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歌语言的美学追求

 塞上翁 2016-02-27

【转载】转 浅谈诗歌语言的美学追求  

2016-02-26 19:07:04|  分类: 文学艺术|举报|字号 订阅

         作者: 明道权

一、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诗歌艺术实际上是语言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唯一载体,没有语言便无所谓诗歌。《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可见,语言是志的依附,是情的寄托。没有好的语言,再高的志再浓的情也无从表达。高尔基说:“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真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这里说的是文学,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散文、小说、戏剧对语言的要求尚且如此,对于洗练、简洁且富有音韵的诗歌,对语言的要求则更精确,更形象,更特别了。诗歌视语言为第一生命。我们阅谈、鉴赏诗歌首先要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我们创作诗歌更要运用和推敲用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翻开浩繁的诗歌长册,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流传千古的,好的思想都依附于美的诗歌语言。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好的语言就写不出好的诗歌,不注重语言表达者决不是好的诗人。

二、诗歌语言的美学标准

写作诗歌,要调动诸多文学手段。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用的是夸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用的是对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是比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的是拟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的是反复;还有用顶针,用借代,用排比,用设问,用反问,用赋、比、兴的。诗歌语言还要讲音节,讲声韵,但不管用哪一种或多种方法,根据我的体会,好的诗歌语言要做到四个字,即四字标准。

第一个字是“顺”。即言顺、气顺、情顺、理顺。所谓言顺,是要求自然流畅,不拗口,不晦涩。白居易常将写好的诗念给老太婆听,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凡是千古名句,无一不是通畅自然的句子。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所谓气顺,就是要求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一幅书法要气韵贯通,一幅画要气韵流畅,一支歌要音韵和谐,一首诗也不例外,要不凝滞,不阻隔,朗朗上口,通畅自然。所谓情顺,就是要有感而发,要纯真,不虚伪,不无病呻吟。在一首诗中,情感往往有变化,有抑扬,但要统一,要一脉相承。所谓理顺,是指议理诗中的理要正确,不偏颇,有较高的品味和见识。总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要顺情、顺理、顺气、顺口。“顺”是诗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字是“切”。即对人或事物的形态、声音、性状的描摹要准确,要切合,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要切时、切地,切合人物身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字义、词义、句意要弄清楚,对典故、传说、历史要把握准确。刘勰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大作家莫泊桑说:“不论人家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怪不得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先后改为“过”,改为“入”,改为“满”,最后才改为“绿”字。黄山谷把“高蝉正抱一枝鸣”的“抱”字,先后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最后才确定为“用”字。范仲淹将“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德”字改为“风”字,贾岛改“推”字为“敲”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追求的是一个“切”字。

第三个字是“新”。“新”包括内容新和语言新。内容新包括角度新、立意新、张扬个性,写有独特见解的诗词。语言新指的是炼字,选词、用句要有新鲜味,要新颖。要剔除陈腐的老套的和人云亦云的词句,要推陈出新,要典故翻新。“嚼人家咬过的馍没味道”,说的就是这个理。诗少不了写景。就写景而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得一派清新;“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江南特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出了江南春的特有景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浩渺壮阔及诗人的特别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大西北傍晚的雄浑与孤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心灵深处的痛楚。总之,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景物的新奇。再看写人。窦娥的冤屈,卖炭翁的苦痛,琵琶女的身世和技艺,无一不写得个性鲜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日常小事写仁慈写母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细节用动作写羞涩写无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用比喻用夸张写出感情的真挚与深厚。总之,古人无论是写征夫、写闺秀、写文士、写寡妇,都形神毕肖,个性鲜明,真正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四个字是“变”。诗歌篇幅短小,用语简炼,特别是近体诗,五绝少到20个字,七律也只有56个字。还兼以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限制,它的用语省略、跳跃、倒装变化甚多。如省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显然省去了谓语;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主语不是花,惊心的主语不是鸟,它们的主语都是人,却被省略了。而这些诗均为名篇大作,经一省略,诗句更为精炼,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了。再看跳跃的例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一二句,作者李商隐着眼当前,回答归期,而夜雨迷漫,内心愁苦至极。第三句假设,第四句跳到日后相遇时的情景来构筑全诗。诗句明白如话,而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再来看倒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应为“东望故园路漫漫”。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也该改“惊鹊”为“鹊惊”,改“鸣蝉”为“蝉鸣”。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也应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这样一变化,不仅平仄协调,句法新颖,而且形象性强,给人印象更鲜明深刻。

