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从儒道的视角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Tom86 2016-02-27

 

宝钗与黛玉,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做为大观园中最出色的女孩,一个获得了宝玉之心,一个获得了宝玉之身;一个具有世俗之美,一个具有脱俗之美。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两人的名字,就大有深意,体现了儒道两家的色彩。

我们先看黛玉的姓氏“林”。

“林”。在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包含二种含义。

林的第一层意思是它的本义。指山野田林。在古代,往往是隐者居住的地方。庄子曾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唐诗中的“松下问童子“,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林的第二层意思具有象征性。暗示她“世外仙姝“的前身及与宝玉“木石前盟”因缘。

再看“黛”字。也是一种意味的形式。黛本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属于冷色调,古代女子常用来画眉。结合黛玉的外貌“似蹙非蹙的两弯笼烟眉”,表明了她是个清高冷峻,多愁善感的少女;

而最后一个“玉”字,既指人的才华,又喻人的品格。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名句。以玉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玉洁冰清。

再看薛宝钗的名字有哪些含义。“薛”本是是生长在高地之上的一种蒿草。单从这点看,钗黛两人都属于植物科,但后面的“宝钗”两字则表明了两人身份,出处的差异。宝钗是一种贵重的首饰,多为富贵人家女性所佩带,这暗示了宝钗的富商家庭背景,是个富二代,也暗示着她与宝玉是世俗的“金玉良缘”。

宝玉与黛玉宝钗,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这两者本质是情与理的对立,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对立。因为儒家主理而道家主情,所以,木石前盟在尘世是不可能实现的。

除了名字外,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也可看出宝钗、林黛玉身上的儒道色彩。金陵十二钗,各有一首独立的判词,只有薛林二人合为一首。有学者认为,这表明了曹雪芹希望二美合一的理想,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我的理解是,将薛林二人并列一起,则是表明了曹雪芹本人对儒道思想的并重。

下面,我们看来一下这首判词, 这是一首五言小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的前两句,指明了两人的文化品格的渊源,即一个源于道家,一个源于儒家。后两句则是暗示了两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先看第一句。“可叹停机德”。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说的是东汉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书生,在外求学,因为想家逃学回来,他的妻子就把已经织了很长的一匹布剪断,以此来告诫她的丈夫,做事不可半途而废。乐羊子醒悟过来,开始一心向学,终成一代名臣。后人就把乐羊子妻做为贤德女人的代称。曹雪芹用'停机德'中乐妻,来比喻宝钗,认为她具有同样的贤德。

德是儒家的范畴,与仁一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第二句“堪怜咏絮才”。指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说的是东晋名相谢安。在一个大雪天,招集族中晚辈赏雪做诗。谢安给了上句“大雪纷纷何所似”,要求晚辈们对下句,谢道蕴的哥哥谢朗抢先对了一句:'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头不语,这时候,道韫答起身对一了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赞。

为什么谢安对谢朗的对句摇头呢?你看那满天的大雪,雪白雪白的,好象空中撒了一把白盐。谢朗对的很形象啊。但是形象是形象,就是不美!而文学的价值正在于美!就象李后主的名句“问君子能有。。。流”,后人有不服的,觉得把愁没写透,给改写成“问。。。好似铅块压心头”。这个愁是够重的,但是为什么没成名句流传下来呢?因为不美!

你看,谢道蕴这个把雪花描绘得多么美。大雪纷纷,缠缠绵绵,好似满天飞舞的柳絮,这境,有点象还珠格格中“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味道。谢道蕴因此句而出名,后人便有才华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

谢道韫不只是有才,还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也是《世说新语》中唯一入选的女性。

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有位姓张的才女也很享有盛名。她是东晋重臣张华的妹妹,后来嫁给一位姓顾的人家,人称顾夫人;谢道蕴嫁给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人称王夫人。有人问两人水平高下,一位名士总结很精彩,他说,“顾夫人乃闺房之秀”,“王夫人乃林下之风”。

此言一出,高下不言而论了。身为一女子,闺房之秀是很普通的,而林下之风,却是名士之风,一般的女人是达到这个境界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整个一人“高冷女神”啊!


曹雪芹在这首判词中,用“咏絮才”比喻具有道家风度的林黛玉,用”停机德“比喻具有儒家品格薛宝钗,为日后两人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