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营管理】一剂“猛药”除“沉疴”

 文野 2016-02-27

  2015年年初以来,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整合各方力量,科学安排部署,多措并举,重拳出击,深入开展清理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活动。截至2015年11月底,收回公职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1.67亿元,清收比例达47.2%。


  多措并举:剑指公职人员不良贷款


  由于长期积累,菏泽市公职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问题十分突出。自2009年起,农信社虽然组织多方清收,但5年多的时间仅收回8000余万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信社仍有公职人员不良贷款2476户,共计3424笔,金额3.54亿元。其中,自贷2269笔,金额1.86亿元;担保1155笔, 金额1.68亿元。


  2015年年初以来,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阐明公职人员诚信缺失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危害,赢得了市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市委书记先后三次作出批示,明确指出:“诚信建设要从公职人员抓起,‘欠款不还’之风要坚决刹住。”该市将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列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风肃纪重要内容,下发了专项治理通知,出台了具体清收方案。


  菏泽市组织成立了由市纪委牵头,市委组织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两办督查室等十余家单位为成员的“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办公室”(以下简称清欠办),具体负责清收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和督导。各县区、乡镇也都组织精干力量,成立相应办公室,上下联动,加强督导。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及辖内9家法人机构全力配合,积极推进。


  多轮驱动,因类施策。市清欠办先后调度市直属部门59个,约谈有关单位负责人126人次,促使归还贷款105笔、金额1046万元。对有偿还能力而拒不还款的欠贷人员,纪检部门进行警示谈话,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采取“停职、停薪、停岗,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加薪、不晋级”等措施。活动开展以来停职、停薪17人,对采取行政、组织手段仍不归还的欠贷人员,列入人民银行和农信系统失信人员 “黑名单”,借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集中曝光,公开其失信行为。公检法部门一般会对此类贷款优先受理,快速立案、审结、执行,依法各个击破。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市公职人员不良贷款诉讼率达到35%,法院依法执行公职人员不良贷款226件,传唤268人次,拘留91人,收回1180万元。对主动还清贷款本息的,协调征信管理部门消除不良记录;对因退休、病养等原因确实无法一次还清的,协商制定分期偿还计划,也可由其子女或父母等有承贷能力的直系亲属承贷,并追加有效保证,清收盘活不良贷款46笔,金额1105万元。


  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是重点突破政法系统“顽疾”。全市3.54亿元公职人员不良贷款中涉及公检法司系统人员1.02亿元,占比28.8%。菏泽市政法委专门成立政法系统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办公室,召开全市政法系统不良贷款专项整治大会,层层落实责任,采取一级抓一级、单位领导包户清收等措施。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政法系统已清收1542万元。二是严厉打击 “钉子户”。市纪委从各县区筛选出100个久攻不下的负面典型,直接督导调度,收回不良贷款59户,金额1731万元。三是破解个贷公用贷款“老大难”。由公职人员承贷而单位用贷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借款人觉得自己没用钱不该还,所在单位屡次换届,新官不理旧账不想还。对此,市(县、区)清欠办协调审计部门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由财政部门出具意见书,采取财政拨补、单位财产抵债等方式解决,收回该类贷款2129.1万元,清收比例达67.5%。


  健全机制,强化督导。市清欠办对各县区清收情况每天督导调度,每周排名通报,并呈报省市领导参阅;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对20个清收进展缓慢单位予以通报。各县区也纷纷出台硬措施、硬办法,严格督导考核。定陶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调度,15名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驻镇,各乡镇干部分组入村,党政、农信、清贷办三线推进,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收回公职人员不良贷款1464万元,带动收回各类不良贷款1.26亿元。


  打破坚冰:激活一池春水


  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为各类不良贷款的全面清收定了标准、立了标杆、做了示范,彻底打消了部分企业和个人拖欠贷款的侥幸心理。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农信社累计清收盘活不良贷款21.6亿元,不良贷款率1.8%,较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在全省农信系统最低。


  开展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活动,增进了银政互信,密切了银政关系,增强了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656.71亿元,较年初增加105.12亿元,增幅19.06%,高于全省平均10.55个百分点,增幅、增量均居全省第1位;存量市场占有率达40.1%,增量市场占有率达50.9%。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活动为县区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全市农信社系统9家法人机构,已有6家改制为农商行,其余3家筹建申请已上报省银监局审核,年底有望全部改制成农商行。


  诚信建设:政策给力不可或缺


  实践证明,赢得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是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重要保障。公职人员不良贷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仅靠农信社自身组织清收很难奏效。只有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公检法、组织、纪检、人事等多个部门的力量,精心部署,配套联动,强力清收,才能确保取得实效。


  因类施策是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多是长期积累形成,必须针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区别对待,因类施策,采取现金清收、盘活清收、重组清收等多种方式,运用行政、组织、法律、舆论等多种手段,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畅通清收渠道。


  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是打造诚信金融环境的重中之重。公职人员是行使国家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拖欠贷款不仅损坏党和政府形象,影响执法执纪的公平公正,更易在社会上形成攀比心理,严重损害诚信金融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做好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是增强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必要举措,既化解了农信社经营风险,又增强了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了社会诚信建设,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作者: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主任张效节,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5年第2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