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需要另一种声音:大数据批判——舍恩伯格《删除》读后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6-02-25
  一
  大数据,无疑是当今最时兴、最时髦的术语了。一时间,有关大数据的书籍、文章及言论铺天盖地。不管懂不懂大数据,好像都无法回避大数据这一话题。似乎不谈大数据,你就落伍了,显得无知了。
  大数据将会引发人们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然而时至今日,大数据虽然已经渗透到社会中,但远未至引发人们生活和工作根本性变革之时。对大数据怀抱满腔热情的我们,实际上首先是因为它触发了一场观念上的洗礼。
  几乎一夜之间,大数据带给了人们一种强烈的观念的震撼。甚至可以说,我们被洗脑了——由原来的大数据盲,瞬间变成了大数据的崇拜者。即便大数据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并未引发多大的变革,但我们都在热烈憧憬,都在跃跃欲试。
  然而,我们可能忽略了大数据的另一面。一些企业、组织,以大数据的名义,以大数据推动生活、工作与思维大变革为诱饵,不断侵蚀、挤压我们的生活空间,乃至个体原本独立的、独有的世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不能只看到大数据闪烁着的万丈光芒,却忽略了大数据巨大身躯将会留下的长长阴影!
  在大数据喧嚣尘上之时,我们需要另一种声音——批判大数据的声音。
  二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Delete: The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就是这样一部批判大数据的书。这本书出版于2009年。当时,大数据(Big Data)尚未广为人知,书中所论“Digital Age”,与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基本吻合,其研究对象“数字化信息”也具有大数据的特征。
  《删除》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量数据被记录下来,形成了大大超出所有人类心智容量的数字化记忆。这种数字化记忆让社会丧失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然而,数字化记忆并未给人类带来福音,它更有可能制造灾害。《删除》对这种籍由大数据形成的数字化记忆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数字化记忆构筑了数字版的严酷的“圆形监狱”,使我们随时随地受到监视。这样,必然约束人们表达想法和参与社会的意愿,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奴性和恐惧的社会中。
  数字化记忆使时间失去作用。通过触发我们对自己原以为早已忘记的事件的回忆,让我们陷于过去记忆与当前状况的矛盾和困惑之中,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摧毁了历史,损害了我们的判断和及时行事的能力。它也拒绝了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
  数字化记忆作为一种全景控制的有效机制,不仅支持对等级森严的机构和社会的控制,并且还会去寻求对它们自身的支持,从而巩固并加深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
  完善的数字化记忆,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项人类重要的能力——坚定地生活在当下的能力。
  ……
  面对数字化记忆的威胁,作者提出的解决之策是:走出数字化记忆的阴影,让遗忘回归常态。即给信息一个存储期限,让信息及时删除。这一对策无疑解构了大数据。
  三
  《删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来临时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大数据。这部书富有前瞻性地提出这一问题,并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与顾虑。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理性的批判之声。然而,遗憾的是,这部书似乎并不为人所关注。然而,说到它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对,他就是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作者之一。
  《大数据时代》风行一时,它已经成为人们进入大数据领域的必读书目,可以说是有关大数据著作中的经典。《大数据时代》原本是一本普及大数据知识的书,它在推动大数据进入公众视野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它所标示的“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让人怦然心动,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观念的风暴。
  然而,如果认为《大数据时代》是一本为大数据时代到来放声歌赞的书,这或许是我们选择性无视而带来的认知误区。其实,《大数据时代》还表达了作者对大数据发展的隐忧与顾虑。在该书第7章“让数据主宰一切的隐忧”,作者对大数据发展作了冷静的审视与批判:
  ——大数据侵蚀人们的隐私,让我们时刻生活在“第三只眼”的监视之下;
  ——大数据预测将会否定人们自由选择的能力和行为责任自负,剥夺人们的自由意志,导致“数据独裁”;
  ——大数据将侵害人类的自由,使人们异化为数据的奴隶!
  ……
  四
  然而,我们似乎只关注《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声音,只留意它所描绘的、由大数据所构筑的美丽蓝图。书中的观点通过大量的复制、传播、演绎,似乎成为绝对真理,让人们失去了质疑、批判的权利。
  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力,舍恩伯格成为大数据的代言者。他往来穿梭于国内各种背景的论坛、会场,甚至可以说,俨然成为大数据的教主(突出体现在中国)了。
  我们沉浸于大数据的狂欢之中,忽略了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发出的另一种警示的声音。这些原本刺耳的另一种声音就这样被淹没了、被掩盖了。或许,舍恩伯格更愿意以大数据教主的身份,接受人们的膜拜(特别是中国人),而自我放弃、悄然消解自己的另一种声音?
  《删除》出版于大数据热潮兴起之前,或许更能看出舍恩伯格对大数据的态度、观念。相较《大数据时代》,《删除》可能投入了舍恩伯格更多的心力,也更见他的超然卓识和独立判断。
  《删除》,不妨理解为一本大数据的批判书,它展现了大数据兴起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种灾难不仅仅体现在侵犯个人隐私方面(关于这一点,该书反而较少论及),更有可能出现反人性甚至反人类的倾向。透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与其将舍恩伯格称之为大数据的说教者,还不如将他称之为大数据的批判者。在大炒热炒大数据的当下,更需要借《删除》对大数据泼一泼冷水了。
  五
  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人类生活,然而,它并非一定能带来社会的进步。有时,技术可能会背离人的本质,成为社会逆发展的助推剂。大大数据时代终将会来临。然而,我们果真清楚大数据会带给我们什么,人类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大数据的各项准备?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如果技术不加以控制,它就会释放人类的贪欲,完全有可能导致技术站在了人类发展的对立面。大数据的确会带给我们无数的神奇,但也有可能会带给人们难以预测、无法估量的灾难。
  对于大数据,除了欢呼,拥抱,还应有另一种声音——批判的声音。现在,前者已经足有声势了,我们更需要后者。
  批判,并非标新立异。它逆潮流而动,往往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批判,常常是孤独的、孤立的,因而更需要勇气和卓识。因为批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加深刻。
  面对大数据成为时髦,受到狂热追捧,面对大数据发展可能滑入反人性的泥潭的倾向,就我个人而言,我甘愿选择——
  批判大数据。
  这不为什么。只为做个少数派,希望发出另一种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