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习作对仗诗联

 杏坛归客 2016-02-25

 如何习作对仗诗联

 李海涛

关于学写格律诗词当从何入手,上回曾建议喜欢并想学格律诗词的朋友,不妨从研究平仄和对仗入手。因为学写格律诗词的难点和重点:一是辨别汉字平仄;二是写好对仗诗联。“漫谈之一”就如何辨别汉字平仄说了点不成熟的看法,现就如何习作对仗诗联说点粗浅意见。

创作格律诗词经常使用对仗句,律诗中间的两联、排律中间的多联,必须用对仗;在绝句、词和散曲中,使用对仗能提升成色和品味,词和散曲中有的句子要求“必须”或“可以”使用对仗。所以,习作格律诗词,必须学会创作对仗诗联。有同志问:“如何写好对仗诗联?”对于如何“写好”我不敢回答,因为我在格律诗词创作方面恐怕连“半瓶醋”都算不上,故只能说说如何习作对仗诗联。

(一)学习对仗知识,奠定习作基础

首先,要明确对仗的概念。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格式,因古代仪仗队之人数两两相对而得名。我国古代有“二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之说,所以对仗句又称“对偶句”或“骈句”。对仗要求“出句”(又称“上联”)和“对句”(又称“下联”)构成一副对联,两句相互映衬补充,相互烘托渲染,产生形式和修辞上的对称美、音节美。其特点是: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相反),内容相关。

其次,应了解对仗的种类。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对于对仗分类的说法不尽一致。少则分为工对、宽对两种,多则分为1128种,比较常见的有十多种。一般说来,按其工整程度(要求宽严的不同),可分为工对、宽对、邻对;按上下联的语意关系,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按修辞与排列方式、编排技巧等,还可分为自对、借对、扇面对、燕尾对、虾须对等等。现将常见常用的几种介绍如下:

①工对。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它要求:上下联(出句和对句)要句式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就“词性相同”而言,不仅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且名词、形容词等最好同属一个门类——如天文、地理、人名、地名、方位、数目、颜色、象声……。但一般情况下,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算工对。

例如杜甫诗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工对。

又如赵州桥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此联只有“玉环”和“龙背”不属同一门类,但总的看仍不失为很好的工对。

②宽对。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在对仗标准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需相关。宽对可打破名词各门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名词可以相对,就连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所谓“实词”,通常是指有实在意义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而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没有实在意义的,称为“虚词”。

例如挽蔡锷将军联:“又悲豪杰沦三楚,再造共和第一人。”“豪杰”与“共和”,“楚”(地名)与“人”(普通名词),都相离较远;“沦”(动词)与“第”(序数词)不相对。但全联做到了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平仄相对,句法基本一致,所以是宽对。

③邻对。邻对是介乎于工对与宽对之间的对仗,一般是邻近的两小类词相对,如天文与时令,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文具,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等。如按工整程度而论,邻对可分别归入工对或宽对。

④正对。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分别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事物,出句与对句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需要注意的是,正对虽然上下联内容相近或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所以,正对与“合掌”完全不同。“合掌”是上下联意思雷同,是对仗的大忌。

例如陕西潼关城楼楹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此联的主题是表现潼关的险峻峥嵘,上联以华山来映衬,下联以黄河来烘托。上下联一山一水、一高一下,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共同表现这一雄关险隘的形势和气概。

又如毛泽东诗联“五岭逶迤腾细浪,鸟蒙磅礴走泥丸”;鲁迅诗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都属正对。

再如林从龙题绍兴沈园联:“世事多艰,空萦战马嘶风梦;欢缘难续,长忆惊鸿照影时。”此联抓取了陆游的生平特点,从国与家两个角度选材,自正面咏叹。陆游一生有两大憾事:一是渴望收复中原而未得见。他满怀一腔报国热忱,却终不得志,最后老死乡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是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后来虽在沈园与唐婉偶遇,然已难再结合,唐婉不久抑郁而终,二人各自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钗头凤》在世间流传。此联之上下联,一慨世事,一叹姻缘,从两方面咏叹陆游悲壮的一生与不幸。

⑤反对。反对是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反的对仗,上下联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同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相反相成。

例如杜甫诗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毛泽东诗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鲁迅诗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属反对。

