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心得

 莲友书屋 2016-02-26

寒假期间,教务处要求每个教师务必研读《2015年高考试题分析》相关学科部分,并写出心得体会,开学收取。我硬着头皮拜读《分析》,然后低头沉思,仰天长叹,竟不知如何评说。2015年全国语文试卷分为甲卷和乙卷两套。陕西省使用的是乙卷,我就参考乙卷的相关权威分析点评后,联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基层语文教育的严重影响与扭曲,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供医者疗救语文痼疾参考。

先看去年的全国语文乙卷试题吧,共六大题18个小题。依次是论述类文章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实用类文体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这种试卷结构至少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大同小异,基本稳定。看得出命题人一贯延续着周密设计,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极尽考察“全面发展”之目的。然而,正是这种貌似“标准”“全面”的考查让每一个基层学校的学生厌学语文,老师没法教语文了。你好好查看一下三十多年以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吧,基本上是学的不考,考的没学(默写除外)——似乎学语文的都是天才,似乎母语考查就该任意拔高。于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语文试题不断地花样翻新,玩着“迷踪拳”,让多少老师尴尬无奈,让多少学子绝望厌学。更有甚者直贯小学,几乎从初三到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都充满了高考的余威和影子。高考这个国家层面的选拔用人机制神奇地充满魔力地统辖控制着全国一切教育,似乎基层教育就为高考,高考就是基层教育的终极目标。多么荒唐、荒谬的思维与观念呀!难怪几十年来,中国教育每况愈下,“素质教育”成了口头禅。仅从高考语文试题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还是回到正题吧。乙卷第一大题论述类文章阅读,3个小题。权威分析指出:这一题总得来说不太科学,考查的角度与方法太单一、死板、落后,毫无一点新鲜感与科学性,人文性也不太浓。

在我看来,这类题本就是拔苗题,尤其对于当今普遍厌学语文的学生来说,连课堂上的经典课文尚且不去阅读,理解不了,何况面对如此生疏、如此急促的阅读呢。这就是教与考严重脱节的表现,是出题人闭门造车想当然的考查。

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又分三个种题型。

其一、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文本理解和翻译。权威分析指出:断句题比较简单,文化常识更是简单,第三题是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考查,是个传统题,难度也不大。最后是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只是文化常识是个新考点,需在以后的复习中给予关注。

在我看来,不在于题型或难度,而在于出题人对文言段落的选择。如果是好读好懂的,学生们还可以碰碰运气;如果是生僻难读的,那就只有认栽认命了。

其二、古代诗歌阅读,2个小题。权威分析指出:从后面两个题的内容来看,有一个大的变化,即将另一首高中课本里出现、考生们都比较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拿来作对比,考查其写景的角度的不同。这个出人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用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对古诗,对课本,对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更为关键是,如果考生没有将《白雪歌》背下来,此题则全然无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力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看来,这种联系课文的考查无异于突袭或打闷棍,让考生手足无措又怨不得别人,可谓阴毒。

其三、名篇名句默写,3个小题6句填空。权威分析指出:出人意料的是继续考查了《离骚》,因为去年已考查过了,今年再次考查,我认为是一种反猜题法的显现,让考生以后不要在猜题方面动脑筋。真是用心良苦呀。高考三十年了,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两次,这是第二次。而且没有考查课外的、初中的。

在我看来,这是高考语文最接地气的试题,只要不是从心刁难考生,一般问题不大。这也是让老师能要求学生用心读书的一个坚实理由吧,可惜学生从中获利太少,很难改变对语文课的厌学情绪。

第三大题文学类阅读,4个小题。权威分析指出:这些年的高考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生在小说与传记的选择上,大都选择的传记,因为相比之下,传记比小说简单多了,这便渐渐地失去了二选一的意义与目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考查传记这一文体呢?它本来的文学因子与意义就不大呀。回归从前的散文考查不就很好的吗?对语文,对学生,对生命,对生活,对文体,不都是很好的一种考查文体吗?为什么考查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取消了呢?不懂,真的不懂。

