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思维五步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昵称9903712 2016-02-24

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关于“云思维”,尤其是“云思维五步法”的一些心得体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最近我们发展很迅速,出了很多新东西。这里面既整合了过去我们很多工具系统,又有在过去基础上的很多崭新理念。这些东西提出来以后,确实对于我们如何修行、如何发心、如何做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网上关于“云思维五步法”的培训、“圆满成长”的培训,还有相关的导师认证都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充分说明大家在这些方面是有迫切需求的。而且在跟我们接触交流的师兄那里,我们也都得到了很多正面、积极的反馈,大家都认为“云思维五步法”和“圆满成长模式”对于我们解决现在生活和修行中的很多问题,都非常有帮助。但是同样在运用的具体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疑问和问题,这里面大家有一些集中的反馈,总体来说可能有这么几点:

1
梳理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第一,就是现在对于“云思维五步法”的运用模式,大家还没有一个具体落地的标准。往往我们接触到的同修,大家都感觉运用“云思维五步法”梳理,尤其是第一次梳理,时间都比较长。有的长达四、五个小时,有的甚至要梳理一天。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五步法”的作用原理就会明白:运用“云思维五步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跟我们做功课有异曲同功之处。什么“异曲同功之处”呢?我们要多用,而每次运用的过程不要扯得时长太长。每次量少一些,但是重复地去使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要了解,运用“云思维五步法”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我们进行云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我们运用了云思维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提出来之后,我们要以小组的形式——现在看比较方便而有效的小组形式就是我们的“五人小组”的形式。人多了可能容易七嘴八舌,人少了有的时候观念、观点不容易充分,拆墙的过程不容易彻底。基本上用在“五人小组”这个范围和规模上是比较合适的。

大家提出了问题以后,首先我们是做从5%可见的部分向95%不可见或者说深层次的部分来呈现和拆墙。这个过程里面,其实通过实践大家都会认识到:往往最开始我们关注的那个问题,和通过上升95%拆墙之后,形成问题线索所指向的那个问题门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这个,相信参与过“云思维五步法”梳理的同修们都会有很深刻的体验——往往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并不是我们内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契机,只是一个着力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个点的拆墙、生发、提炼,再经过一个静坐的过程,涌现出来的才是我们真正问题门的线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可以知道,前面5%到95%的这个生发过程,它只是一个前奏。通过这个前奏,通过大家共同的这种拆墙过程,再加上静坐把心安静下来,那种和缓的呈现、涌现,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门。既然如此,那么前期从5%到95%,我们其实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通常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个阶段如果有个半小时左右,就已经很充分了。因为即使你问的时间再长,问的问题再多,往往也是在5%的层面上打转。真正深入的问题线索呈现,还是要通过大家积极拆墙之后的静坐、映现来产生。

所以说到根本上,我们运用“云思维五步法”大家一定要明白,对于这个方法而言什么是最核心的要素?通过我们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理解最核心的要素第一是小组共同拆墙,第二是静坐、映现,这两个是它的核心要素。

当然后面具体的规律门、实践门的落地也是很重要的,但相对来讲,产生和发现问题是我们这个“云思维五步法”目前要关注的关键点。我们了解了这个核心理念之后,就要知道:解决问题一靠小组,二靠方法;特别长的时间并不是必须的要素。当然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真的很用心、很诚挚地帮助问题陈述者,我们把心打通,那么这个拆墙和梳理的效果显然会更好。所以“小组+方法+用心”是这个“云思维五步法”的关键,而时间或者说发问的强度往往不是关键。如果我们每一次的梳理搞得时间都很长,大家都很疲惫,即使说达到了一定的梳理效果,那么必定在运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大家会觉得很不方便。因为你用一次就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半天,那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怎么能够方便地去开展这种“云思维”的梳理呢?

2
方法应用中的注意点

同时这里也体现出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大家一定不要执着!我们发现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每当一个方法提出来,每当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来之后,大家就容易陷入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就很容易跟风。跟风的过程之中,实际上是把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寄托于这种新出现的方法。认为凭借着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我们的所有的烦恼、问题就可以轻松得到化解、消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修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脉络、梳理三门,但绝不是说有了这个方法就等于我们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最终问题的解决还要靠我们自己去梳理清楚,去具体落地,去努力实践。也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跟大家强调的要“老实、真干”,而不要总是寄托于一些外在的东西。好像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这种想法既容易令我们对这种方法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实际上也反应出我们内在的这种偷心——不是老老实实地修自己,而总是寄希望于某种快速解决的捷径。这是有问题的。

