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中医︱中医别名知多少

 苏磬 2016-02-25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最早于先秦时期已基本形成。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独特的中医别名,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别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岐黄
  “岐黄”的故事,来自黄帝与岐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公孙氏),曾为统一中原作出贡献,也是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的发明者。岐伯是黄帝的大臣,典主医病,史称岐伯医术高明,“脉理病机治法经运气,靡不详尽”。
  相传,当时岐伯与黄帝就医术、医理、中草药等内容互相探讨研究,而这成为了后来《黄帝内经》诞生的源头。作为我国首部专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对后世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古人尊称《内经》为医书之祖,同时岐(伯)黄(帝)便成为了中医的代名词。
神农草堂·黄帝像
神农草堂医史浮雕之“岐黄论医”

橘井
  “橘井”的典故来自西汉仙人苏耽。据《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西汉文帝时,湖南郴州人苏耽,医术精湛、助人为乐,为人治病不收报酬,笃好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翁”。
  有一天,他受天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辞别之际,他对母亲说:“明年会发生一场大瘟疫,咱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就能治疗。患者如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者,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
  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此后人们便以“橘井泉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医家也将书写在匾上以明志。
神农草堂典趣园之“橘井泉香”
谷建林主编的作品

杏林
  “杏林”与东汉名医董奉有关。据《神仙传》卷十记载,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
  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杏子熟了后,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百姓。
  后来,庐山的百姓非常怀念董奉,在他隐居的地方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此后,当人们看到杏林就会想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并由此将中医界誉为“杏林”。
神农草堂·杏林

悬壶
  “悬壶”的故事出自东汉。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一卖药老翁,悬挂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悄悄钻入了葫芦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且能治病鞭鬼。原本家人都以为他死了,等他返回故里时才发现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为了中医的标志。
神农草堂典趣园之“悬壶济世”

青囊
  “青囊”的典故,出自三国名医华佗。明代沈绎曾在诗中写道:“白发至亲唯最审,青囊传业有儿孙。”这里的青囊,指的是行医时使用的药囊。
  相传,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
  曹操问:“此病时常复发,可有办法根治?”华佗说:“要想此病根除,必须开头颅取出风涎才可不再发作。”曹操听到华佗说要打开他的头颅,认为华佗不怀好意,存心害他,顿时大怒,将华佗关进牢狱。
  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神农草堂·华佗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