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历史典故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晚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城内被焚毁殆尽,军民被杀害达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据说,莆田府城是福建唯一被倭寇攻破的府城,震惊了朝野内外。府城失陷后,朝廷命谭纶巡抚福建,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来莆破倭。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弃城出踞崎头为巢,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增援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开始掩埋遇害亲友的尸体。当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补过除夕。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过除夕。人们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补“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初五同初一相同早饭每人一碗面。 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但初一早到过的,不属忌讳之列。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除夕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 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