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4月19日:常规教学:《寡人之于国也》

 图书馆6522 2016-02-26

我是将《寡人之于国也》当作一篇材料作文来讲的,最近一直在训练学生写评论,但是总感觉在逻辑论证方面比较薄弱,我想能否从课文入手,让学生感受一些基本的论证方法。

一上课,我就打出了一个材料:

梁惠王认为,他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他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他的百姓并不更多。 孟子,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这其实是第一段的翻译,我让学生总结了一下这则材料的要点。其实很简单,梁惠王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我比邻国的国君更尽心。2、我的子民没有增加。而孟子的回答就是从这两个问题入手的:1、你比邻国国君更尽心,这是事实,但本质上是一样的。2、要想使子民增加,必须行“王道”。

在总结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疑问:“既然老百姓已经迁徙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粮食运到河内呢?”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幸好我有准备,之前看了焦徇的《孟子正义》,书上说:“凶谓荒年,移民之壮者,就食于河东;移河东之粟,以赈河内之老稚者。”这样一讲,事实就清楚了。

回到刚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孟子采取了驳论的论证方式,采取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注意: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立论和驳论,后者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具体的方法。孟子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采取了“请君入瓮式”的论辩方法,导致梁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也是孟子论辩的一个特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于是略讲过去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立论,建立自己的观点,孟子的观点就是要行“王道”。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给学生穿插了一点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果以“王道”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我大致也听明白了,无非就是四个方面:

·   1、什么是“王道”?(概念分析)

·   2、为什么要行“王道”?(原因分析)

·   3、怎样行“王道”?(措施分析)

·   4、行“王道”有什么意义?(价值分析)

所有的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这四个方面,只不过侧重于概念分析和原因分析的作文显得比较深刻,而侧重于措施分析和价值分析的作文显得比较浅显。孟子在此处并未进行概念分析和原因分析,而是直接进行措施分析,即如何行王道?

在孟子看来,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即“王道之始”,主要就是吃饭和住房问题,粮食够吃,木材富足,那么王道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这是针对全体人民的,从宏观上进行概述的。第二步就是“王道之成”,主要是从个体家庭的角度阐述的,其中又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物质生活主要是养蚕织丝、养禽养畜、多种粮食,精神生活主要是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王道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两段其实是正面论证。

接下来就是反面论证,即如果不这样做,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孟子提到了“王无罪岁”的问题,让我感慨良多,课堂上禁不住充当了一把“愤青”,这其实有损我温文尔雅的形象。反观当今社会,出了问题立刻从客观方面找原因,而不从体制、管理的角度进行反思,这与“罪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统治者,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孟子,看看孟子思想中包含的可贵的现代因子,例如可持续发展、两个文明建设、主动承担责任之类的,不要一味地拿着外国的陈词滥调当作珍宝,祖宗的传统丢不得。

总之,这篇文章相对简单,提出问题之后,孟子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方面是驳论和类比论证,第二方面是立论和对比论证。这两种方法都值得学习,并且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