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玉琮早期的典型神人兽面神徽
玉琮是极富特征的典型礼器。在玉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较直接的祀神的礼器,为少数巫师和首领所拥有。造型上无论方圆,凡可称为琮的,多数施刻有那种半人半兽的神徽图案。
依琮的截面不同,可将琮的发展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圆琮;第二阶段已出现四角,但折角大于90度;第三阶段为折角等于90度的外方内圆的方琮。
早期,神徽图案刻在圆柱体的四周,这是初期玉琮的形态。后来逐渐将雕刻图案的部位分块凸起,形成竖槽和横的分节。之后,为使图案进一步立体化,不断将鼻线加高,出现了琮的四个90度角,形成以直角为中心线的神徽,就此固定在外方内圆的琮体形式。
现存考古资料中的二十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数量最多、形制最为复杂、最具代表性。此外龙山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薛家岗文化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陶寺文化遗址等也有玉琮出土。
至商周时,玉琮已退下神坛,同时期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新干大洋洲墓葬等虽都有玉琮发现,但再没有似良渚文化玉琮般精美的神徽纹饰了,故不在此考证。
草根玉痴以搜集到的新石器时代玉琮资料为依据,对其形制加以比较,试从形态、纹饰、琮高与射径比等几个方面找出变化规律和特征。(琮的中心孔通称“好”;两端凸起的圆形孔缘为“射”)
一. 良渚文化玉琮(距今5300---4200年):
高10厘米,直径4厘米。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早期圆柱形玉琮
高8.8厘米,射径17.6厘米。浙江余杭反山墓出土。
有玉琮王之称
高7.2厘米,射径8.6厘米。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
两节一简一繁神徽。现藏南京博物馆
高5.4厘米,射径6.5厘米。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
现藏南京博物馆
高29.6厘米,射径6.1厘米。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
由十三节简化神徽组成
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98号玉琮。以四角为中轴,
三节神徽图案繁、简相间
高20.2厘米,射径7.6厘米。分六节由简化神人纹共二十四组组成。
现藏常州市博物馆
高5厘米,射径7.4厘米。上海福乐山9号墓出土
高4.7厘米,射径7.4厘米。上海青浦福乐山出土
高5.6厘米。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高7.5厘米,射径8.1厘米。江苏昆山少卿山出土
高6厘米,射径8.4厘米。江苏江阴出土
高18.5厘米,射径7.8厘米。江苏苏州草鞋山出土
高5.1厘米,射径3.27厘米。江苏苏州草鞋山199号墓出土。
现藏南京博物馆
高5厘米,射径7.7厘米。浙江省杭州市塘栖镇钟介墩出土。
现藏国家博物馆
二.薛家岗文化玉琮(距今5200---5000年):
高2.15厘米,宽1.77厘米。安徽省潜山市薛家岗遗址出土
三.石峡文化玉琮(距今4900---4700年):
高8.4厘米,射径6.9厘米。广东省海丰县出土
高7.4厘米,射径7厘米。广东海丰县出土
高13.8厘米,射径7.2厘米。广东省韶关市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高3.7厘米,射径7.3厘米。广东省韶关市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高7.3厘米,射径7.1厘米。广东省封开县杏花镇对面岗出土,
现藏封开县博物馆
四.龙山文化玉琮(距今4500---4000年):
高4.1厘米,射径7.1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茆遗址出土,
现藏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高3.3厘米,宽7.1厘米。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五.石家河文化玉琮(距今4700---4400年):
高7厘米,直径6厘米。湖南省安乡度家岗遗址出土,
现藏常德市博物馆
六.齐家文化玉琮(距今4000年左右):
高14.7厘米,射径8.2厘米。甘肃省静宁县出土
高16.7厘米,射径7.2厘米。甘肃省静宁县柳沟村出土,
现藏静宁县博物馆
高12.8厘米,射径8.3厘米。甘肃省静宁县出土
综上:
一.
玉琮的形态是由有孔的圆柱体向琮体外方内圆发展变化;
二.
琮的高度、节数与射径之间,未发现固定的比例关系,似以玉材而定。
三.
玉琮制作年代越早,工艺纹饰越精美、复杂,与琮的大小无关。早期既有琮高30---40厘米、射径仅有8厘米左右的细长型十多节琮;也有高仅8.8厘米、射径却达到了17.6厘米的矮粗型玉琮。
四.
神徽早期的全形图案,是上一神人、下一兽面组合的神徽,似神人骑兽奔驰中。随着时代推移,圆体琮演变为外方内圆后,神徽图案也逐渐省略了上面的神人。兽面的蛋形目多以密集的集束阴线雕琢,很精美。晚期则简化成两个管钻圆环代替蛋形目的神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