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鉨印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鉨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古铄无论在纽制、印面形状及文字风格上都散发着独有的充满自由和创造的魅力。 在印学史上,战国古鉨一向以风格多样著称。从广义的用途上来看,古鉨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种;从制作方法上来看,又可分为铸造和凿刻两类。以现存古鉨实物而言,无论书体、材质,还是尺寸、形状,均无特定标准,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从战国文字的角度讲,西土秦系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差异甚大。泰国使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而战国鉨印中的文字多半与铜器上的铭文相合,由于文字的演变、分化及诸侯割据等,鉨印文字与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色彩:齐鉨之恣肆峭拔,楚鉨之奇诡浪漫,晋鉨之温婉古雅……但我们仍能找出它们共性的特点,即朱文古鉨大都配上宽边,笔画细如毫发,多出于铸造;白文古鉨多边栏,或中间加界格,文字有铸有凿。无论朱文还是白文,均能在方寸之间营造出独特的美感和无穷的韵味。先秦古鉨的精美首先取决于工匠的自由创造精神与高超的工艺水准,其次是没有后来的自上而下的严格的鉨印制度,第三是古鉨所用文字的巨大可塑性。可以说,宽松的鉨印及文字制度为战国古鉨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制作者可以对印文做不同幅度的变形、摆动、伸缩与扭曲而不出现丝毫的牵强做作。 战国鉨印形式丰富多样,又由于文字尚未统一,总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相比嗣后秦印和汉印呈现的规范美、齐整美,战国古鉨呈现的是一种自由之美、变化之美,艺术价值是极高的。此外属于古鉨印范畴的封泥、肖形印等,都为后世治印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本书所选100方古鉨,上起段商,下至战国,而以战国古鉨为多,遴选标准着眼于艺术性,所做解读虽为一己之得,然亦希望有益于读者诸君。

亚禽氏
商代铜质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1935年北平尊古斋主黄濬所辑《邺中片羽》和1940年于省吾的《双剑杉古器物图录》曾先后著录,为晚商族徽标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文字造型手段已经相当成熟,已经具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基本特点,且商代青铜器举世闻名,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复杂,说明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十分高超。 “亚禽氏”鉨的印面构成奇特,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字造型意识。“亚”字做内框, “禽氏”二字放在其肚内,构思巧妙,具有明显的形式构成意识。在当时这种文字组合形式很普遍,如“亚酗”二字的合文,有时“亚”字框内甚至可以装到二三十个字。商代铜器铭文中也有不少“禽氏”族徽铭文与此印相印证。 
瞿甲
商代铜质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1935年北平尊古斋主黄濬所辑《邺中片羽》和1940年于省吾的《双剑簃古器物图录》曾先后著录。“瞿甲”一鉨二字上下排列,大小相差悬殊, “瞿”字左右两个“目”部左圆右方,方者与右边框相接,整个字左中右三部分向右下依次降低,加上“甲”字稍向右倾斜,使得全印重心偏向右侧,而“瞿”字与边相接处刚好支撑住右倾之势。边框由于自然腐蚀产生铜印特有的残破质感,且右下角内凹,恰巧打破了边框的均匀板式,更增加了此印奇特高古的气息。 
子亘
商代铜质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1935年北平尊古斋主黄濬所辑《邺中片羽》和1940年于省吾的《双剑簃古器物图录》曾先后著录。印文似朱似白,古奥奇诡,在文字造型极度自由的时代,印面通过田字格来制造秩序感,说明先人在铸造此印时严谨认真的态度。关于印章的起源,《周礼》《左传》中都有使用印章的记载,这些可以说明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三方鉨印来看,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了。商代鉨的使用功能虽与后来的古鉨有别,但已具有明显的形式构成和章法意识。它们的出现将我国古锦印的起源推前了数个世纪。春秋战国以前的印章,统称为“鉨”。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而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其后的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 --图文转载江西美术社《先秦古玺赏析100例》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