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观察】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土是上人 2016-10-05


文章来源:清博舆情(ID:web_idea

正常情况下,部分舆情事件会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舆情热度也会自然消退,但是在某些因素下,不同的热点事件产生的舆情热度不同,消散的周期也不尽相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加速了舆论热度的消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新鲜话题减少,后续动力不足。8月14日,王宝强的离婚声明长期占据了热点事件的头条,舆论对马蓉的“大爆料”持续期待了几天,最终因未见到“爆料”结果公布,公众期待落空后,舆情便渐渐平息。


由此不难发现,舆情热点的上涨、延续需要新鲜话题的刺激,尤其在明星离婚、婚外情等情节刺激下,热度飙升。一旦没料可爆,那么“已有定论”的事实就难以聚焦粉丝的注意力,旧的热点由于动力耗尽,粉丝们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便会因缺乏新的刺激点而变得枯燥无聊。


官方处置得当,平复网民情绪。官方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因为时机或方式不当,会给事态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舆情危机。相关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舆情事件作出正面回应,满足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信息诉求,尤其当舆论情绪较大时,官方应把握回应的速度、温度和态度,安抚为先,疏导在后。 


5月17日发生的兰州警察暴力执法殴打大学生事件中,涉事公安局饱受讥讽。但是由于兰州警方的迅速有效处理——通过微博及时发布了上层意见:“经我局研究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和平派出所所长、教导员及分管和平派出所的县公安局副政委停止执行职务;对涉事民警宋冬冬、未得文先行采取禁闭措施,县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做进一步调查,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该处置举措使网民情绪迅速得到平复,舆情也迅速平息。


新话题出现或热点撞车,网民视线转移。从舆情发展的角度来讲,热点事件之所以引起足够大的轰动,与事件本身的显著性、反常性、关联性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同一时期出现话题撞车或新鲜热点,网民的注意力分散,舆情热度便会大打折扣。


网友并不是毫无差别的整体,而是各有所好、各有所需的一个个人。因个体的独特性,网民容易因兴趣、需求等差异产生分化,甚至形成彼此独立的话题群体。


如从里约奥运会与王宝强离婚事件来看,这两件事发生了明显的撞车现象。由于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热点事件的撞车一定会产生网民注意力分化——这在任何事件上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显著度可能会有差别,而此时,事件热度必然会随之消退。


审丑疲劳,民众心理承受度提高。猎奇,是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抓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基于猎奇心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是很能吸引网友关注的。但是伴随此类现象的过度报道或同类事件的大批量集中报道,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审丑疲劳,从而对这类事见怪不怪。


8月19日,徐玉玉案发生以来,舆情关注很快达到最高点。至8月27日案情告破,事件热度逐渐消退。8月29日清华教师被骗案出现后,网民舆论未出现大面积聚焦,少数舆论转向“教师工资水准”、“高校教师智商”等。同类事件的长期大量曝光,除引发网民视觉疲劳、审丑疲劳后,难以形成新的高潮。


媒体报道不集中,未形成议程设置。热点事件发生后,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集中报道,能够提高事件传播的到达率,吸引民众对事件的注意,尤其是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对热点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后,能形成议程设置,聚焦网络舆论关注焦点。


相反,若热点事件未有大量的媒体集中曝光,也未能引发舆论聚集,议题便会在短时间内分散,事件热度也会很快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