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招】凌宗伟:好课的四个标准——有人,有料,有趣,有变

 tjsdhxx 2016-02-24

点击上方“校长会”,加入我们


精彩导读
“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这艺术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会让师生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凌宗伟,中国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之一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作为从教三十多年的人,回顾自己上过与看过的课,总觉得称得上“好课”的不外乎这么几个“有”。总结起来是四句话——要有人,要有料,要有趣,要有变。如果浓缩一下就是要有味,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味。

1
课堂要“有人”

你的课堂上,有生命的成长吗

 

有人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从教育的本原来认识我们的课堂,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着眼生命生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需要出发的。

 

我们在课上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考试升学,找好工作,讨好老婆,过好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着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绝对不仅仅是这么一条直线,如果我们的课堂给他们的就这么一条直线,那么将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离开这个轨道的时候,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给课堂注入个人风格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我的“课堂”,这里面包含着“我的”教学哲学。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

 

做教师的,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到专家,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教的每堂课本就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施教教师和受教学生的。

 

课堂上要关注情境中的人

 

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身边的人,这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景”。

 

我们对情境的理解是有误区的。我们喜欢“设置情景”,什么叫“设置情景啊”?就是编,编假话,编个套子,让学生钻进去,然后关起门来打狗。真正的教学情境,如加拿大学者范梅楠所讲,包含学生近期在家庭、在社区所遭遇的实际生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近期与这位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这个关系就多了去了,不仅仅是人,还包括我们所处的课堂这个实景。

 

我认识的一位美术教师张晓明在执教中学美术鉴赏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时,讲讲到雕塑类型辨析时顺手拈来施教教室的墙柱和方格玻璃窗为例,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圆雕,什么是透雕。很自然引过来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是随机的,信手拈来的,但是又不是随意的,它始终紧扣着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实现或者达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

2
课堂要“有料”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课程资源。一堂好课,教师是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这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来自与学生的互动。我们必须明白“我”就是课程,“我”就是课程资源,同样,课堂当下发生的,每一个教师之外的存在,也是课程,也是资源。问题是在具体的课堂上我们如何来调动和使用这些资源。

 

当然有料是要建立在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阅历的基础上的。语文教师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丰富的人文素养,像夏昆老师那样的教育热情、那样的多才多艺,他们的课堂就可能是有个性的,多姿多样的。

3
课堂要“有趣”

所为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尤其是儿童。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总是习惯了搬教参,甚至于习惯了等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教案。于是我们就慢慢丧失了对教材深度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无趣”与“无情”慢慢导致了我们课堂的枯燥乏味,诱导了学生的漫不经心的,被动接受,敷衍了事。

 

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

 

一位教政治的朋友陈蕾老师在执教高二《社会发展规律》一课的时候,一开始通过PPT给学生呈现了一叠钞票、一把枪、一只手机、几个儿童、国际诺贝尔和平图标、课程表六张图片让学生尝试分类,连我这个观察者开始也给陈老师搞傻了,怎么去分类呢?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归类各有不同,但都有他的理由,也有不少学生猜不到,没有发言,但没有发言不等于他不在思考啊。“有趣”的资源就是能够触发学生思考的。

4
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我们的课堂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认识自己。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做到这“四有”,需要培养四种能力


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我认为,还可以说四句话——就是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即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具体说来,以语文老师为例,拿到一个文本如何从中发现问题呢?其实,问题可以从从文本的标题中来,问题可以从精彩的或者不起眼的段落、句子、词语中来,问题可以从看似矛盾与夸张的文字中来,问题可以从看似合理和貌似多余的文字中来……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考量,当你走进课堂,才可能是从容的、有底气的。

 

2、灵动的能力: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

 

所谓“灵动”,就是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我的理解是“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也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的负面因素。

 

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具有课堂的灵感,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

 

所以,我有个教学观点:“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教学不存在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由于时间、场景在变化,教育的“变数”是永恒的。既然“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灵动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些火花和引子视而不见,甚至毫无感觉,原因就在缺乏独特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3、沉稳的能力:别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

 

所谓沉稳就是不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就是动不动就表扬:“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过度就是一种浮躁。

 

许多情况下教师同样很急躁,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沉稳地驾驭课堂,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成为人。

 

所以,在“灵动”的同时,还要讲究“沉稳”。比如课堂上,教师要明白廉价的表扬是不利于学生成人的,同样动不动就棒喝,也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讲,沉稳就表现在,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棒喝时就棒喝,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4、“得意忘形”的能力:摆脱固有的模式束缚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所以好老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老师的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能好在哪里呢?所以课堂想要摆脱某种模式束缚,老师就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这艺术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会让师生难以忘怀。

 

文章来源:好老师

“校长会”官方微信作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界人士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诚邀您积极参与评论及互动。


小编个人微信号:shaocan1984 或mch19911118,欢迎深交哦!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校长会”。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编,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点击以下标题,阅读校长会原创稿件:


【独家】周国平: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独家·教改实战】山东济阳实验二小卢箭:课堂是生命与生命高质量的对话


【独家·口述】名校长高万祥:从事真教育,才能带来职业成就感


【独家】“超凡”魏书生:教育哪儿来这么多新鲜事


【独家】著名教育家柳斌:不要玩西方舶来的花样,须警惕“教育国际化”


【独家·重磅】详解芬兰课程表改革:”世界最佳教育系统“,为孩子未来而战


【独家】他们为什么最崇拜周杰伦?教育学生先弄清什么是“学生的样”


【独家·教改实战】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刘雪梅:课改只能“笨”着来


【品质学校系列报道】万泉小学景小霞: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幸福


【品质学校系列报道】上海复兴高级中学陈永平:真正的有效教学是育人和育分的和谐统一


感谢关注:校长会            

微信号:xiaozhangclu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