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界巨大“惊喜”!张郭蒋庄遗址入选中国社科院“2015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2-27
点击戴南在线微信关注我哟

戴南在线论坛是已有10万人关注最接地气,每天给您推出戴南周边最新的新闻,周边商家活动,资讯八卦,便民信息,等优质内容,欢迎您的关注和分享戴南在线论坛!商务合作请关注微信号:d0523114 联系电话:13382565758

    张郭镇蒋庄良渚文化遗址2016年1月12日入选为中国社科院“2015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蒋庄良渚文化遗址挖掘现场

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本次初评项目是由评选活动办公室从主动申报参评项目、《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刊》考古发现投稿项目、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项目中遴选而出,将通过投票产生25项考古新发现进入终评。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分属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及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遗址起初由当地文物爱好者发现,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勘探显示,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Ⅱ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Ⅰ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区域水网密布。

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遗址西区,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文化聚落。目前共清理该时期墓葬278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个,以及水井、灰沟等其他遗迹,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近1200件。其中,带有猪形刻画文字符号的黑陶壶,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亦是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蒋庄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而此次发掘的良渚文化墓地,正是该聚落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作为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蒋庄遗址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日前,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于近日启动,共有38个发掘和调查项目参加了初评。东台、兴化五星-蒋庄遗址入围,系江苏唯一入围考古新发现。

五星-蒋庄遗址位于江苏东台、兴化两市交界处,分属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和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遗址起初由当地文物爱好者发现,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勘探显示,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Ⅱ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Ⅰ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区域水网密布。

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遗址西区,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文化聚落。目前共清理该时期墓葬278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个,以及水井、灰沟等其他遗迹,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近1200件。其中,带有猪形刻画文字符号的黑陶壶,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亦是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五星-蒋庄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而此次发掘的良渚文化墓地,正是该聚落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作为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蒋庄遗址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以泰东河为界,可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II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I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因地处平均海拔约3米的里下河地区,遗址所在区域地下水位高、水网密布。遗址北侧沿河西岸局部剖面显示,该区域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约0.8~1米的纯黄土,为水成间歇层,间歇层之上为唐宋时期文化堆积。这表明良渚时期,该遗址西区呈中部高、四周渐低的台形,数千年的自然淤积及后期人类活动,使得遗址地势现与周边持平。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及后续以学术导向为目的的主动性发掘。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聚落一处。目前已清理该时期墓葬280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其它一批重要遗迹。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良渚文化墓地与聚落

西区发掘揭露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良渚文化聚落最为重要的内容。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其东、南、西界已明确,北侧未完全揭露。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80余座。这样的墓葬密集程度与层位关系,显示出其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使用过程。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这种不同等级墓葬间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烧骨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多呈条形摆置,个别随葬玉璧,多随葬石器与小型陶器。

除烧骨二次葬外,大多墓葬人骨保存较好,不仅可以鉴定出性别、年龄,还可见个体特殊的骨骼损伤和埋葬特征。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M153为单人一次葬,墓坑开口长201、宽0.49—0.6米,方向104°。墓主为年龄41—50岁的成年女性。葬具仅存痕迹,棺痕长1.67、宽0.34—0.43米。随葬陶器4件,双鼻壶位于棺内右侧胫骨外,其余3件位于脚端棺外侧。

M36为单人拾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2.21、宽0.98—1.19米,方向124°。墓主为年龄40-45岁的成年女性,骨骼大致按各部位位置摆放,股骨、胫骨、腓骨前后翻转放置。随葬玉器、陶器各3件。其中M36:1玉璧直径24厘米,上刻画有“凸”字形祭坛符号。

M116为烧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1.36、宽0.54—0.6米,长轴方向113°。墓主信息不可辨。经焚烧过后的骨骼按墓坑方向东西向集中摆放,整体呈长条形,系异地焚烧后入葬。随葬玉器1件(璧)、石器3件、陶器1件。

M111为单人拾骨二次葬,墓坑开口长2.5、宽0.68—0.89米,方向95°。葬具为独木棺,棺痕长2.17、宽0.58—0.67米,墓主为年龄35—39岁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好,大体呈人形摆置,略显凌乱。随葬品共12件,均位于棺内,玉琮、锥、珠各1件;石钺2件、石锛3件、石凿2件;陶鼎、壶各1件。玉钺位于胸部,石锛、凿与长骨呈平行摆放。

