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越是试图不去想一个事情, 它越是萦绕在脑海 越是努力想不要焦虑, 越是感受到更强烈的焦虑 越是努力想要睡着, 越是睡不着 越是压抑某种情绪, 某种情绪却越是强烈 越是想要控制饮食, 越是感觉到对禁止的食物一阵一阵更多的渴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效应成为”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越是试图想摆脱某种想法时,它越是向飞镖一样飞回来。
1 为什么会有”讽刺性反弹“ ?
这和大脑如何去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去执行。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引开,这一过程被称作”操作”,主要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而大脑的另一部分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这件事情,这个过程叫“监控”,它自动运行,无须耗费大量精力。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比如,你去杂货店并决定不买零食。“操作”会努力集中精神,计划并监控你的行动(我在杂货店,我只买麦片粥,麦片粥在哪里),“监控”就会扫描你的想法和周边环境,来寻找警告信号。(危险,危险,曲奇在第三个通道。你喜欢曲奇。报警报警,小心曲奇,小心曲奇!)当你精力充沛时,“操作”可以把人引向目标并远离麻烦。
但我们烦乱,疲劳,感觉到压力,醉酒,生病或者其他不佳的状态时,“操作”系统会变得疲惫,可是无需耗费大量精力的“监控 ”系统却依旧在很活跃的起作用,造成大脑信息的不平衡。此时,你的“监控”系统会记住“不买曲奇”这个目标,“操作”系统无力去平衡“监控”,然后你的脑海里就会充满“曲奇,曲奇,曲奇”的警告。
好吧,就算我们大脑 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吧。那又怎么样呢?其实关键 就来了,当一种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我们往往会自然地认为它是真的而且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然而,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白熊实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或者读原著哦~这里我就省略啦~):人们越是想要摆脱一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2 怎么办: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所以呢,这么尴尬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面对这种困境的方法其实挺讽刺的,就是不要再试图去控制,而是学习和这些情绪,念头和平相处。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各种焦虑担心紧张害怕的念头会像脑海里的一首歌一样突然出现,不知道从何而来,一旦出现就无法摆脱。但这次试一试,不要抑制这些想法或者情绪,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你要接受的想法是:这些念头和情绪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 什么”。
所以,当下一次,你发现自己想要吃巧克力的时候(假设你决定不要吃巧克力了),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同时也要记住,不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但要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试试看哦,这样,是不是比反复尝试更用力地控制自己的想法更有效一些?
来源:豆瓣 作者:睡午觉的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