虽然说“云思维五步法”、“圆满成长模式”是适应时代,适应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的特点的,一个根本性的、颠覆性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但是大家也要了解,最终解决问题,除了说要运用好的方法、好的工具,我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老实、真干也是必须的。并不是说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天然的就不再问题,或者问题就都可以一蹴而就地解决了。这种想法都是要不得的!我们也跟大家交流,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决心,要有坚持下去、百折不挠的这种勇气。先要有这个!那么遇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我们才能够勇于去面对,这也是我们“圆满成长模式”里面所提到的,讲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修行,通过圆满成长的过程,把我们的身心凝聚在具体的点上,化成“螺丝钉”,甚至“金刚钻”,真正地从这个点上扎下去,这才能够让我们得到圆满的成长,螺旋式的上升!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总是觉得今天出来一个什么方法,明天出来一个什么平台,我们就跟着跑了,我们的问题就不成其个问题了——这种想法很可能会给我们自己的修行产生新的障碍。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一方面要努力地学习、运用“云思维”,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地去开展自己的修行。我们有了这种先进的工具,有了五人小组这样牢固的团队优势,有了平台作为稳固的大后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帮助我们坚持修行、坚持突破自己的问题,实现圆满成长的助力、助缘。它们不能够取代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这点大家一定要明白!

再一个,我们在从5%到95%拆墙的过程之中,为什么时间会拖得很久?往往是我们被问题陈述人给带进去了——本来是要帮助他拆墙的,结果被他给绕进去了,被他的问题给绕进去了。那这样一来,等于大家都掉到一个坑儿里去了!那怎么能够帮助他爬出来呢?所谓的“拆墙”是什么意思?拆墙就是要帮助问题陈述人打破他的执着,打破他对某些问题固有的、固化的思维模式。这里面往往体现出来的,是我们过去经常讲的一个故事叫盲人摸象。从某个个人的角度来讲,他看待问题经常是片面的。如果大家都是按照这个片面的角度去看的话,是没有办法帮助他从问题里面抽离出来的。这个时候要“拆墙”,拆墙意思是帮助他打破一切执着,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改变、不可替代的。如果说来说去大家还是绕着老的问题在转、老的思路来转,那就错了!那你这个墙不但没给他拆掉,反而大伙儿都掉到同一个坑里去了。

所以我们在拆墙的过程中,一定有一种体会,就是怎么做这个事情?方法是要找到问题背后的东西,要找到形成、产生他这个问题背后的那个固化的思维模式。但是我们又不直接地给他进行建议,这点也很关键。拆墙的过程是我们通过提问题,帮助陈述者找出自己思维的不足,找出自己欠缺的这些要素,而不是替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是我们用自己的想法去给他提建议,甚至指责,那这个过程里面就没有形成他自己去拆墙,去打破他固有执着的这个效果。所以尤其是在从5%到95%呈现问题的这个阶段,大家不要提建议,而要多问问题;不要进行判断,而要多进行引导。最终的目的是帮助陈述人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我们的见解去替换他的见解,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往往只不过是用这个盲人摸到的象,去替代那个盲人摸到的部分,这种帮助恐怕是不够的。

当然了,在经过前期的拆墙和后面的涌现之后,真正的问题门浮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映现规律门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陈述一些自己感悟到的线索、自己的一些体会,这个是可以的。在形成规律门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后面画实践落地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一些建议供陈述人进行参考。但在问题形成阶段,尽量地我们还是不要去提建议,更不要指责,而是要尽量地让陈述人自己去找到那个点。

3
涌现、塌缩的概念

我们也有师兄很关注,说这个“涌现”、“塌缩”是什么意思?其实光是理解这个词,大家可能不容易明白。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延迟效应”。就说当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我们拼命思考,但是思考过程本身可能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或者遗漏一些要素,或者无法形成一种系统的、全局性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反而是把这个问题放下来,大家去做点儿别的事,回过头来再看原先的问题,往往这个解决方案自己就跑出来了。而且跑出来的这个解决方案并不是在过去的那种思考基础上蹦出来的,而完全可能是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显现出来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

遇到问题想不出办法,说明什么?说明解决的机缘可能还不成熟。这个时候我们先把问题放下,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场景、一个刺激,我们心中灵光一闪,办法就出来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在我们的“云思维五步法”里面,又加入了一种小组的模式,大家共同来拆墙,来加速这种要素的提取,让各种要素的表达更丰富。同时又有静坐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我们用一些类似禅定的方法,让我们的意识暂时地平复下来,不要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逐渐地趋于一种平静、安静。好像思维的水面在静坐的过程之中逐渐地平静下来,不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个时候随着水面的平静,那么相应的这些影像、水底的这些东西就会映现出来了。所以这里面也有一定禅定的要素在发挥作用。这样一来,我们解决问题就会迸发出很多新的思路,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涌现。

