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大学生小说成瘾的心理分析2

 昵称30971130 2016-02-26
  型几类诱因:
  1. 性欲不满足:抑制、疏导性需求的能力差
  2. 社会关系(爱)的需求不满足:家庭教育不当,与父母关系不好,爱情失败,没有知心朋友等
  3. 尊重需求不满足:在群体中因为某些原因被人歧视,或社会形象和自我形象消极(自卑)等
  4. 自我实现需求不满足:学习成绩差、社交能力差等
  由于这些需求的不满足,成瘾者倾向于在小说故事的主人翁中获得虚拟的实现.
  某成瘾者对致瘾小说做了细致分类:一是写得好,更新有规律的;二是历史架空类的,就是让现代人回到古代,“我常想,如果换成我会做什么?”三是描写热血青春的;四是一男配多女,天天发横财,人和人之间全是勾心斗角的,“就是做白日梦的那类内容”。其中第二类表现了现实不能满足某些自我需求,第三类集中表现了自我实现需求不满足,第四类表现了性欲不满足和爱与尊重的需求不满足。 此外,价值观偏离也可能导致小说成瘾,如有人抱着享乐的观点生活,缺乏事业心与责任心,自然容易放任自己。
  小说成瘾的各种心理过程
  这里并不详细探讨成瘾的最初诱因,因为笔者认为它不重要.就如一个放在半球顶部的质点,如果不受扰动,它不会滑下去,但只要有一点点的扰动,它就会滑下去,而且速度和加速度越来越大.而如果是放在碗底,一般的扰动对它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6/15页
  1. 动机与意志过程
  读小说成瘾的人,其读小说的正向动机是本我---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反向动机是超我---读小说有害学习,因此否定读小说的冲动和行为.这是一个趋避式动机冲突,其两个方面的强弱对比在不同时间并不一样,当读小说的那一面占了上风,而客观上又有阅读小说的可能,这个人就会去读小说。在某些条件下,支持读小说的那一面能持续加强。
  1. 对学习相对小说在某段时间内兴趣较低;
  2. 意志力不够强,不足以抵挡小说的诱惑;
  假设此人还有比较强的否定读小说的动机与相对不太弱的意志。一旦开始看小说,看小说的动机会立刻得以增强,而反对的动机减弱,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看小说的行为。这种动态还不算不健康,关键是很多人的反对阅读小说的动机是通过计算损失的学习时间来激发的,而在看小说持续时间还不长时,此人认为还没有损失很多时间,故继续阅读小说;而随着时间的渐渐增长,阅读小说的初始动机(获得愉悦感受,其生理对应物质主要是五羟色胺)达到峰值并开始减退, 而反对阅读小说的动机越来越强,但是此时因为体内的内啡肽分泌水
  7/15页
  平正值高潮,σ-阿片受体使得理性思维活动受到抑制,内心充满焦虑。此时的思考往往是不合逻辑的,无法支持学习的愿望和反对小说的一面,如“反正都看了这么长时间,再看一会儿又有什么,三个小时十分钟和三小时有什么区别”等等。同时,反对阅读小说的动机也在起作用,使人充满内疚与羞愧感,从而进一步增强焦虑,抑制理性思维。后来,由于外部因素如熄灯、机房下班等,或因为内部因素(内 啡肽分泌减少,反对阅读小说的动机强到了克服了维持的动机)等,小说阅读停止。如果此时存在学习的可能,此人有很大可能转向学习,但因为内疚与羞愧感以及σ-阿片受体的作用,情绪低落,伴有焦虑,并且理性思维能力差,学习效率低,不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而此时的疲劳使得长时间学习恢复正常状态变得不可能。这些使得反对阅读小说的动机受到了抑制。而支持阅读小说的动机虽然暂时受到了抑制,但是在阅读小说获得的愉悦感中,总量得到了强化,下次会更强烈地作用,形成了依赖性。抵挡小说的意志就这样渐渐消退。
  同时,成瘾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在起作用。不同的人,其方法是不同的。成瘾者大多并不认同小说成瘾,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部分采用了压抑、否认的防御方法,不去思考或者拒绝承认自己成瘾,从而逃避心理压力;部分采用了转移的防御方法,如据笔者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两个小说成瘾者脾气变得暴躁,易向人动怒;还有部分采用了退化的防御方法,据 BBS 上说多年前合肥联合大学(今合肥学院)一个武侠小说成瘾者精神失常,不承认自己是大学生,别人问他考
  8/15页
  试挂科(不及格)怎么办,他答“我根本没有××课,挂什么?”等。极少的部分采用了合理化的方法,即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认为读小说是有益的,学习是令人厌烦的。这些防御方法帮助维持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但却引起了新的问题,并且使得成瘾本身更复杂,更难以克服。
  2. 情绪与情感过程
  小说成瘾者往往在情绪低落时开始一次阅读小说的行为。成瘾者在开始阅读小说时,其情绪状态是由低落渐渐高涨,并受到小说具体情节的影响。笔者观察到了一个成瘾者激动地敲击面前的显示器,口中不停地怒骂,原来是屏幕上显示的小说中的主人公被暗算了,“当场倒地而死”,导致了读者情绪突然变化。而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随着体内反对动机的逐渐加强和五羟色胺浓度减退,情绪渐渐低落,伴有羞愧和内疚。低落的情绪抑制了反对动机和学习欲望,也抑制了继续 看小说的欲望。这时,成瘾者会感觉到欲罢不能,结果是时间拖下去,继续增长低落抑郁的情绪。这是情绪方面的正反馈。一次又一次,结果离开了小说的时候,情绪越来越低落,终于到了不看小说就无法振作精神的地步。 长期摆脱不了小说瘾,学习成绩降低,朋友疏远,使得心境忧伤,对一切丧失了信心,从而更加远离正常的事务,如学习、正常社交等。这是心境的正反馈。 同时,小说瘾还使人对现实情感淡漠,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现实信心减退,二是情感异常地集中在了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中。
  3. 群体与社会角色过程
  小说成瘾的人在群体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脱离群体,减少与他人
  9/15页
  交流,二是与其他小说成瘾的人形成小群体,同样与外界脱离,或者是融入网络上的群体组织。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正反馈的陷阱。 当一个学生沉溺小说,学习成绩差,戒瘾屡屡失败,如果缺乏积极的教育和鼓励,就能逐渐导致其社会身份的改变。正是由于社会身份的改变,使教师、同学等对其形成固定印象,进而对其产生了消极的角色期望和消极的评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同学特别是教师对自己的消极言语、态度和表情等就出现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导致其低成就学习动机和戒瘾动机,使其进一步产生偏离角色行为造成瘾的加强和学习成绩的落差。这又会促使教师对其消极的角色期望与评价进一步消极,如此成为一个正反馈的机制,将使之产生消极的人生影响:戒瘾无希望、学习成绩差,与集体关系差,缺乏应有的自信,并出现各种个性发展问题。
  成瘾者的角色偏常是整个自我概念和行为动力系统全面偏离了社会期望,其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行为动机及表现于外的不良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等,都是与其消极的自我角色概念,而不是外在社会的角色概念相适应的。在社会的立场上,他们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状况,偏离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一般期望。对于其自己及其周围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的教师与同学而言,他们已形成了与通常学生的角色概念不同的“差生”、“小说癖”的角色概念。这些人的群体行为动力机制,也正是与这种角色概念相适应的。倘若某成瘾者出现不符合这个消极角色的行为,如努力学习,周围素质比较差的人反而会疑问“这是他(她)做的吗?一定有问题?.”等(此种情况在中科大不常见,但在某些高
  10/1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