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昨天所说的逃顶;一个是今天所聊的目标位。 一:逃顶 所谓“逃顶”,不过是市场走出顶部结构,我们需要出场,比如,市场走出顶背离、顶部降低、跌破前低等走势,我们需要出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市场明明走出顶部结构了,甚至都破了前低了,为什么没有见顶,反而再度上扬呢? 这主要是因为,短线的顶部结构,仅仅是终结波段上涨,带来一个波段回调,而在波段回调完成之后,市场再度运行波段上涨,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认为,只要顶部结构出现,就是大趋势的终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背离不会引致反转,而只会带来一个DIF回零轴的走势”,所谓回零轴,就是波段回调。 那么,什么情况下,市场才会扭转大趋势呢? 就是市场走出波段级别的顶部结构,即,波段与波段之间出现背离或顶部降低、波段级别的低点被跌破,等等。比如股灾3.0的最终结束,就是M30波段级别的背离带来的: 由此,我们推导出一个行情终结的普遍特征:某一个级别的顶部结构,会导致比它高一个级别的上涨段落终结,即,短线顶部会终结波段上涨,波段顶部会终结大的上涨趋势。 所以,短线顶部无法终结大的上涨趋势,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了,因为它们跨越了级别。 那么,当判断出波段背离,最终的出场点如何判断呢? 其实,在我们判断出这是最后一个波段行情之后,再根据判断波段行情终结的方法,寻找短期顶部就可以。这就是缠论“区间套”的思想。 本节内容基本可以结束了,这里的内容,有一条是为下一节打基础的:多次短线回调之后,就有波段回调的需要;多次波段回调之后,就有大趋势终结的需要。比如,14-15年的牛市,最终在高位并未形成波段级别的背离,但牛市也在一个短线的顶部结构中结束了。 二:目标位 所谓目标位,就是判断这一波上涨能涨到哪里,或者这一波下跌能跌到哪里。 目标位判断有一个潜台词:任何行情都是有天花板的,不可能无限制发展,所以,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就会结束;下跌,跌到一定程度也会结束。 鉴于我们上面说的“多次短线回调之后,就有波段回调的需要;多次波段回调之后,就有大趋势终结的需要”,这个潜台词无疑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去研究一下,如何判断目标位。 根据我们的理论,市场的大致框架是这样的: 由此我们就能够知道,短线的上涨幅度和波段的上涨幅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后者肯定普遍更大;进而,我们又能想到,我们可以大致统计短线幅度和波段幅度,当下行情的幅度不会太过远离平均幅度的。 这就是维克多·斯波朗迪关于“行情寿命”的思想。 这或许是他最重要的原创思想之一,也非常建议大家参阅《专业投机原理》,深入学习一下他的思想。 简单说,好比人的寿命有限一样,行情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因此,寿险公司不会给年龄大的人保险,我们也不能买入年龄大的行情。比如说,一般一次牛市2年,行情上涨70%,现在行情已经走了一年半,行情也上涨60%了,我们再买进风险就太大了,可以不予考虑。 当然,这种思想比较简单,也需要我们耐心统计,但它的意义是基础性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有时候一些力度强、幅度大的上涨之后,行情很快结束,而力度和幅度都一般的行情,后面反而有行情。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过猛的短线行情,过度消耗了波段幅度,导致后市再难有上涨。 如果我们能判断出这种情况,是不是就能很好地规避风险? 当然,仅仅是如此简单地做出讨论,大家肯定是不满足,我们明天就详细讨论,如何相对精准地判断目标位。 更多精彩,请优酷搜索静言股市! |
|
来自: New__star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