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民 1955年生于浙江杭州。 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 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 现为浙江画院副院长,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 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 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 究生导师,浙江省文联委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 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序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在哪里?故园的星晨曦明月下的蟋蟀声中,荷花池头浅浅涟漪的浮萍上,青 青草地伙伴追逐的嬉笑里,更是荷花荡里仰望天穹的那种惬意与冥想。 演化为《随花逍遥》的随兴;《清质澄晖》的优雅;《便引诗情上碧霄》的豪情。 在《拂云》《欲翔》《沉波》中,《乱红飞过秋千去》。曾经几何青春匆匆,人生寄怀,《万 木霜天》。生命凝结于此,人生定格为美留影。筹划的展览正是青春所在、精神化育。 且言'还乡”?所还之乡,乃绘画之乡,文化之乡,更是心灵之乡。绘画于我, 是心灵皈依,生命之渴望,而这不正是同道的你、同伴的他之所望?我之经历不正是 你之所历,之所言正是你所言? 花有重来时,人无再少年。 期许百年,终非可期,但仍在期许。 ——张伟民
诗 意 栖 居 人文的情怀,诗意性,生命的价值观 ——这是我的追求。 “都是生命温柔的灌溉” ——所创作品,凡出自内心的追寻者无不是以生命、 心性所滋养而成。 创作尚使我怀着青春的梦想, 墙上的画是时间的见证, 摘下了, 恰如剥落的时光。 ——张伟民 张伟民的工笔花鸟画是诗的世界,他以画面的幽静、恬淡和唯美,表达了他对 自然和人生深深的依恋和淡淡的感伤。 古人有云“写大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的确,作品是画家心灵和性情的反映。画家要获得这一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作品也是随着画家的经历而成长的。画 家要走过人生的一段道路,才会看淡繁华的表象,关照自己的内心。近期,张伟民 的画风,慢慢回归到个人的心性,走向略带忧伤的安静和唯美。作品中流露出简约 淡雅、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和悲天悯人的感伤情怀。他追寻自然和生命的原真,崇 尚水的清纯无色,显示了浪漫典雅之美。他的作品抒发了个人的意念、情怀、思想 和精神。透过着意经营的花鸟形象,有意无意间传达着时代的气息,讲述自己对客 观现实的理解,玩味着由个人经历和修养凝练而成的情调和趣味。 ——摘录自《诗意的栖居》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伟民在绘画创作中,更主动的强调了工笔画对“写意”精神 的理解与“写意”手法的运用。本来“写意”是指国画中用笔对“写”法的重视与对“意”境表达的关注。“写”法更能强调笔法独特审 美价值的体现,“意”境更能突出绘画文化取向的表述。这些对于 以工细见长的工笔画,相对是传统中的弱项。张伟民正是在工笔画 的创作中,特别强调了现代精神与现代感觉的浸透,主动将一种思 考当成了精神尺度来衡量工笔画创作。他将“思维”与“想象”作 为自己的绘画性格,通过情景、趣味、理义、法度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力争找出并表达其中散文诗般的联系。这些在他不少反复琢磨的题 材与作品中都有精妙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当代工笔画中,有了极为明显的个性 特征,兼容了更多其它国画中才具有的特点,也接纳了更多的观众, 成为了较有当代文化特色,有现代文化精神,能与现代环境较好协 调并融汇了现代人文气息的作品。正是这种总体上对文化与现代化 的主动追求,才使他的工笔画探索具有了更广更深的普遍意义,也 对广义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有所启迪。 ——摘录自《伟民圆序》 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诗表现 的是男女之间的恋情,但同样的,我们从古人那里得到一个很好的 梦,但现代生活又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更真实的梦。 因自然的观察、爱慕与欣赏“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这是 感悟生活、热爱审美对象的第一步,但倘若审美的过程到此为止, 那审美还仅仅停留在泛化的一般境界。只有“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 记你”,那另一“梦”已是脱化于物质自然,进入精神境界的一种 追求。“忘记”形色之美,追寻精神,那是个人精神的更深、更纯 粹的艺术世界,那才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理想的“她”。“在另一个 梦中忘记你”,转为对艺术核心价值追求、变物质的形色之美为艺 术之境界,这一过程可谓“实入虚出”恰正合于吾之创作轨迹。 “实入虚出”这二十年前所思所言正是我创作思想核心,是实 践的体会。 ——张伟民