再如岳阳楼楹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此联化用了杜甫《登岳阳楼》诗句“乾坤日夜浮”、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句“气蒸云梦泽”,同时暗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文意,表述士大夫应胸怀广阔、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否则不必附庸风雅的处事观点与高尚情怀。从相反的两个方面来表达同一个主题。

⑥流水对。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像一道流水,不能中断,不可颠倒。正对、反对的联语都可以长,流水对的联语通常较短。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

例如格言联句:“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条件关系)

又如集杜甫诗联:“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因果关系)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条件关系)还有人作如下增字联:“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转折关系)

流水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句、对句不能分割,如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

⑦自对。自对又称“当句对”、“就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自对可以一至多字;一联内可一至多次。自对本身也有严有宽,严者要求全面合乎对仗规则,宽者可以是同字对、同声对。

例如毛泽东诗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对“龙盘”,“天翻”对“地覆”,都是工整的自对。

再如敦煌阳关长亭联:“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上联“悲欢”与“聚散”自对,下联“南北”与“东西”自对。这属于上下联部分自对。

自对的词语不一定都紧密相接,中间可插入别的字。如《滕王阁序》中的联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联“三江”与“五湖”自对,下联“蛮荆”与“瓯越”自对,中间不仅都插入了一个“而”字,还分别插入了一个“带”和“引”字。

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如《兰亭序》联句:“流水长亭,春风静宇;幽兰一室,修竹万山。”自对格式十分复杂,有人曾罗列出数十种之多。

⑧借对借对,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借音。即词义不对,借用字的谐音来对。如李商隐《锦瑟》诗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与颜色词“苍”同音,与“蓝”对。

二是借义。即词义不对,借用字面意义或词的另一意义来对。如杜甫诗联:“竹叶于今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此指竹叶青酒。杜甫暮年贫病交加,说酒和自己已无缘分。酒名与花名不能成对,只是借字面意义相对。这种假借字面意义或字的另一意义来成对,实际不对,故又称“假对”。

⑨扇面对。扇面对又称“隔句对”,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或说上联的第一句与下联的第一句相对,上联的第二句与下联的第二句相对。

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种对仗犹如折叠扇的每一折有两个面,两折四面,交错对应,所以称“扇面对”。在对仗中,凡全联四句的,都是扇面对。如泰山亭联:“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再如青海清真大寺楹联:“寺庙仰巍峨,轮奂华宫垂万世;真光照赫濯,礼拜传经永千秋。”在中长联中,上下联内时见扇面对。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之上联中的“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就是扇面对。扇面对在词、赋中应用较多。

叠字对。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使用叠字。例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对“萋萋”便是。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主席诗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都有叠字对。诗联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而且读起来掷地有声,音律特美。

11同字对。同字对又称“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如杜甫《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对句中的两个“鸟”字,分别在本句中自对,又在两句中相对;又如杜甫《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有两个“自”字,对句中有两个“相”字;再如杜甫《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有两个“马”字,对句中有两个“家”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有两个“峡”字,对句中有两个“阳”字。同字对同时也是当句自对(就句对)。如“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由于同字对实际上是“就句对”与“同字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琅琅上口,更彰显了音律美。

此外,根据排列形式的不同还可分为燕尾对、虾须对等等。

初学者,最好先在工对上多下点工夫,把各类词性搞清楚,把对仗的基础打好,然后再学宽对。宽对做得好很不容易,虽然它在修辞美、整齐美方面不如工对,但它更讲究寓意深刻、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钱钟书《谈艺录》中写道:“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唐人贾岛,专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时称“苦吟诗人”。他写了一首题为《送无可上人》的五律,其颈联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人为撮合不类为类,下了多大的苦功。

对仗知识博大高深,在此只能扼要介绍点滴。

(二)了解对仗规则,明确诗联要求

1.格律诗词对对仗的要求

律诗的“首联”(一二句)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均应对仗,而且以工对为佳;“尾联”(七八句)一般不对仗。虽然也有将“颔联”(三四句)的对仗提到首联的,如[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但这种情况毕竟是个别现象。

绝句,可以前两句对仗;可以后两句对仗;可以前两句、后两句四句全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可以四句全不对仗。

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各联都应对仗,形成排比句式,所以又叫“排律”。

词中的对仗,须根据词牌之词谱的要求而定。原则上,凡是相邻两句或四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反的,均可用对仗;无特殊要求的,用不用对仗均可。

