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玉器工艺及常见修饰手法解析 新石器时代的玉工解、剖玉料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采用制作石器的方法,以打、敲、砸的手段,将玉石削成玉块或玉片;二是以石英石、黑燧石等硬度高于玉料的石钻解玉;三是用锯切解玉料,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保留有抛物线形的切锯痕、圆弧状阴痕、同心圆切痕。浙江平湖乍浦建利村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图1),两面有多处凹弧形的线切割痕。 图1 其它新石器时代玉器留下解玉痕迹的案例 玉环·齐家文化·甘肃定西安定区内官营镇清溪村出土 玉环·崧泽文化·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 玉环·薛家岗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 玉璜·良渚文化·安徽马鞍山烟墩山遗址出土 带盖玉柱形器·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瑶山9号墓出土 玉钺·凌家滩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的玉工用钻头和着砂水在玉器上钻孔,有管钻和锥钻两种。用管钻钻出来的孔,通常直壁圆形,孔壁或带螺旋纹,或未彻底钻透,留有圆管钻圈;用锥钻钻出来的孔,两头呈喇叭形大开口,中间狭小,大多是两面对钻,所以有些孔错位。浙江余杭反山14号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图2),一面局部留有线切割痕迹,对钻孔的内壁台痕明显,且有错位。
其它新石器时代玉器留下台痕的案例 玉鸮·红山文化·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 龙形玉环·良渚文化·江苏常熟练塘镇罗墩遗址8号墓出土 玉钺·新石器时代·山西黎城出土 玉钺·崧泽文化·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28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装饰手法主要以阴线刻描为主,另有阴阳线交绘或剔地阳纹。这些刻纹线条系当时的玉工手工刻绘,限于工具的落后,所刻线条的纹路不仅粗细不一,而且时断时续,即便是用原始砣具切磨而成的粗弦纹,也粗细不同,起落明显,线痕自然。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12号墓出土的玉琮上刻饰的神人兽面纹(图3),以浅浮雕琢出神人头上的羽冠和羽冠下方的兽面,用阴线刻划羽冠上的羽毛纹和神人面部,在两旁刻出神人的上肢、手、下肢、爪等细节,线条具有粗细、深浅不一、断断续续的古朴风格。 图3 其它新石器时代阴刻线玉器的案例 长方形刻纹玉板·凌家滩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玉镯·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瑶山1号墓出土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江苏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 三叉形玉器·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瑶山10号墓出土 玉器镂雕技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玉器的,常见器形有冠状玉梳背、玉璜、玉牌饰等。玉器镂雕技法玉器加工的是指用平面穿透或立体穿透的方法雕去多余部分,而留下所需要的图饰,浙江余杭反山15号墓出土的良渚文化冠状玉梳背(图4),整体呈“凸”字结构,下端扁榫上有三个等距离的对钻小孔;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技法,对称雕琢肢体俱全的神人图像。 图4 其它新石器时代镂雕玉器的案例 玉簪首·龙山文化·山东临朐县西朱封遗址202号墓出土 玉璜·良渚文化·浙江余杭瑶山11号墓出土 人兽形玉玦·圆山文化·台湾台北芝山岩遗址出土 凤形玉佩·石家河文化·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14号墓出土 凤形玉环·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 参考材料:孙长初编著《实用古玉收藏200问》等 编辑整理:孙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