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使诗词妙趣横生 叶鸿玑 活用数字于诗词中,常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渲染气氛,使诗词妙趣横生,强化诗情效果。我在学习古诗词名作中,常见的数字运用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精炼有力。 例如:张祜宫词二首(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①何满子——舞曲名,声调哀婉。 ②君——这里指唐武宗。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宫怨诗,共20个字,却以举重若轻、驭简有力的笔力,把一个宫女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人生遭遇浓缩其中。 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着笔,写入宫之久。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惨的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20年之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怨已久的怨情。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距离、以“二十年”表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的清晰、准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二、借助夸张,运用确数,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数字运用,有借助夸张,运用确数,虚实结合,数字虚化等多种表现手法,均可使诗词富有趣味,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来表情达意的,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诗中写当他看到满院盛开的红牡丹时,想到有一天它们会枝残叶败,红衰香褪,禁不住无限伤感,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到了晚上遍数群花“唯有两枝残”,满院的牡丹正盛开着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确数的运用,刻画出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的淋漓尽致。 又如:杜牧的《题齐安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号角的声音。②一声——第一声。③潋潋——写江水在黯淡无光的夕阳中微微波动。④长亭——可理解为驿,极写数目之大,家乡遥远。 诗中“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其中的“七十五长亭”妙笔生花。按唐时的计量算,黄州的齐安距长安2255里,驿站(古时30里为一驿)恰合“七十五”,如此看来,很是确数。但诗人站在夕阳中的城楼上眺望,猛听到暮角一声长鸣,蓦然生出浓烈的乡愁,而家乡之遥远哪里能尽数丈量呢?以此说来,又是虚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思乡之情,意味深长,感染力强。数字运用之妙,可见一斑。 又如: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①行路难——古笛曲。②碛(qi)——沙漠。 该诗“三十万”的用法,是确数还是虚指,难以确定,可以理解为“虚实结合”。突出强调整支队伍,都听到了这哀怨的笛曲,都被其凄迷伤感的情绪所感染,烘托出广大远征战士“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哀怨之情。 三、在虚化、烘托一种哀怨之情时也常用数字。 诗词是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之一,当诗人要表达一种绵延无边的哀愁或忧怨时,也往往用数字,烘托出相思离情的凄凉气氛,有极强的感染力。如:上述杜牧《题齐安城楼》的“呜轧江楼角一声”:齐安城江楼之上,杜牧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乡关,正出神之际,忽听一声角鸣,蓦然惊醒才见天色已晚。“一声”这个特殊情节,不是只一声,而仅写一声烘托出相思离情的凄凉气氛,有极强的感染力。 又如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蒹葭(jian jia)——生在水边的草。②故国东来——东来故国的倒装。 诗中“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诗人笔下分明透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转,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绵绵来矣。 可见,这几处的数字不是确指、夸张,也非虚实结合,它是一种虚化烘托,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使诗词境界全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由此看来,在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数字的妙用,可以夸张,可以确指,也可以虚实结合,更可虚化烘托,运用的恰到好处,便可妙趣横生。总之,其作用都是渲染诗情、拓展意境、强化情感氛围,最终达到“言志”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