至于说到“塌缩”,我们理解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化现,都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因缘具足的时候它自然就会涌现。而当各种条件,这种合和所需要的种种缘不再存在的时候、消失的时候,事物自然就转向坏空、转向消亡,这个就是“塌缩”。比如过去我们看待问题很执着,考虑的角度不全面,那么很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就摆在眼前,但是我们却视而不见,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塌缩”。什么“塌缩”了?本来应当呈现出来的那个内涵、那个维度,由于我们固化的思维,使得那个维度塌缩了。这个正像我们如果了解眼睛的结构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视觉的盲区。这个盲区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就是眼球后面视神经从视网膜穿出去,它要有一个通道,有一个小孔。那么在这个小孔上面,就没有去感光的视觉细胞,所以在这个点上就是个盲点。不论你眼前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在这个盲点里面的,你就看不到——相应来讲在这一点上你的视觉就塌缩了。同样我们在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之中有这种盲点,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塌缩了,视而不见。

当然,还有一种塌缩是什么情况呢?当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在小组的帮助下拓展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改善、提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模式,那么很可能最后产生出了我们过去想象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办法一旦产生,新的模式一旦建立,旧有的那套模式它也自然而然塌缩了。我想这一点大家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像过去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交流的呢?那可能像古时候,距离隔得远的,就点点狼烟或者用鸽子来传信。但是随着比如说无线电的发明,我们可能就改用发电报,甚至打手机、打电话了。那过去的那种信息传递方式自然就塌缩了,被新的所取代了。这也是类似的比喻吧!通过这些,我们就能理解这个“涌现”和“塌缩”的含义了。

4
关于“三条线”学习

至于说到“圆满成长模式”里面提到的,我们学习的“三条线”——管理线、教化线和人文线,它们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方面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应该说不论是对我们个体的自转成长,还是团队或者利他的公转成长,我们学习的内涵里面,都要包含这“三条线”。

管理线,它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我们对于资源的配置、对于一些流程方面的掌控能力。就我们个人而言,这种管理包括时间方面的管理,我们个人事务方面的管理,个人家庭方面的管理,事业方面的管理,这些都在里面。怎么安排我们的时间?平衡我们各方面的关系?怎么样来运用好各种各样的资源?这是我们个人的管理。对团队而言,可能就会涉及到平衡团队成员之间的需求。就像我们大家在一个群里面共修,有的人喜欢拜得慢一点,有的人喜欢拜得快一点;有的人喜欢拜大忏,有人喜欢拜柔忏。这些方面怎么去平衡、协调,让大家都满意,这也需要一种管理。当然这种管理大家不要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认为这是一种控制,或者是一种强迫性的东西,也不见得。这个管理完全可以是和风细雨的,可以是根据大家需求的一种安排。所以,真正先进的管理,我们说了是一种自运转、自组织,不是靠别人来约束,别人来提醒,而是我们自发、自动地形成的一种规律、模式,这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最先进的管理就是不管理,这也叫“无为而无不为”。

那这个教化线又是指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化要达到的目的,第一是要呈现出规律。我们自己是去学习规律,从古人的经验里边,从我们自身的实践里面,去学习、总结、归纳出规律。从团队的角度,我们共同进行学习,在大家的实践中相互碰撞,相互了解、沟通,也来找这些规律。这是一个层面,呈现规律。但是教化更重要的是什么?它不是简单地去做一种复制,说你看,今天我找到了一个规律,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它。这还是最基础的。真正教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自我寻找、生发和运用规律的能力,这是个根本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年代,当社会问题变得尖锐,当大家的生存遇到危机的时候,都会有圣贤出来进行引领。作为圣贤来讲,他不是说把自己脑子里的一套东西硬塞给别人,而是建立一些基于当时先进的模式帮助大家来成长、换思维。我们看过去佛也好,孔子、耶稣也好,都是做的这个事情——给大家换思维,让大家知道如何去适应变革了的新时代。这种教化是最深刻的,尤其是在公转的成长里,我们要多去体会这种教化的深刻含义。

而说到人文线,它就很丰富了。人文是什么?它实际上就是教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落地。比方说我们每天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里面都有文明,甚至包括我们总结过去有很多传统的文化,这些传统文件的观念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像孝的观念,像邻里之间与人为善的观念,还有和谐共存的观念,这都是文化的影响。这些观念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去跟别人打交道,涉及到的种种礼仪,甚至是吃饭的时候谁坐哪个位置……这些都是人文教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同样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是各种音乐、艺术、建筑,包括我们文明所承载的一些具象的东西,一些古迹、风俗、器物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东西,甚至像军事,都可以反映人文的东西,它是深入人心,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这“三条线”,我们往往过去在没有提出来作为学习的线索之前,是容易忽略的。现在正式提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具体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去梳理这些要素。比方说我们最近在广泛地开展文明线索的梳理,这里面天然也就包含了三条线。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去,接触一些新的环境,或者出去旅游、云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这三条线的了解。到了一个景点,我们天然地就要去思考,这个景点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景点?它体现了哪些管理方面的作用?其中教化是如何体现的?代表了什么样的一种文明?这里面的一些具体景象,各种组合有什么特点?反应出背后什么样的一种95%的存在?这样,我们每一天过得就会很丰富,而不是像行尸走肉一样,让所有的东西在眼前呈现之后就消失了,化为云烟。那样的生活可以说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