散曲,因为可以在曲谱的基础上酌情增字或增句,因此可用对仗的地方,比词更自由些。

2.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规则

①要词类相对(词性相同)。简单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宽对”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对“白鹭”(鸟名对鸟名且颜色对颜色),“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对“青天”(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其中只有“翠柳”与“青天”不属同一门类。

②要词意相对(内容相反或相关)。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笠翁对韵》开篇句。

③要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这一点律诗和律绝要求更为严格。在同一句中,除尾字外,平仄一般是两个一组,两两一变;出句用仄收,对句用平结。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宽松一点,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即可平可仄),但须避免出句句尾出现“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仄”);或对句句尾出现“三平”(如“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或押韵句中出现“孤平”(一般指押韵句倒数第二三四五字位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且被仄声字分割孤立起来的现象,如“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三仄、三平、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当然也是格律诗中对仗诗联的大忌。

④要避免合掌。所谓“合掌”,是指出句和对句意思雷同或近似。如:“赤县神州催骏马,中华大地展新姿。”赤县、神州、中华,是同义词,这属于“局部合掌”。又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上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的。再如:“鸟语春光好,莺歌柳色新。”其上下两句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这后两例均属于“整体合掌”。如果同一首诗中,两联(前两句和后两句)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两联合掌”。“合掌”现象是对仗的大忌。

另外,律诗、律绝中的诗联还要避免上下联同字相对。如“老夫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杜甫《石壕吏》句)两个“老”字相对就属于上下联同字相对。这种情况在古风体诗中是允许的,因为古风体不讲究格律;在词和散曲中有时是允许的,但在律诗(含律绝)中却不允许。

(三)研读骈句对韵,积蓄创作实力

明代司守谦编著的《训蒙骈句》、清代李渔编著的《笠翁对韵》,都是专供学习创作格律诗词使用的、集对仗及韵律知识和技巧于一体的工具书。在《诗词曲赋浅说》一书的附录中已全文录入。儿童可以背诵,中老年人应该研读。这两本小册子对于写好对仗会有很大帮助。

(四)博览趣联故事,培养创作情趣

1.抽闲涉猎趣联

趣联和趣联故事很多,有关书籍和网络趣联唾手可得。

例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相传苏东坡的胞妹苏三小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她在新婚之夜曾“三难”新郎秦观(秦少游)。二人事先说好,苏小妹出三道题,让秦观来答,答对方准进洞房;若答不对,罚在外厢读书仨月。苏小妹首先出了一首暗含字谜的诗,秦观很快领悟到诗内含“化缘道人”四字,随即想出四句“藏头诗”,顺利通过了第一关。然后,苏小妹出了第二首打四个历史人物的谜语诗,秦观略加思索后也答对了。最后,苏小妹出了一个上联,让秦观对下联。这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左思右想对不出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最后停留在一口荷花缸前。苏东坡见了替妹夫着急,却又不便代劳,便拾起一块石头,投进荷花缸内。秦观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随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开门迎进新郎。后人曾将这个故事编成了一个歇后语式的谜语,谜面是“苏小妹三难新郎”(打一成语);谜底是:“与人作对”。

又如:苏小妹等三人给诗联加“腰”的故事。相传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联。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此联的‘腰’,成为五言联句。”苏东坡略加思索即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但不够美。”黄山谷接着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还不够理想。”这时苏东坡忍不住问:“小妹你加的是什么字?”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和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且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再如:清代才子纪晓岚答对的诸多故事传说。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早在学生时代,他的老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的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工整贴切。

纪晓岚考中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至极。

纪晓岚一次南行到杭州,席间,一人说:“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接着说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如此简单,他们不屑回答!”边说边摇手示对。那人不解,纪晓岚说:“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想出一个上联,但想不出下联。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题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对出了下联,又提醒了对方的缺点,一语双关。

乾隆二十七年十月,39岁的纪晓岚奉旨离京,出任福建学政。登车启程,至聊城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舟行途中,遇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并给他送来一张纸条,上写道:“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这上联是:‘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是一句语意双关的上联,“橹速”的谐音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在此包容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且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后,纪晓岚曾亲赴江南选拔才子。在浙东富春山中曾与四位才子作诗答对,将四人征服,随其一起进京。此次答对中有以下趣联:

