的规律

遵循“道”的规律,负阴抱阳。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体。相互依存,相互生发(技进乎道)

五、笔墨的标准

筋、气、骨、肉的人格意象。

六、笔墨的大法

“写”是笔墨的唯一大法。“写”,倾吐、倾诉、抒发。“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

七、笔墨的形式

以简寓繁,以形媚道。

八、笔墨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技术可以世界大同,文化则不可以。风格与特点,是一种文化生存的条件。中国画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凡是优秀的,我们都应该保护与传承。继承不是守旧,传统里那些陈陈相袭泥古不化的形式或语言,都应该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不变者,精神。所变者,形式。

九、书画同源,不可偏废

书法,是中国画的根。没有书法做基础,在书法修为上没有高度,惘谈笔墨。“书者,心画也”,一个不懂画,在中国画的修为上没有高度的书学者,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笔墨是中国画的传统,但不是唯一。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随着自身修为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到了极高的境界,才可能窥见中国画深层美学的意蕴。所以唐人张旭在颜真卿苦苦哀求数年以后,才授以笔法,并说“笔法玄微,妄难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妙也”。

笔墨是一种“玄妙”的语境,不去亲身体会,取法不高,路子不正,眼界平庸,皆不能得见笔墨的真意。

笔墨即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刘怀勇

20141222日于凹斋


文稿整理/王文铎、李寒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