诗的句式变化,除句子本身的省略跳跃和倒装外,还包括诗中上、下联的结构变化。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属于主谓宾结构;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属于主谓结构;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属于连动结构;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属于动宾结构。这种变化,克服了上下联的雷同,加强了语气的抑扬顿挫,增强了粘与对的艺术效果。

三、如何创造美的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诗歌语言的美学标准拟定了,那么又该如何创造美的诗歌语言呢?

首先,美的语言要依附于美的内容

刘勰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质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这里的“文”指文采,“质”指内容,文采是依附于内容的。刘勰又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此句的意思是说,文章只有内容好或者说立意好、情感好,才能写出好的语言。下面请看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首联对仗工稳,颔联没有对仗,可见这是一首尚未定型的五律。但这首诗歌颂了人间真挚友情的可贵,说明这种友情并不因为形迹疏远而减弱。诗里洋溢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深刻而客观地排斥和否定了当时那些意识低下、情感虚伪的官廷文学。具体说来,诗的首句点明送别地点,次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先交代送友人去蜀川的主题,眉目清新。其次,写三秦用“城阙”显出长安气派;写五津用“风烟”显示远处迷茫。这样传神地画出朋友间依依不舍,时而仰头望长安,时而翘首眺蜀川的神态。所以首联不止交代地点,还带出了朋友分手的神情与动作。颔联承上而来,诗人安慰朋友:为了做官,一留长安,一去蜀川,同是宦游之身;远离故土,作客他乡,彼此一样。借以减轻朋友孤身远行的悲愁。颔联十字可读成一句。意思是,朋友分手,不免神伤,但只要想到远处的知已,不会因为形迹的疏远而致感情淡薄,甚至即使分隔在天涯海角,思想感情不也和隔邻相处一样么!于是尾联写临别时,象情感脆弱的孩子那样哭着是没有必要的。整首诗因为友情的真挚,心胸的宽阔,志向的远大,面临分别也不作儿女之态。如此劝勉,自然使远行的朋友精神开朗,意气高昂,慷慨而别。这首送别诗因情感的纯真而使诗人造就了语言的健康与壮实,不落俗套,无怪它能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

其次,美的语言有待于刻划美的形象

我们知道,小说和戏剧是以刻划人物为中心的,散文和诗似乎并非如此。其实,不管什么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写人。因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写人句活脱而又巧妙地向张丞相表白求助之心,表白自己在野与隐居并非本愿,出山应考或任职才能一展才华和抱负。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本是一首写景诗,但其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写出了村妇和村姑在月光下浣衣归来时的活泼与热闹,写出了村民趁月色出舟捕鱼的情景。从而生动地刻划了村民勤劳、淳朴、热清,开朗的群体形象。于是可以说,美的语言刻划了美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说,美的形象的刻划使诗人锤炼出更美的语言。

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七绝通篇在刻划形象。闺中少妇并非“不知愁”,而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枷锁使她只能把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埋藏心底,从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半点离愁别恨。然而,当春色闯入眼帘,这“不知愁”的少妇便打开了心灵的缺口,平日压抑的满腔愁绪骤然倾泻出来,悔呀,怨呀,神情毕现,形象十分丰满。再加上凝妆、翠楼、春风,柳色的反衬,少妇的内心更是苦不堪言了。

我们读过好些诗。大家都忘不了“寻寻觅觅”中李清照晚年生活的酸楚;忘不了“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亡国之君李煜内心的苦痛;忘不了杜甫《蜀相》中诸葛亮的天才忠耿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伟大精神!我们还记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宁放白鹿青崖间”的狂放与洒脱;还记得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杉湿”的伤感;还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的英武;还记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漂泊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释然与欢欣……好了,古诗中的形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形象调动了诗人的笔墨,锤炼出精美的语言。我们现在写诗,同样少不了刻划美的形象,同样需要锤炼出美的语言。我写了一首《观何君屋漏有感》的小诗“连绵苦雨奈何天,岁岁华居梦不圆,屋漏床头妻怨罢,又燃红烛写新篇”。这首诗很短,还没有直接题到何君,但似乎塑造出了何君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扑于工作的崇高形象。美的语言有待于刻划美的艺术形象。

