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墟发现的“世界最早图书馆”

 徒步者的收藏 2016-02-26


河南安阳的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早已誉满全球,可以说殷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名片”。而最能代表这张“名片”的,无疑是被誉为“中国最早档案库和世界最早图书馆”的殷墟H127甲骨窑穴。
     
1936年3月18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李济先生的主持下,于安阳殷墟开始了第十三次田野发掘。经过近三个月的野外考古,收获颇丰,按照原定计划,6月12日应该是本次发掘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4点,一些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收工,其中一位名叫王湘的考古人员准备在清理完最后一个编号为H127的灰坑后结束工作,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随着他手中工具轻轻地拨动,泥土一点点地剥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库就此撩起了她神秘的面纱。


对于第一片甲骨的出现,负责发掘此灰坑的考古人员王湘原本也没在意,他只看见这片甲骨嵌在距坑口大约1.4米的北墙上。王湘用小铲子向下清理,但这一清理就让他一直忙到太阳快要落山,接连不断的甲骨一片接一片地出现在他眼前。最初是顺着发现第一块甲骨的坯墙向下,连续出现,但愈向下其范围愈广,最后半个坑的墙上都出现了甲骨,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当天收工时,王湘共发掘出甲骨760余片,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像这样的宝贝是绝对不可能留在地里不发掘出来的,经过考古队的仔细斟酌,他们只得先把灰坑用土盖着,上面再用石灰做记号,并派人夜里看守。

晚上回到工作站后,考古人员又愁又喜。愁的是如果明天再发掘时只出现几片甲骨后就没有了,那可就糟了,像这样一批甲骨出现,连一张相片也没有照太可惜了!与此同时,大家又都充满了期望,在清洗字甲的时候还说明天要带两个大筐去现场。但令考古人员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第二天真的要用大筐往回抬。

第二天(6月13日)早晨,考古人员把灰坑周边墙上的甲骨掘出来后,又发现底下还有,并且不止一层,是很多层重叠在一起,直到下午4点多,才将表面所盖的土掘去,全坑均出现甲骨,并且多是整版。


随着挖掘的进一步深入,在距地面3米靠近东北墙边出现了一具人骨架和众多的甲骨。或许是因为灰坑向下沉落的缘故,肋骨及肩骨等有移位。考古人员认真地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拍照。拍完照后,考古人员考虑到这样一大批重要的甲骨,在地里放着太危险,无论如何也要起出,于是他们先用水浇到土上使土软化,然后取出甲骨。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起了一层又一层,而且大量珍贵的甲骨交错重叠在一起找不到边缘,灰坑里面已经没有站的地方了,工作起来十分不便,要使甲骨不受损伤、不紊乱,那将是很困难的事情。

为慎重起见,考古人员和十多个工人没有回工作站休息,都在地里看守,同时警戒的士兵也增加了。夜里,工人们都休息了,但是考古人员都没有合眼,大家考虑着明天怎样才能继续起出这些杂乱腐朽的甲骨,想来想去没有好办法,最后他们决定做一个大箱子,把它整个起出,运到南京再一块块的精细分拣。

说来容易做来难,给这些与泥土混为一体的甲骨搬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考古人员决定把甲骨与泥土混杂的部分单独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灰土柱。为方便工作,考古人员以准备起出的部分为中心,挖出了一个更大的坑,并把甲骨周围的土也都掘去。这项工作耗费了考古人员整整一天的时间。经过处理,甲骨与泥土混杂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高约1米,直径为1.7米的圆形灰土柱。由于时间紧迫,6月14日夜里就让木匠带着工具和材料到地里开始做木箱子。

在搬运即将开始的时候,李济先生本要赶赴四川出差,还应川大新校长任鸿隽之邀,要去作一场学术讲演,但是他身穿一身出门拜客的礼服和一双皮鞋,先行赶赴安阳工地,进行现场指导。李济召集大家仔细研究了每一个细节和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千叮咛万嘱咐,才离开安阳赶去四川。



但是真正搬运的时候,难题接踵而至。虽然考古人员已经把抬运这个庞然大物到车站的任务交给了人称“李扛头”的李绍虞,由于人手不够,在考古人员的多次协调下,直到6月22日才召集来60余名劳力,当大家准备抬运时,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木箱还没有抬起,抬木箱的主杠“咔嚓”一声就被压折了。

万般无奈下,考古人员只得开箱起出一部分甲骨和泥土来减轻木箱的重量,并改用硬度和韧性更好的榆木做为主杠抬运。6月23日将箱盖钉好后,70名工人借鉴抬轿的方法才将木箱抬起,第二天才将这个庞然大物运到车站的站台上。算起来,仅仅3里的路程,竟足足折腾了两天。
    

接下来的数日大雨一直下个不停,直到7月初天气放晴,木箱子才装车起运。几经周折,7月12日,装有H127灰土柱的木箱终于安全运到了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

除了数量惊人外,H127甲骨窖穴出土的甲骨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部分甲骨的内容翔实记录了商朝王室的大小事情,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档案史料,较完整地还原出商朝社会的生活原貌。


上面是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问妇好分娩的事。从生产的日子推测吉凶、性别。   


上面是卜问农作物会不会有好收成的甲骨。



上面是卜问战争结果的甲骨。在辛酉这一天,卜问“化”是否可以战胜“方”。

1996年8月,在H127甲骨窑穴发掘60周年之际,参加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与会专家一致称赞:安阳殷墟H127甲骨窑穴不愧为“中国最早档案库和世界最早图书馆”。

*摘编自郭颖甫《“中国最早档案库和世界最早图书馆”发掘背后的故事》

2016年,是李济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

我们希望前往台湾,为先生献上心香一柱,

同时探寻相隔海峡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那里,与先生亲手创建的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师生们对话,

将我们的考古轨迹,与先生留下的脚步相印合。

无论您是不是考古人,只要心中充满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便真诚期待您能与我们:

一起开启、一起铭“济”这段寻古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