张伟民工笔花鸟画的特点表现为:工笔意写,实入虚出。融汇变通,善取能合。他 要把中国文人画的核心在工笔花鸟画上体现出来,力图把传统工笔花鸟画转化成文人工 笔花鸟画。 他对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流变脉络有较准确的把握,在溯源探本中,辨析其利弊得失, 他把元明清的文人画精神与宋画工致精到的形式相融合,把写意精神融入“格物致知”之中,其绘画取向由写形向写意迁移,这必然带动中国画技法的发展。他在创作中,融 入中国画技法的多种元素,将工笔渲染、没骨、兼工带写、泼墨法熔为一体,逐步形成 个性化的“点染法”。在表现上把工笔画周密严谨的造型与写意画灵动多变的笔墨融为 一体,打破了工与写的界限。细细琢磨其作品,勾、点、皴、染的每一步骤都是以工、 写结合的节奏为基调,线条的笔断气连,色彩的冲进融出,造型的打散与虚化,强化了 笔墨技巧的潇洒抒情。这与他长期绘画研求中所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工笔画的创作理念, 把个性化的写意精神融入工笔画创作中有着密切关联。他以高格调为追求,以文人画精 神为旨归,以形式的现代感为理想,终于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成为当代工笔画坛颇具 实力与潜质的中坚。 一摘录自《却借工笔写己心》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欲言, 当代艺术或当代中国画,首先的一条是“你’ 你个人精神的存在,并主导着艺术。 没有了基准点, 不就只是这旧纸陈迹中复制品而已。 也就没有了你的艺术生命可言! ——张伟民 倩影 层层历练与细细品味,化真实为虚境, 发事物为冥想。 只有这样才可能化实为虚,实入虚出。 我的创作观点是“实入虚出”。 从生活的“实”进去到艺术的“虚”出来, 从自然的美到精神之追求。与我来讲,有影就有光彩, 有风就有芬芳, 每一次繁花似錦,每一次哀柳残风, 都是生命的轮回; 每一次都不应是身外之事, 而是情由于衷,感化于内, 仿佛是关照着生命的变迁,印记着人生... ——张伟民 看张伟民的画,让人不禁想起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钞序》中 谈到读诗三境:“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娇露,积雪缟地,余霞 绮天,此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坂,泳鱗出水, 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 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脩然而远也。”此三境者,一境静,观景也;二境动,畅神也;三境复归于静,悟神也。移舟水漉差差绿,倚栏 风摆柄柄香。张伟民的画不用华丽的赞美,不为虚浮的荣耀,但那 一片秋风下的荷塘,那轻柔朦胧的月光……极润极淡地贴着众生浮 躁的心。张伟民就是这样站在他的画面背后,把他心境中最纯美的 那片绿地展现在繁华的浮世下,与你作心灵的对话。正是他作品漫 溢而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把他同山水画科的卢禹舜、人物 画科的何家英放在一起,组建成当代工笔画家的境界开拓、语言创 造上最具创造力的“三驾马车”。 读他的画,你会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纯然的天地,并被那诗 意的梦境所牵引,走入更远的心灵空间…… 一一摘录自《关于张伟民工笔画的随笔》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沐
'都是生命的温柔灌溉' ——所创作品,凡出自内心的追寻着 无不是以生命 心性所滋养而成 ——张伟民
诗意为何物? 诗意为现实之外的一些被真情者发现的某些外物、 却能触动你精神的那点什么; 是观念之外的能与灵魂对视有声响的那点弦音; 也或为奥斯维辛铁窗外“那朵不动的白云”。 那梦想追寻中的那点不现实的美丽, 那举步维艰处事中能带春风的心境。 ——张伟民 艳阳天 是内心里的一种念想, 是不得不要喷发的激情, 是生命走到这个阶段自然而然的花开。 踏实的体验,生命就是禅修。 此画正是人生自修的功课、生命自然的 色彩! 没有诉求,是生命的底色、灵的花朵。 ——张伟民 一树梨花春带雨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圖片版權為“閒人集”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接收 調閱往期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公眾微信號:xianrenji 參拍字畫,印章 印石 老玉 老绿松 老珊瑚 老蜜蜡 ,日本茶道 香道等文房清玩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识别上图二维码 即可参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闲人堂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