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意境:沉香雅韵

 流沙2016 2016-02-24

文人意境:沉香雅韵


  

        文人对香的追求,是一种悠长深远的意境和更富于内涵的精神境界,这种心性的追求,亦催生了精致细腻的品香方式——隔火品香的成熟与发展。隔火之法最早出现于隋唐,盛于两宋。

 
隔火熏香


  《陈氏香谱》录《颜氏香史焚香》云:“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卓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文人们以为“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着怀袖,皆带焦腥。(摘自《影梅庵忆语》第三卷)”只有隔火之法最能体现沉香的美妙之处。

 
文人熏香雅集图


  品香方式的精细化,亦带来了器具的精细化,为了使制香、品香更加的精细,古人为品香搭配了专门的器具,即香匙、香筋和香壶。香匙中比较圆润的用来“平灰置火”,较为尖锐的用来“分香抄末”,香筋用来“和香取香”,香壶用来放置香匙和香筋。文人士大夫的这种志存悠远又充满了创造力的用香方式也颇受普通百姓的倾慕。



隔火熏香器具


  崇祯时期(1611-1644)《嘉兴县志·卷十五》记载“贫薄之户亦必画几、熏炉、时金、坛蘸,强附士人清态。无济实用,只长虚器,风之靡也非一日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震亨(1585-1654)撰写的《长物志》记录了对香炉、香合、隔火等一用器具的审美要求、香具的摆放、常用香料的品质介绍,以及香料的应用等内容,一方面表达了个人对香事的主观审美,另一方面也对当时一般百姓对文人士大夫式的雅致用香的追求模仿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清明上河图》里沿街香铺


  由此可见,文人士大夫对香的审美态度,推动了社会对香事的普遍追求和欣赏,使香事活动中的某些习惯、某些器物成为了约定俗成之事。沉香无影无形,虚无缥缈,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深深烙下了“空灵”的气质,是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心灵的沟通与约定。古人在香云缭绕中寄托情思、启迪心智、追寻自我,得到了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提升。而对沉香文化的研究,则是今人与古人心灵的一次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