高秀才出上联: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

纪晓岚对下联: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

施秀才出上联:春雨连绵,檐前如奏九霄音,叮叮当当,惊回幽闺淑女梦,梦不成,夫戍边关;

纪晓岚对下联:彩云缥缈,空中似放五毫光,往往来来,动起京都游子思,思无穷,友留故里。——此联在结构上与上联天衣无缝,又暗示从京都来的“游子”求贤若渴,朋友尚执意留在故乡不肯出山,暗含责备之意。

还有几则乾隆与纪晓岚对答“添字对”的故事。乾隆说:“两碟豆”,纪昀答:“一瓯油”;乾隆:我说的是“林中两蝶斗”,纪昀:我说的是“水上一鸥游。

再如: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下联: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个能弹?

上联:池中莲花攥红拳,打谁?下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下联:竹篮提笋母怀儿

上联: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下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上联: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下联: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上联:猫俯墙头,风吹毛动,猫不动;下联:蛇盘沙滩,日照蛇身,蛇未伸

上联:狼生毫,毫扎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下联: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又: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下联是上联倒置)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应视国事如家事;下联:能尽人心即佛心

再如:《少年林则徐巧对佳话》传说的名联。老师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对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 上联咏叹大海无边,海天相连,寓意学海无涯;下联誓言攀登绝顶,顶天立地,抒发凌云壮志。

再如:《红楼梦》中就有很多好对子。首先,其每一回的题目都是对子;再者,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见对联、大观园建成时宝玉试才题对、贾府过年时宝琴眼中看到的对子,等等。其中既有诸多描写景观的佳对,也有不少饱含哲理的佳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等。

再如:现代人创作的趣联:

上联:四面追债;下联:八方要钱;横批:就是不还

上联:想过去: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下联:看如今:白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老婆一帮!横批:与时俱进

上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下联: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正一样。横批:无理纠缠

上联:爱国爱家爱师妹;下联:防火防盗防师兄!横批:恋爱自由

中国是个诗国,人才济济,趣联无数。通过欣赏趣联,能在游戏和娱乐中学到对仗知识。

2.悉心研读排律

排律,除首联和尾联外,全是对仗,而且都是五言或七言的诗联,认真研读,对提高对仗创作水平帮助会很大。如《红楼梦》第五十回的“芦雪亭即景联句”,实际上就是一首极好的五言排律。除首联“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和尾联“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外,其余33联全是对仗。

(五)注重创作实践,努力锻炼提高

在创作实践中锻炼提高最重要。想写好对仗句,应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

1.练习撰联答对

古往今来,征联不断,也有一些长期“没有下联的上联”,后人试对的不少,但公认理想的不多。如相传一秀才在进京赶考途中,遇一樵夫有意试才,手持刚砍到的一根木柴出的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罗字对),后人对的较为理想的是“因火起烟夕夕多”,但这句下联的二四字与上联平仄不相对,上联的“木”是仄声,下联的“火”也是仄声;上联的“柴”是平声,下联的“烟”也是平声。再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正念倒念一样),有人对“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也有人对“山东落叶松叶落东山”。类似的上联,您不妨对对试试。另外,每年元旦、春节之前,网上都征集春联,您也可试着编几幅对联发个贴子。

2.练习创作律诗

因为律诗的中间四句必须是两副对联,否则不成律诗。创作绝句时也可有意打造对仗句。由于律诗(包括律绝)须押平声韵,四联或四句须用同一个韵部的韵字,四联或四句还须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这就比单纯地撰联答对难度加大了。因为在创作律诗过程中撰写对仗句时须考虑到上述制约因素,尤其是韵律因素,在打造对仗句时,不妨先从韵脚字及平仄格律出发琢磨出对句(下联),返回来再去想定出句(上联)。当然,按着正思维顺序撰联,然后再逐字斟酌修饰也是可以的。

总之,写好对仗诗联是创作格律诗词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需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想写好对仗诗联,我觉得可以按着“学习对仗知识,奠定习作基础;了解对仗规则,明确诗联要求;研读骈句对韵,积蓄创作实力;博览趣联故事,培养创作情趣;注重创作实践,努力锻炼提高”的路子去探索尝试。以上意见建议仅供参考,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