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期待您的加入!

 书韵墨香悠悠 2016-02-25
新世纪小学数学
 微信号:xsjmath(←长按复制)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光盘 

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Since 1995)2016年第2期活动将于2月26日14:00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后主楼1124举办,本期邀请了美国北卡夏洛特分校教育学教授David Pugalee以Using Writing to Extend the Cognitive Level for Mathematical Tasks为主题与大家讨论。快来加入我们的讨论吧!

 

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

二十周年特别活动侧记

 

  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于1995年创办第一期,如今已过去了20年。期间针对70多个专题进行了讨论,邀请国际、国内逾100位学者参加报告,近5千人次参与了讨论,获得广泛赞誉。2016年1月10日,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Since 1995)第138期活动暨二十周年特别活动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邀请了一直引领和陪伴讨论班成长的严士健(图左)、王申怀、王鹏远等老先生们,新世纪数学教材主编刘坚老师(图右)、马复老师,数学新课程推进委员会成员孙晓天、曹一鸣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李仲来书记,《数学通报》保继光、郑亚利老师,《小学教学》殷现宾老师等数十位学者、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参加了活动。



昨天——偶然之中的必然

  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是在一个偶然的相遇中产生的。


  “1995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先生询问我课题研究的进展。”刘坚老师回忆道,“我做了简要汇报并坦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什么是现代数学的本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什么样的数学是最重要的?如何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处理好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面对我的一连串困惑,严先生和我说起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说起他在数学系组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讨论班,他说如果你们愿意他可以帮助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天元基金中争取一点经费,同时根据我们内容的需要每次邀请一位数学家讨论一个与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相关的某个数学主题。从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每月一次的数学教育讨论班就几乎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


  就这样,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在偶然相遇之中发起,但是这也是严士健先生和刘坚老师一直在心中酝酿的对数学教育发展期望的必然。


  如今,当年的创办者们在席间就坐,与年青一代们共同观看回顾短片,一幕幕场景闪过,一张张相片呈现,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对当年的追忆,也是对讨论班这二十年成长的欣慰与对当今积极参与活动的年青一代们的赞赏。


  “……我们能坚持下来,对中国的数学、中国的科学,甚至于中国年青一代的素质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严士健先生的寄语是对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二十年一步步走过的肯定。

今天——讨论班带给了我们什么?

  参加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有很多,有的人甚至连续多年、期期不漏地参加活动。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秋爽老师的发言说出了大部分参与者的心声:“由于时间有限,在很多老师们的心里虽然有很多话要说,很多想法想与大家交流,却来不及梳理表达出来现场发言参与讨论。但是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通过研究专家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专业表达的方式,把理性与实践巧妙对接,不仅在工作中对我们有所助益,专业方面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王瑞霖老师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参加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已经十一年了,当年她作为一名学生曾经非常频繁地参与讨论,如今她已成为一位一线教师,仍旧坚持参加讨论班活动,并不断推荐更多的人也参与进来。王瑞霖老师回忆道:“十一年的参与让我对数学教育的全貌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成长过程中让我无限地接近数学教育的灵魂。感谢各位老师!”

明天——讨论班究竟怎样做才算好?

  1.氛围浓厚

  讨论班关键在于“讨论”。讨论的过程很重要,过程本身有很多结果所不能替代的东西。讨论的气氛要浓,不同观点没关系,大家可以争论,不能做成报告会的形式,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给年轻人更多的发言机会。


  2.形式多样

  讨论班的组织形式多样,并且涉及各个方面。不仅是数学,还有心理学方面等都来讨论班讨论、交流、融合才能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


  3.新生力量的融入

  最近大热的《芈月传》中,秦王赢驷在秦国开了一个“四方馆”,凡到“四方馆”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四方馆”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姑且不论“四方馆”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它广泛吸纳各类学者们互相争辩、交流、吸收就值得今天我们的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来学习与发扬。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新生的力量会带动讨论班的思想更加活跃。


  4.成果的沉淀

  讨论班是学术性的,应该把讨论之后的体会形成文章。

未来——让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在推进数学教育学术繁荣中发出更多的声音

  正如刘坚老师所说,参加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的人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大家围绕与数学教育相关的某一个特定问题,不同背景的人各抒己见。没有具体的目的性,更没有功利主义色彩。因此,更彰显其价值——促进数学教育的学术繁荣。


  如果我们能够对中小学的数学内容逐一的深入开展讨论,把数学家的思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数学教育的考虑、国际数学教育相关内容的学术研究等等,呈现、交流、碰撞、实践,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值得期待!


北京数学教育讨论班欢迎您,

讨论,让数学教育更具思维的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