第三、美的语言借助于酿造美的意境

好诗均有好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中情感与诗中景物的氛围天然合一的艺术境界。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有着清稚的意境;王维的《山居秋暝》有着清新的意境;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酿造了“快”的意境。杜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将结束时,叛将自杀,唐军收复洛阳,河南河北得以平定。目睹战争蹂躏,饱受战争疾苦的杜甫闻讯欢喜若狂,提笔写下这生平第一快诗。这“快”,一是诗人情感的欢快,二是下笔如神,运笔如风,行文一泻千里。于此,不难看出,杜甫在这首诗中创造了形神兼备,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致使诗人“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出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向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快,简直胜过“千里江陵一日还”,简直超出“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下面再看李白的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少年刚肠,又不同于王维《渭城曲》的深情体贴,而是两位潇洒诗人的离别,有着特殊的情味。因为他们离别在开元盛世的繁华时代,离别在春花烂漫的繁华季节,离别在武汉与杨州的繁华地区。这种离别带着诗人的向往,有着无比的诗意。当时的李白名震遐迩,当时的孟浩然誉满天下,而两人的结识有着黄金一般的美好。李白在《赠孟浩然》的诗中说:“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年少无忧,年长李白十岁的孟浩然向往杨州。因此,“烟花三月”既写出了景致的美好,又写出了心情的欢欣和前途的光明。在“三月”前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乃烟花之时,武汉与扬州均系繁华之地,这就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透露了时代气氛。文字绮丽,意境幽美,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既写出了一江春水,浩渺烟波的壮阔景象,又写出了李白目穷远帆,不忍离去的送别深情,还写出了心潮澎湃如江流滚涌的洒脱气度。形神兼备,情景合一,境界突出。我们写诗也应象古诗人一样,酿造出好的意境,锤炼出美的语言。

第四,美的语言有赖于字斟句酌,用语恰列好处

我们的前人和古人为表情达意而斟词酌句的例子不计其数,在此,实在不必赘言。而需补说的是两点:一是斟酌什么;二是把握好诗歌语言的个性特点。

先说斟酌什么。汉语词极其丰富,同义词甚多,差别有的极其细微。人们斟酌词语无非是比较和鉴别词语的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和场合性,比较和鉴别词语的类别,词语的结构,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以及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词语的色彩等等。而这种鉴别和选用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有益于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意境的完美。而那些有害于内容,有损于形象,有碍于意境的词语,即使自认为很好,也要忍痛割爱,一律摒弃。而且,我们所斟酌的不是生僻词语,而是常见的词语。生僻词语最好是不用或少用。常用词语要让它充分地表情达意。如杜甫《蜀相》的前四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的“寻”、“自”、“空”是多么常见,可它各自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内容。其含义是:战乱时的人们很少来瞻仰和参拜诸葛亮的祠堂了,致使祠堂隐秘,诗人要瞻仰也只能去问去寻了。一个“寻”字直奔主题,含意深刻。正因为如此,所以祠堂台阶的春草碧绿如茵,无人踩过,林中黄鹂歌喉宛转,无人欣赏。诗中的“寻”、“自”、“空”用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再说诗歌语言的个性特点。文学语言有诸多特点,如典型性、代表性、准确性、形象性等。而诗歌语言除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音乐性的个性特点。诗歌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而内容丰富。这就决定了诗句只能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和浓缩,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一句“尧天舜日”,恐怕就要包括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改善、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国防巩固、国力增强等诸多内容。我们读诗写诗都要把握好这一点。所谓音乐性,说的是诗基本是韵文,它讲求音节、顿挫、结构、平仄和押韵。这一点,常写近体诗者不难,但要严格。写新诗者也务必讲究。其实,古今的散文家都很注意音韵的和谐和诵读的美感。《劝学》如此,《师说》如此,《岳阳楼记》如此,《滕王阁序》也如此。就现代文而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典型的好例子。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诗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务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写出更好的诗篇,向更高的美学境界迈进。

 

阅读(11)| 评论(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