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山县清溪场镇土司府遗址寻踪

 国之档案 2016-02-25

秀山县清溪场镇土司府建于七百六十多年前,位于清溪场镇司城村司城组司城街。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历经岁月沧桑,外墙早已斑驳陆离,青砖绿却瓦历历在目,诺大的风火墙,仍然能够显出当年的土司府的气派。

平茶土司府。距今有760年,是平茶土知府治所和杨氏土司祖庙,集官邸、宗祠两大功能。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元代修缮留下来的,这里也是重庆秀山县保存较为完好的土司府。土司府建筑占地887.86平方米,有前厅、正堂、后堂、厢房、戏楼、围墙。前厅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穿斗式梁架,高8米多,非常气派。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邑梅、石耶、平茶三洞土著居民内讧,乜八、孟溪(今天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地)土同知杨通晟统兵抚苗安民,建邑梅、石耶、平茶(清溪一带古称平茶)、地坝四司,其子杨光辅、杨光隆、杨光彤分别为邑梅、石耶、平茶土知府。平茶土司府为杨光彤的土司府治所和杨氏土司祖庙。历经宋、元、明、清,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废司设县,共20世21传483年。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秀山土司制度,则起于宋朝止于清雍正十三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宋元明清,前后480多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土司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秀山县的得名,与杨氏土司府背靠的大山“高秀山”,因而得名。《秀山县志》地志第一载:“乾隆元年,析酉阳东南境来益之,置县曰“秀山”,取界内高秀山为名也”。

土司府门联。平茶土司府大门原嵌有一对门联,在文革时期被凿掉,今查杨氏族谱记载,其大门门联为“忠孝有团圆使君子扬眉吐气;奸邪无结果令小人触目惊心”。大厅内门联为“门第维新自有嘉祥垂瑞气;家庭无事许多乐趣在天伦”。司城左门盈联仅存右门盈联“四知克继家声远”。“四知”是有关杨氏后裔杨震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个典故说,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担任昌邑县令,便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想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知”典故,后人改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警示后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提醒君子要“清廉自持,诚意慎独”。

杨光彤墓。南宋时期古墓,距今400多年,距平茶土司府有约5公里,是研究秀山土司制度的实物资料。杨光彤墓位于县秀山县清溪场镇下衙村七组大雷山,靠近秀山县第三中学校围墙5米。墓主人杨光彤,字大雷,杨通晟的第二个儿子,秀山邑梅、石耶、平茶三洞土司之一的平茶洞首任土司。其墓所在地又称大雷山。墓为圆形土塚墓,墓宽5.6米,进深7.1米,占地40平方米,高2.8米。由于其父杨通晟,兄杨光辅墓无碑,故杨光彤墓亦不破先例立碑。

秀山县第三中学校原为下衙杨氏宗祠,因杨氏族人众多,平茶土司城(杨氏宗祠)容纳有限,因而兴建下衙杨氏宗祠。秀三中校内原有很多杨氏宗祠古建筑,秀三中南围墙有现存一古门洞,其门盈为“灵秀挹卤山罗列千峰荫起儿孙齐礼拜,雄图依北极联成弌气上冲牛斗焕文光”,为原下衙杨氏宗祠的门盈。1939年10月因日机轰炸秀山县城,为确保学生正常上课和生命安全,秀山县城部分学生迁到下衙杨氏宗祠上课,后改建成为学校,这也是今日秀山县第三中学迁建沿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