M158为拾骨二次葬。巨大的独木棺长238厘米,宽90-96厘米。棺内有两个个体——为墓主及另外一个女性个体,棺外有殉葬的6个头骨,其中6号头骨上有明显的创伤。

墓葬共出土玉、石、陶、骨器等随葬品700余件。随葬玉器种类有琮、璧、锥形器、镯、环、管、珠、坠饰等;石器有钺、璧、锛、凿、刀、纺轮等;陶器有鼎、双鼻壶、罐、豆、钵、圈足盘、鬶、大口尊、贯耳壶、器盖、纺轮等;骨器有锥及鱼钩等。玉、石器多出于头部及腹部以上位置,部分压于身下。陶器多见于脚端,部分置于棺外。鼎、双鼻壶、罐或豆为常见器物组合。漆器随葬较为常见,因系木胎,出土时仅存朱红色痕迹(成分为朱砂),依形状判断应以木胎漆觚为主,墓葬等级高低与是否随葬漆器并无直接关联。石钺、锛、凿与陶纺轮不同出,随葬前者为男性,后者为女性,体现出性别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对应关系。

墓地所在的良渚文化聚落布局也得到初步揭示,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所发现的8座良渚时期房址,均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状有圆形及长方形两种,并见多间联排式房址。通过对地层堆积的分析发现,房址在修建之前常见有大范围的浅黄色人工垫土,垫土多取自遗址附近,局部呈明显的团块状。如F3为近东西向长方形,挖基槽埋柱平地起建式,被隔断成三个独立单间,中部房间大两侧小,整体尺寸东西长7.3、南北宽2—2.25米,面积约16平方米。柱芯明显,北侧基槽内柱芯大多呈半圆形,平面朝向外墙侧。室内未发现灶坑及明显活动硬面。水井、灰坑多位于居住区,遭废弃后内填大量动物动植物遗存。
蒋庄良渚文化遗存发现的重要意义
一、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二、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迄今为止共清理墓葬280座,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已知发现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葬式葬俗丰富多样,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情况较好,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资料。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出土的各类陶鼎其鼎足各异,有截面呈“十”字形、外“T”形、近跟部穿圆孔等,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显示出这类遗存可能属于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类型,是良渚文化与当地文化因素融合后的产物。该区域同时期、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还有海安青墩、东台开庄等,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江淮之间, 自东向西,依次有海安青墩遗址、蒋庄遗址、阜宁陆庄遗址、涟水三里墩遗址、淮安金湖夹沟遗址、安徽定远山根许遗址出土有琮璧以及其他良渚文化玉器、陶器。显示出良渚文化在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存在着一条宽阔的战略缓冲地带。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蒋庄墓地的发现对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良渚古城、莫角山以及反山、瑶山的贵族坟山是良渚文明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尖顶,蒋庄遗址则是良渚文明的社会基础。蒋庄墓地早期墓葬较少,葬式单一,中晚期二次葬与大量的烧骨葬流行,墓地的兴衰投射出核心区良渚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五、蒋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良渚文化玉、石器、骨器和陶器。带有猪形刻画符号的黑陶壶以及各类其它刻画符号,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
  (按年代从早到晚排序)
  1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2 安徽东至华龙洞旧石器遗址
  3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遗址群
  4 河南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
  5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6 江苏东台、兴化五星-蒋庄遗址
  7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8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9 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
  10 山东定陶十里铺北遗址
  11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12 新疆和硕红山墓群
  13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14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15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16 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17 浙江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调查与勘探
  18 河南伊川徐阳春秋墓地
  19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20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
  21 贵州习水黄金湾遗址
  22 湖北荆州刘家台墓地与夏家台墓地
  23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24 北京大兴三合庄汉至元代遗址
  25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26 安徽繁昌窑遗址
  27 内蒙古多伦小王力沟辽墓
  28 山西新绛绛州衙署遗址
  29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皇城西建筑址
  30 吉林安图宝马城址
  31 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址
  32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33 福建闽清下窑岗窑址
  34 广西桂林靖江王陵
  35 重庆渝中太平门遗址
  36 贵州遵义团溪明代播州土司杨辉墓
  37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38 黑龙江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jin ri dao du
今 日 导 读 :
导读1戴南3企业联合投资1.7亿元 引进德国自动化线
导读2陶庄镇梅兰服饰有限公司亏欠工人工资,至今为止没有发放
导读3看看!这就是顾庄的河道
导读4孝顺父母的 28 种方式,转发也是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