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北宋名相张士逊宦海沉浮 来自武当 归于武当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6-02-25

北宋名相张士逊宦海沉浮 来自武当 归于武当

民俗道艺 腾讯道学温明2016-02-23 15:33
4

[导读]北宋名相张士逊青少年时曾在风景清幽的武当山读书,并与道士有较深的交往。甚至因为家境贫寒,也有出家为道的可能性存在。

文/温明

张士逊在宋朝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任皇帝,三次拜为宰相,与陈尧佐、范仲淹、苏辙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晚年致仕又归游故地,足见其与武当山结下的不解之缘。最后张士逊隐武当仙去。

武当山麓的北宋宰相张士逊 宦海沉浮录

张士逊青少年时曾在风景清幽的武当山读书,并与道士有较深的交往。甚至因为家境贫寒,也有出家为道的可能性存在。这从武当山历代志书把他作为有名的道士对待,也可从他晚年回乡后再次登临武当山就可推测出来。

北宋名相张士逊宦海沉浮 来自武当 归于武当

张士逊逃过一劫 资料图

躲过“以人祀鬼”的劫难

张士逊的少年时代,家境十分困窘,仍坚持在武当山下读书。用现在的语言概括,即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马永卿《青箱杂记》说:其少孤贫,读书于武当山。并且遭遇到一番奇特的经历。

宋代笔记江邻几《邻几杂志》记载,少时薄游武当山,村舍主人准备杀掉张士逊来祭祀鬼神。《宋史》载,宋淳化元年(990),诏禁川、陕、岭南、湖南一带杀人祀鬼。故表明,宋及宋以前,地域偏远的省份、山区,包括湖北偏远乡村,有杀人祀鬼之陋习。也许是村舍主人临时胆怯的缘故,张士逊躲过了这次劫难。

北宋名相张士逊宦海沉浮 来自武当 归于武当

张士逊 资料图

武当道士预言张士逊或学仙,或位极人臣

《青箱杂记》还记述了他读书于武当山时与道教人士的一段接触:有道士见而异之,曰:子有道气,可随我学仙。公不欲,道士亦弗强,曰:不然,亦位极人臣。意思是说,在武当山遇见一个道士,道士认为张士逊与众不同,对他讲:我看你从小就有道气,与道有缘,你可以跟着我学仙。可能是士逊心理未有准备,另有志向,谢绝了道士的邀请。道士并不勉强,预言即便张士逊不去学道,将来也会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巫传神语“张秀才中书门下坐”

释文莹《玉壶清话》、江少虞《事实类苑》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京西旧有淫祀曰大戒,其设颇雄,立二十四司、三十六门。公(张士逊)幼往观之,其巫传神语曰:'张秀才请于中书门下坐。’后果以师儒之重相仁庙,出处皆太平,寿八十六。”

京西,即京西路,宋置行政区划,邓州、襄阳、均州、房州等均为所辖。什么叫“淫祀”,不合理、不合法的祭祀为淫祀,多在民间私下里盛行,但为官府所禁止。《汉书·郊祀》:各有曲礼,而淫祀有禁。大戒,祭祀活动。二十四司、三十六门,皆古代官衙。隋朝置,尚书有六曹、二十四司、三十六侍郎。宋因之。

故事说的是,在京西路(郧乡县),乡下过去民间经常举行官府明令禁止的祭祀活动,叫“大戒”,开戒坛,它的场面非常大,私下立有官署二十四司、三十六门。张士逊年少的时候去看热闹,主持祭祀的巫师假传神语,当着众人说:张秀才请到中书门下(宰相)位置上坐。后来果然以皇帝老师出任仁宗朝宰相之职。

以上故事虽有较多传说性质,不足全部采信,但也足以说明宋朝武当山的道教氛围与当地民间祭祀活动的联系,以及张士逊少年在武当山读书、生活的基本轨迹是与武当山周围的社会、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张士逊在武当山地区不畏艰难,刻苦学习,励志磨练,品行中规中矩,为日后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跻身于宋朝政坛。(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文:温明返回腾讯网首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