而把这“三条线”贯通了以后,我们就会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处都在对我们进行着无言的教化。就像《地藏经》里面讲的,佛菩萨不仅仅是化现成各种人的形象,什么大长者、出家人、国家的领袖,不仅仅是这样;他也可以化现成具体的山水的形象、河流的形象,甚至像一些具体的自然中的建筑,都在对我们进行教化。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的设置。所以从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都要能体会到这种“三条线”的作用,我们要学习这“三条线”所代表的文明演进的规律,以及佛菩萨创设这个世界、引领我们成长的规律。这样我们自己不论是自转也好,公转也好,都能得到最大的成长。

5
实践、落地中的问题

以上是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些最近实践方面的体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希望大家在梳理的过程中,要把这个步骤尽量走完。走完的意思就是除了前面从5%到95%的这个拆墙的过程,静思的过程,到涌现,到三门,到最后的实践门落地、天地盘的绘制,我们尽量地都把每一步走完整。前面讲五步法很重要的是小组的模式、涌现的方法以及我们在这里面的用心程度,但其实最后面的画盘、落地也是很关键的。

我们跟大家交流过程中也发现,现在大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实践、落地方面普遍比较差。问题涌现出来了,规律也提了很多,但是到具体怎么去改,怎么去形成我们实践运用的时候,往往大家办法不多,做的过程中容易反复。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比较周密的地盘来落地,就会变得很关键了。当然这里面我们说也不是说画了一个盘就完事了,真的得老老实实地去一步一步地去做。我们不做,光是找一堆人梳理,费了很多时间,画了很多很漂亮的盘,不解决问题,这个就像《楞严经》里边阿难讲的,以为表面上这个事干完了,佛说的一切自己也都听进去了,这事儿就算完了——那恐怕还差得远!最终这个方法发挥作用靠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最开始跟大家讲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借助这个方法的帮助,最终要老实、真干。没有这个过程,以为画好盘,搞搞“云思维五步法”,事情就自然结束了,烦恼就自然消除了,自己就不痛苦了,这恐怕都是不靠谱的事情。最终落地很重要,不仅仅是画盘,最重要的是实际行动。既有学习又有反省,最终落实到改过上,没有改过一切都无从谈起。

大家也有反映,说是落地的时候做不动,方法出来了,计划制定了落不下去,那说明什么?那说明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很可能还是忽略了一些要素,或者我们这个计划定得不够实际。这时候怎么办?那当然要调整!实事求是进行调整,也可以再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地再去进行云思维五步法的梳理。这也就是过去我们经常讲的“千锤百炼”。你这一件事情,我们这种梳理,大家不要觉得说做一次就完事儿了,往往不是。问题会反复,成长是螺旋式的循环上升。遇到了问题,它会以方方面面的形式来影响我们——我们发现了这一面,可能那一面又需要解决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耐心,遇到这个问题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把它给克服掉了,而是说能长期地去抓住这些进步过程中的关键点,咬定青山不放松,长期坚持、长期挖掘,真正把自己问题背后的这些封闭、落后的思维模式,做事过程中落后的个人管理,以及我们人和人相处过程之中这种心灵的封闭性,把这些东西要打破,才能真正进步,才能圆满,问题是这样解决的。

可不是说我们搞一次云思维的五步法梳理,或者说我们弄一次圆满成长模式的梳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那不是。所有呈现的问题,只是内在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内在95%的5%的显现。我们不要盯着这5%,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内在的这95%的问题。随时有这种意识,才能不断前进,而不会被一些表面的成功、表面的一些进步所陶醉,觉得自己不错了,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可能往往内在的95%分毫未动,还是在一团漆黑里,那样就错了。

所以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发现了大家的一些问题。总得来说方法是普遍有效的,但是最终需要大家长期地去坚持,去落地。所以我们也开玩笑说,一个问题你可能反反复复地要弄上个八、九回,这个事情才算是能够解决彻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弄上这八、九回之后,你可能真正得到提升的就不是说表面上的这些问题,而是内在的95%,是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候的思维提升了。这才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