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透视】银行舆情弱势何来?如何脱困?

 文野 2016-02-25




   近日,江西南昌一名苏姓女子用支付宝向朋友还款1万元人民币,却因为一时手快,转错账号。一直解决不了问题的苏女士,随后竟然带一家人“占领”银行,躺在银行大厅的长椅上,要求索回款项。


  原因是:苏女士查询到,收钱人在南昌光大银行开户,由于找不到本人,她竟带父母和姐姐来到银行,称“我钱就在银行,只能睡这里了”,并要求银行处理。本来可以走合理的渠道解决,但客户采取此种手段,属无理过激行为。但这条新闻刚一上网络,迎来的却是大部分网民对银行的谩骂与嘲讽。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如此多的网民,要发出统一的声音,是不现实的。但纵观近年来网上流传的银行方面的新闻,大部分银行都处于“躺枪”的境地,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银行人去思考原因究竟为何了。


  笔者分析认为,银行“躺着也能中枪”,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网民年轻偏激,导致舆论的激进和偏差。目前,我国网民主要是年轻群体,针对一些新闻事件,容易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缺乏,出现不问是非的道德审判,导致舆论激进。银行服务中的某一细节出现问题,经过网民的爆料,往往引起舆情发酵,迅速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如“为改密码,七旬老人担架抬入银行”事件,一时间网民情绪高涨,纷纷指责银行,给银行带来极大的声誉损失。


  二是媒体的误导,导致真相被有意忽视。当今媒体的市场化变革愈演愈烈,媒体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迫使部分媒体和记者为追求点击率、独家报道、第一发稿而降低对新闻客观中性原则的恪守和对新闻内涵的挖掘。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为了缓解生存的压力,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放弃职业道德,不惜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换取额外收益。


  三是银行的反应不当,导致被动防御的处境。部分银行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害怕事实真相暴露、矛盾升级,首先想到的是封锁消息、删帖和堵塞言论,能掩则掩,能盖就盖,但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延误了处置的最佳时机。


  在三个原因的叠加之下,往往一个小事件在互联网背景下负面效应被成倍放大,长此以往,银行就成为了互联网新闻中的众矢之的,稍有不慎,就是一个恶性舆论事件,让银行有苦难言。解决这一境遇,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只要银行做好舆论引导,也能让自己避免一再“躺枪”的境地。


  坚持做到“有我在”。当银行遇到对自己不利舆论的时候,要勇于站出来,第一时间“认领”该事件,表明此事与我相关,使这件事情“有我在”。“认领”事件的意义在于表明企业的存在,让媒体和公众知晓该事件银行已经知道。一是表明银行对该事件的重视,另外也给媒体一个渠道,让媒体明白该事件有一个落地,而不是悬在空中。同时,也可以为银行争夺舆论主动权和制高点提供基础。


  主动做到“听我说”。银行要及时表明态度,即愿意站在媒体和公众角度思考问题,给出结果。也只有这个态度,才能让媒体、消费者愿意听下面银行说的内容。然后再进行舆论引导。


  巧妙做到“跟我走”。舆论引导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媒体、公众争夺“话语权”的过程。这三方形成了三圈相交的关系,交集度越大,社会舆论所达成的共识越高,事态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银行应该通过媒体向受众传达自身理念,不断扩大三者交集的范围,渐进的改变他们的想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受众自己的口说出舆论引导者想说的话。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认为:“公众不是去读新闻,而是去读新闻中所暗示的那种行动的方向。”只有银行真正地去掌握舆论的导向,才能让银行从当前的舆论困境走出来。(湖北房县农商行金帅)

文字编辑:李金津,美术编辑:王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