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教育应当以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东方竹马 2016-02-24

儒家的思想,虽然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其教学方法,确实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这就是实用主义,或者说是现实主义,其主要表现就是,因材施教。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对于“闻斯行诸?”——是否应当听到了合乎仁义的道理,就应当去实践?这样一个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对他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求,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一个是要求要顾及父兄,先请示父兄的意见再行事。另一个则是告诉他,应当坚决的去实践。

以致于在旁边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的疑惑。

孔子对他的疑惑所作的解释,一语道破了儒教教学方法中的实用主义原则。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预订的教学目的。

这句话说起来轻松,但要真正实现,却对施教者,也就是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

首先,作为老师要非常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其次,作为教师要十分准确地了解,其学生的性格特征。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孔子的教学目的,就是实现人格的中庸完美,同时又十分了解子路、冉求这两学生,相对于中庸这个标准,在性格上的先天不足,因此才能通过不同的建议,来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性格缺陷。

 

我们知道,人做一件事情,最难的莫过于两点,第一是在策略阶段,知是非;第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坚持这种是非观不变。用在教育上,就是要准确地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目标,并且不会因为外力的干扰,而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目标。

比如,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在最初送孩子去学习一些课外的才艺技能时,抱定的是拓展孩子视野,陶冶孩子情操的目的去的,但是随着各种竞争结果的出现,很多这样的学习,最终又成为家长内心的一处新的较劲的战场,当然孩子就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小兵。虽然,小兵立了战功,也会被挂个勋章,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坐在后面的将军更开心,而且绝大部分的痛苦都是那个小兵扛着的。

 

但这还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对一个人的准确而全面的了解。所谓知子莫过父,但是有多少父亲能够说,他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那么没有这种血缘关系的老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又是多么的艰难呢?

 

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因材施教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能做到,不能说只有孔子一人,但一定寥寥无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