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治感冒 中药有良方

 zgkxm 2016-02-26

博大精深的中药药性纷繁复杂,而位于沿海的泉州地区,在万物生发的春天时节,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定的季节,使这一地区的人群湿气较重、感冒多发。如何祛湿养生以及药膳调理是许多市民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且听泉州本地的名老中医从中药药性入手讲解如何对症祛湿及预防感冒。


辨别祛湿药物分辨祛湿部位

湿邪易侵犯人体下部,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针对不同的致病湿邪,祛湿药大致可分为四类: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祛风湿药。

祛湿药物易耗伤阴津,体弱多病者慎用

如今正处春雨绵绵之际,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容易导致人体内湿气加重。此外,泉州位于沿海,特定的地理因素让这一地区的人群体内湿气较重。

“湿”从字面上看与水有关,具有液体的属性。湿性重浊,“水往低处流”,故湿邪易侵犯人体下部,表现为水肿、身体沉重困乏或四肢酸痛。湿性黏滞,即可出现秽浊、黏腻的症状,如腹泻、小便浑浊、大便稀薄、妇女带下等;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刘德桓说,中医把凡能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治疗人体内湿邪致病的药称为祛湿药。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治疗时,外湿宜散,内湿宜化、宜渗,针对不同的致病湿邪及所表现的不同症状,中医将祛湿药大致分为四类: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祛风湿药。

第一类药可祛除散于肌表或脾虚引起的湿邪;第二类药用于水湿内积引起的水肿、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第三类药用于湿邪与热邪同时致病的情况;第四类药用于风邪、湿邪共同引起的,主要是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病变。此类药多辛苦湿燥或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津,故体质阴虚者、病后体弱者及孕妇应慎用。

芳香化湿药:祛除脾虚引起的湿邪

芳香化湿,运用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法。芳香而温燥,具有化湿健脾之功。常用藿香、佩兰、紫苏叶、白豆蔻等,并配合淡渗利湿、燥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香苏平胃散、藿朴夏苓汤等。

若湿困脾胃,运化失常,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稀溏,苔白腻而厚,脉缓等。治宜芳香化湿,理气和胃,方用香苏平胃散。若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脘脾闷,不饥不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芳香化湿,宣透气机,方用藿朴夏苓汤。

代表药物: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若湿阻中焦、脘闷纳呆者,与佩兰等同用;若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2)用于呕吐、泄泻等。若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若胃寒呕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连、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3)用于暑湿症。其治暑湿,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4)用于发热恶寒、胸脘满闷。配伍紫苏、陈皮。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利水渗湿药:用于水湿内积引起的症状

利水渗湿,指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一类药物,也叫利水渗湿药。是中药中的利尿药,但也不完全等于利尿药,同时兼具抗菌、利胆等作用。

湿有两种含意,一是有形的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肿,尤以下肢水肿明显者,宜用利水渗湿药消除水肿。二是痰饮,黏稠的液体为痰,如慢性支气管炎就有大量痰液积留,胃炎等会引起水分或分泌物在胃内积留,以及体腔内的异常液体(胸水、腹水等)都属于痰饮,可适当配合利水渗湿药治疗。

利水渗湿药中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有利水消肿之效。主要用于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肾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悸,以及水走大肠引起的水湿泄泻等证。常用药有茯苓、猪苓、赤小豆、薏苡仁等。

利水渗湿药忌用于阴亏阳少的病证,对脾虚水肿应以健脾为主,不宜强调利水。临床应用时,宜按病证选用药物,并适当配伍。

代表药物:茯苓

【别名】云苓、松苓、茯灵。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证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人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人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剂:3—45克。丸散:3.18—9克。

【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两邪致病的病症

清热利湿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

代表药物:滑石

【别名】液石、共石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用法用量】10-20g。外用适量。

【注意】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律伤者忌服。

祛风湿药:祛除筋骨风湿之邪

风湿药善祛除肌肉、经络、筋骨关节之间的风湿之邪。此外,还分别具有散寒止痛、舒筋活络及强筋骨等作用,故适用于外湿而挟风寒之邪侵入肌膝、经络,进而深入筋骨关节而成的风寒湿痹症。

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常用药有独活、威灵仙、木防己、木瓜等。

祛风湿药多为辛温燥散之品,容易伤阴耗血,故阴虚血亏者当慎用。若病程较长,祛风湿药,经久不愈者,可制成酒剂、丸剂或散剂服用。

代表药物:独活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独活辛散苦泄,气香温燥,既温燥寒湿,又辛散风寒湿邪,具祛风湿,止痹痛之效。凡风寒湿邪留侵于肌肉关节者,无问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证最为相宜。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寒湿痹痛,两足痿痹不能行走,常配桑寄生、防风、牛膝等祛风湿补肝肾之品,以标本兼治,如独活寄生汤。