在我看来,这就是出题人闭目塞听,不考虑语文教学的方向,不管基层实际,故弄玄虚,玩“魔术”,让一线老师心虚胆怯,让更多学生无所适从,终于痛下决心厌弃语文学习。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体阅读,4个小题。权威分析指出:此传记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它首先采用的是自传体,与往年所选用的他传体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个创新点,二是传主本身就是一位古文大家,用来考查语文比较恰当;三是后面的几个题的设计上,无新意,但知识点覆盖较为全面、科学、合理。四是难度太大。

在我看来,这虽是为了让考生有自主选择权,发挥个人特长而与第三大题合起来供考生选做的。但考场之上,时不我待,争分夺秒,而选文都篇幅都较长,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上半斤八两,分不出什么特长。则出题人的良苦用心反而让考生陷入迷惘,加剧了考生心理紧张度,不利于正常发挥。再次暴露了国家教与考的严重脱节的弊端。不可不慎啊!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5个小题。权威分析指出:15题,往年的排序题不见了,出了个新型的,让补句子,而紧接着后面的16题,还是补句子,两个题考查一个知识点,这是高考语文史上是很少出现的情况。那么为什么要浪费这么一个试题呢?难道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点与能力整套试卷全部考查完了吗?原因真的百思不得其解。再看17题。属于图文转换型。去年就是图文题,今年再考,有背常理。因为每年的语文试题里就这个题型变化最大。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需考查的知识点太多,只有在这一个题上变化,才可以很好地指导平日的高中语文教学。否则,好多学校便不会去关注这些语文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了。另一方面,只有变,才可把语文的考查变得灵活了,自由了,也更加全面而科学了。如由早年时考查的仿句子、变换长短句、根据情境写短语、写对联、应用文改错,到去年的图文转换,等等,此题可考查的内容太丰富了,方式太多样了,只有这样,才可涵盖高中语文丰富的知识,考查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字千金,惜题如金的高考试题里,它(17题)的出现真的是一种浪费。

在我看来,这类题还能多少考查学生即兴、真实的语言运用水平,而且不仅在题型变化上出新,更要在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上要求考生写出高水平的语段来,从而显现能力距离。也可以突出“语文”的特色来,从而促进基层语文教学重视能力培养,而不是花拳绣腿。

第六大题作文,属于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写一封书信。权威分析指出:严格地从高考材料的要求看,选用这则材料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其思辩性不是很强,立意点不是很多。虽说整个社会对事件的争议比较大,但这个大不能代替高考学生的能力考查,更难以考查出学生的知识量、才华、智慧、哲理性等方面的才能。毕竟它是一件普通而不平常的事件,没有经过什么精心的艺术加工,属于原生态,不典型,不文学化,更不艺术化。原样不动放到高考试卷里,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粗糙性、平淡性与局限性。再加文体的限制,难以考查出考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创新能力与文学才华。和浙江、上海的作文题相比,还是差点火候。

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全部,最后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作文。可以说,一篇作文涵盖了十二年语文基础教育的全部要点,诸如汉字书写、错别字和病句的辨别、标点和语法、阅读理解、词语积累(含熟语、名句默写的考查)、修辞文法、思想见地、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文学修养、文化底蕴,等等,都在那一篇作文中集中体现着,根本无需多余考查那么多,最后让已经昏头昏脑的考生再去写一直都怕写的作文,岂非本末倒置?这大概也是智慧的古代先贤们以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原因吧。可惜我们自“五·四”以来,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片面追求与数理化“等同”的所谓“标准”试卷,将好端端的传承了上千年汉语言所特有的考查方式,硬生生改得不伦不类,杂七杂八,胡子眉毛一把抓,重复繁琐,拔苗助长,教考脱节,失去了语文本有的魅力,让一线语文老师们越来越教不了,也让学生望而生畏,普遍厌学。如果我们今天还不彻底反省,回归正途,则高考语文只能在迷宫里打转,泥潭里深陷。最终用这种“慢性自杀式”的考试断送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脉。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国内学语文与学英语的对比,你就可以确信无疑了。

以上一孔之见,零零碎碎,抛砖引玉,尚待有识之士系统总结,精辟阐述,以期指引中华语文教与考走出困境,走向正途,让民族魂魄——现代汉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成为世界最有生机魔力四射的世界通用语种之一。则我辈前不负古圣先贤,后无愧万世孝子贤孙矣!

 

注:文中所引“权威分析”均来自“赵明生的博客”《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全国大钢卷)》

 

                                 20162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