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嘉宁:日常生活最肤浅的痛苦

 翠竹藤萝书屋 2016-02-24

 有文,有识,有趣——凤凰副刊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再次提笔写耶茨,是因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拿到《革命之路》的版权,得以将这本书再版,让我们摆脱之前那个版本里面可怕的导读。耶茨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复阅读过的作家,桌上触手可及的地方一直放着他的三本长篇,除了《革命之路》外,还有《复活节游行》和《年轻的心在哭泣》。那些从文艺青年到文艺工作者的拐点上转型失败的年轻人,几乎都可以在他的小说里找到一些角色映照。而耶茨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失败者的每条通路都堵死,最后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对人生持放弃的态度。

《革命之路》的结尾多好呀,那位房东太太的老公,最后在面对老婆喋喋不休的时候,也没有反抗,就是默默摘下了助听器而已。

在一次《革命之路》的观影会上,一位男性文艺工作者问我说,真是搞不明白爱波到底想要怎么样啊。“她为什么要痛苦呢,她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

而我觉得耶茨在这几个长篇小说里面,表现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于,他竟然可以把女性描写得那么好,以至于像弗兰克这样本应该是主角的男性角色最后竟然变成了配角。

爱波当然有着一种我能深深理解和认同的痛苦。首先她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从心理上把自己从普通人的群体中划分了出去,她拥有天生的才华,而对于大多数敏感的心灵来说,才华往往是一切失望的开始。小说的开头简直是整本小说最精彩的一部分了,弗兰克如何在演出结束以后穿过人群找到独自坐在化妆室里的爱波,她在社区剧团的演出惨败,之后他们在车上的那组对话,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这真是一组可以直接搬上屏幕变成电影对白的对话。每次读都会再问自己一遍,到底才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女人总是会陷入滥用才华的泥潭。

当然最后爱波和弗兰克是无法去巴黎的,或者说他们去了巴黎以后也不过是把悲剧改变了城市背景而已,因为爱波竟然虚妄地把人生地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丈夫身上,在她潜意识感觉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这个世界连结的时候,她便期望弗兰克能够成就些什么。问题的关键便是在这里了,这个世界上的女人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女人会满足于丈夫取得的成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喜欢村上春树的女读者大概会觉得,嫁给村上春树或许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当然我们在这儿谈论的并不是那么贴地的婚姻,谁知道村上春树的性格到底怎么样或者适合不适合结婚,等等等等,所以这儿婚姻只是一个比喻),但是呢,对于小小一部分女性来说,嫁给村上春树无法令她们满足,甚至还会给她们带来痛苦,因为她们自己想要成为村上春树啊。

在我看来,这便是爱波悲剧的关键点,无论弗兰克成为多么成功的男人,都只能给与她小小的抚慰,归根到底她渴望的是自己所无法获得的成功。才华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大部分的才华带来的无非是对自己和对世界的失望。而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人,只会觉得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是不遂我愿。

真不知道为什么耶茨能够体会女人的痛苦。在看看《复活节游行》中的那对姐妹,或者是《年轻的心在哭泣》里的女主人公富家女露西。虽然他仿佛也在装样子探讨失败的婚姻,但是说到底他对于两性关系根本搞不清楚,更不要说婚姻了。家庭对于个人痛苦的影响在他的小说里完全得不到体现,尽管他也写到孩子,看看爱波和弗兰克的女儿就知道了,在那个小说里面,孩子简直就是随风长大的,里面所有的人物决定和矛盾几乎都和这个孩子的存在没有关系。所以耶茨真是一个对于真正的日常生活完全不感兴趣的人呢。日常的痛苦嘛,大概对他来说是过分肤浅的痛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