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玉精英详解(二)

 天宇楼33 2016-02-27

【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中国古玉”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页面内容



        锥形玉饰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佩饰物。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9号墓出土。长3.3-12厘米。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日益扩大,富有的人习惯用各种玉饰装扮自己。瑶山7号墓出土的这组锥形玉饰即是当时的装饰品。锥形玉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人体装饰品,原始人或把它垂挂在头发上,或把它戴在颈项上,或把它佩在腰间。


        玉钺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礼器。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8号墓出土。长16.3厘米、宽13厘米。使用玉钺时,利用钺身的穿孔捆绑木柄。发掘时发现已朽的木柄痕迹,柄长80厘米,柄上端装有玉钺冠饰,柄下端装有玉钺端饰。玉钺身、木钺柄、玉钺冠饰和端饰组成了完整的玉钺形态。另外,在本钺柄的一侧还发现两个小玉琮,当为玉钺的挂饰。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周武王手持一把大钺指挥军队进攻。钺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权杖性的兵器。瑶山7号墓的主人,当是拥有一定军权的特殊人物。


        玉琮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礼器。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高4.4厘米。《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7号墓的主人拥有精美的玉琮,说明他是具有巫师职能的人。 


        山形玉饰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冠饰。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高4.8厘米、宽8.5厘米。这件玉饰有三个叉,左右两叉各刻有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有竖向直孔一个,出土时中叉紧连一根长玉管。山形玉饰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头部,且与成组的锥形玉饰相邻或叠压。7号墓的主人拥有玉钺和玉琮,是一位集军事权力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他把山形玉饰戴在头上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尊贵地位。


        玉镯 新石器 良渚文化。直径6.7厘米。此器为圆筒形,通体精磨抛光,边缘未进行磨圆处理,基本保持切割后形成的棱角。良渚文化玉镯形器较多,出土时通常位于人前臂手腕处,有的外壁还雕琢有平行斜向凸棱或兽面纹等。


        梳背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57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高3.4厘米、长5.7厘米、厚0.4厘米。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顶部中央凹缺,内有椭圆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状,带圆形销孔。通常认为,其原应与梳齿构成组合器。有素面、刻划和透雕等多种,主题是神人形象。在瑶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这种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于墓主的头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首领的冠饰。


        璧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84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神面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72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高5厘米、面长7.5厘米、射径7.7厘米、孔径6厘米。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玉璧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直径20.5厘米,厚0.9厘米。这件玉璧造型圆整,纹理斑斓,中心穿孔较小,器身残留切割痕迹。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为两类:一类玉质细密,色彩纯净,制作工整,通体抛光,工艺十分考究,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应该属于礼玉之列。另一类玉质稍逊,多数纹彩斑斓,制作粗糙,璧形不圆整,甚至有破损,加工时打磨不彻底,玉璧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也没做抛光处理,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脚下方,有学者认为此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玉璧中间有圆孔,通体扁平,古人把玉璧中间的穿孔称作“好”,四周的宽边称作“肉”,“肉”的宽度要达到“好”的直径的一倍以上,才可称作璧。《周礼》云:“苍璧礼天。”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故做成圆的玉璧来祭天。近年来在良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璧。这些玉璧又大多成批地出现在墓葬中,有的玉壁制作粗糙,璧形不圆甚至有缺损,这样的璧显然不可能是祭天的礼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粗糙的玉璧是为赶埋葬时间而匆忙制作出来的。


        玉琮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1958年征集。高49.7厘米。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对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这件玉琮阴刻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两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为一体,最直观地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现了单纯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与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 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 微信号:mjj-610

电  话:010-87664205 87664115

E - mail:2014yuwenhua@sina.com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电  话:010-87664205 87664115

E - mail:2014yuwenhua@sina.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嘉多丽园5号楼2单元301室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