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有点累,回到家里便躺在沙发上动也不想动。 手机铃响,有电话进来,未显示名字,该是陌生的号码了,便没有接听,一任铃声枯燥地重复。 一会儿,再响。很执着,有点誓不罢休的味道,只好拿起手机。 “老师,我是小彤,我的数学少加了两分。”声音很低,听起来有些羞涩。 “哦!我知道了。昨天你不是已经打电话告诉我了吗?”这个小彤,昨天晚上就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我了,今天又重复了一遍。 “那,老师,这两分可不可以加上呀?”声音更低了,隐约里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 “我不是已经让你自己加上了吗?直接在试卷上把分数改过来就行了。”还是加分的事。一个小小的月考,仅仅是无足轻重的两分,有必要这么一遍遍地问吗? 感觉,有点烦了。 这次月考,不牵扯班级考评,也不涉及教师考核,组织的相对宽松。说句实话,我还真的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匆忙阅完卷,在元旦放假的那天把试卷发了下去,目的是先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并没有让学生核对分数的意思。 因为,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这种考试的分数无所谓,没有必要在上面斤斤计较。所以在他第一次打电话说少加了分时,我就有些不耐烦:不看错题,只盯着分数。两分,多大点事! “老师,我想让您给加上,让您亲自在试卷上把分数给改过来。”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楚了,但那份迫切,一览无余地倾泻到电话的这一端,倾泻到我的耳朵里,直至心里。 是呀,也许在我看来,这两分只不过是笔下误判的一个数字,并且是毫不起眼的数字。但在学生看来,或许就是一个标志,一份曾经努力、付出的收获,一个比什么都重要的证明。而我,就那么简单地应付了一颗持久寻找的心。 “好,明天一开学,我一定亲自把你的分数改过来,一定!”有些羞愧,好在还有挽回的余地。 但,我也知道,当我们以成人的世故与成熟审视教育,对待孩子时,会有很多这样的“两分”,不仅被错判,还有可能因为被忽视而无法纠正,甚至是粗暴地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