【注意】阴虚血燥者慎服。

辨证运用中药治感冒

感冒是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春季是人们易患感冒的季节,感冒又称“伤风”,是春季里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在成年人大多数为鼻病毒引起。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不适等。重则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有明显的流行性,称流行性感冒。

苏齐说,中医学常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等类型。风寒型常见明显恶寒、无发热或微热,遍身酸痛,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型常见发热稍恶寒、头痛、鼻涕黄稠,口干,咽红,舌苔薄白,脉浮数。夏季感冒中医称为暑湿感冒,也就是俗称的热伤风。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这时大家较易贪凉,如吹空调等,由此感染风寒之邪。

(一)通用方:[原料]金银花30g,贯众20g,桑叶10g;[用法]将上药加水200毫升,武火煎10分钟,取汁60毫升,每日2次服;[功效]解毒清热,预防流感。适用于流感病人,流感流行期,服3-5日有预防作用。

其中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的功效,主治温病发热,热毒痈疡等症。其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同时还能抑制与杀灭咽喉部的病原菌,对老人和儿童有抗感染功效。所以,经常服用金银花浸泡或煎剂有利于风火目赤、咽喉肿痛的治疗与康复。

(二)风热感冒方:[原料]桑叶、野菊花、枇杷叶各10g;[用法]将上三味晒干,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功效]清热散风,解表化痰。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

其中野菊花性苦、辛,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清肿解毒。有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痈疽、丹毒,火热上攻之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等症。常用于夏季热疖皮肤湿疮溃烂,并有治风热感冒之效。

(三)暑湿感冒方:[原料]板蓝根30g,葛根15g,鲜芦根30g;[用法]将上三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功效]清热解毒,用治流行性感冒,症见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

其中板蓝根性苦、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烂喉丹痧等疾病。

(四)风寒感冒方:[原料]带须葱白30g,淡豆豉20g,黄酒50g;[用法]在砂锅内加水1小碗,水沸后将豆豉放入煮10余分钟,再把洗净切段的葱白放入,继续煮5分钟,然后加黄酒,立即出锅,趁热服下,注意须避风寒;[功效]祛风解表,发散风寒,温中降逆。主治风寒感冒,症见头痛发热、虚烦无汗,呕吐泄泻等。

其中淡豆豉性辛、甘,归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

药膳调补能辅助祛除疾病、强身健体

药补不如食补。饮食为人所不可或缺,于自然进食中获补养之效,较之刻意服药,当然更有益处。但食品毕竟性味偏于平淡,对于病症难有显著之效,故仍须佐以药物,古人用中药与食物共同调制而成的食品,就是药膳。

中国药膳历史悠久,从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配方药膳的药物。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记载的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从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养老食疗》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提供了丰富的药膳资料。而今有关药膳的著作更是种类繁多了。

泉州名老中医林禾禧说:“药膳是中药和食物结合在一起,它必须寓药于食,富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与食物美味于一体,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良好功效。服用药膳能辅助祛除疾病及强身健体,使体质虚弱者得以增强体质,健康的人得以更加强壮,对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寿有独特的功效。”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有创根基,尚于强半。”中年是人生自盛而衰的转折点,更需要保健调养,运用药膳调补,不但使中年时身体强壮,也可防治衰老。林禾禧介绍以下几种药食合一的中药材与养生食谱:

人参

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心、肺、脾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参对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或因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自汗,或脾气不足倦怠疲乏、食少便溏等症,有独特作用。对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可急用。

人参的用量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及人体体质而确定用量。一般一次服2-3g,如病情需要可增加重量,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提倡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特别小儿、老人应从小量开始,逐步增加用量。

●龙眼人参炖瘦肉:[原料]龙眼肉20g,人参5g,枸杞15g,瘦猪肉150g。[制作与用法]猪肉洗净切块,龙眼肉、枸杞洗净,人参切片,将全部用料同放于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用文火隔水炖至肉熟即可食用。[功用]大补元气、养血生发。适用于气血亏虚而引起的脱发者。

黄芪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二经。黄芪善补益脾肺之气,有“补气之长”的美称。黄芪对气血两亏之证,能补气以养血,气盛则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是适用于贫血、便血之要药。黄芪又擅长升举阳气,对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及久泻脱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黄芪还能实卫固表以止汗,为治体弱表虚,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之良药。另外,黄芪还有补气生津治消渴的功效。它对疮疡久溃不敛有托毒生肌之效,被称为“疮痈圣药”,对治疗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作用也很好,其补气利水的作用是治疗气虚浮肿的要药。

总之,只要人体出现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均可运用黄芪。也就是说,只要有虚证出现均可服用黄芪。

●黄芪羊肚汤:[原料]羊肚500g,黄芪25g,黑豆50g,精盐、胡椒、羊肉汤各适量。[制作与用法]将羊肚洗净切丝,黄芪稍浸透,黑豆去杂洗净。将羊肚、黄芪、黑豆、盐同入锅内,注入羊肉汤适量共煮,煮至羊肚熟烂,调味即成。[功用]补气升阳,止汗,健脾补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